×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读者评分
5分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上.下卷)

1星价 ¥48.0 (4.9折)
2星价¥48.0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历史类书籍

天安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还见证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更是共和国举行盛大庆典的神圣重地。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天安门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并对这些事件的起因结果作了一定的分析。

2020-11-02 16:15:5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33051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全2册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507330519 ; 978-7-5073-3051-9

本书特色

权威军史专家倾力奉献,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共和国领袖的风采,给人以思想和视觉的震撼。是一部值得阅读、收藏的珍贵红色经典。
天安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还见证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更是共和国举行盛大庆典的神圣重地。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见证新中国开国大典*光辉的历史时刻。

内容简介

饱经600年风雨沧桑的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作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新中国领袖们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几乎都会在天安门前有所体现。

目录

报告之一 打开沉重厚密的天安门历史档案
01/世界上*大、历史*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
02/昔日天安门外同时上演着“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
03/历史悠久的城楼兴建,满清入关起了“天安门”之名
04/金水桥、华表与石狮的来历和典故
05/广场遭遇庚子之劫,民国年间又改建
06/天安门广场喜获新生后,首先清理陈年垃圾
07/天安门城楼于1969年秘密重建,后来揭开神秘面纱
报告之二 英雄纪念碑和博物馆建设揭秘
01/纪念碑的开工比共和国诞生早十几小时
02/极富民族特色的造型设计,毛泽东、周恩来亲笔题字
03/做好壮阔精美的浮雕装饰,历经8年纪念碑隆重揭幕
04/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一部立体形象的“二十五史”
05/油画《开国大典》经历坎坷命运,国家博物馆匾牌高挂又开新篇
06/年复年、日复日,广场国旗与旭日同升
展开全部

节选

《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内容简介:天安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它不仅目睹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落的悲凉,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时还见证了新中国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更是共和国举行盛大庆典的神圣重地。

相关资料

世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自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以来,天安门广场便成了新中国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那一个个雄伟壮观的场面,那一片人山人海的欢声鼎沸,早已经印记在亿万人的心中……欢声背后却凝聚着多少艰辛和泪水?广场隆隆行进的方队,背后却有着多少故事?在那高耸的城楼之上,明清两朝宫廷的隐密,共和国60多年的曲折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印刻在这座世界**大广场上,后人是否都能知晓?让我们掀开历史的尘封,从广场的历史再看到它的现在——01/世界上*大、历史*悠久的广场,当属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面积*大、气势*宏伟的城市中心广场。这不是夸张之辞,而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区中心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壮丽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和彩绘一新的正阳门城楼矗立在广场南部。整个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举行集会,堪称世界广场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任何一个广场,建筑面积都不能与之相比。如莫斯科著名的红场,大小只是天安门广场的1/10。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讲到天安门,就要讲到北京,是首都的地位造就了这一凝聚天下人心的广场。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当时,那个时候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夏以前还是部落联盟时期,首领居住的地方一般连城墙都没有,顶多四周挖条沟,再修个土围子,还称不上城市。北京真正形成城市,是在什么时候呢?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北燕定都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这便是北京城的前身。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也是以蓟城为首都。现代的出土文物证明,那时的城市还很繁华,已经是当时北方的大都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46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这里既是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军事重镇。北京曾先后称幽州、燕山府。公元10世纪,契丹人连犯中原,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辽朝,燕京是它的陪都,号称南京。据史书记载,城内繁华程度虽比不上北宋的首都开封,不过宋朝的人士来此一游, 均说景物之盛与南朝已无太大区别。作为一个大王朝的首都,北京定都的历史应该追溯到850多年前,即金代。2003年,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建城850周年纪念,便是从金中都算起。从东北白山黑水起兵的金国灭辽、灭北宋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从此,这里成了一个割据中国半壁江山的王朝的首都。后来,元灭金,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新都,并建新城,改名为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并享誉海内外。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同年9月,徐达大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统治被推翻。为了削除前朝的“王气”,朱元璋下旨将大都改名北平府,将大都北城墙向南收缩了3公里,另建新墙一道。1380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遵父命镇守北平。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此时,镇守北平的朱棣已重兵在握,一心想要篡夺皇位,遂于1399年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史称“靖难之役”。4年之后,叔叔打败了侄儿,夺取了大明帝位,燕王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成祖,并改年号为永乐。坐上龙椅的朱棣,并未忘记自己起家的“龙兴之地”北平,并深知逃到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仍可能卷土重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北方,保住明王朝的千古基业,明成祖打算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一些大臣看出朱棣的迁都意愿后,便开始“急皇上之所急”,搜肠刮肚地为明成祖寻找起迁都的理论依据来。据《明成祖实录》所载,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上书朱棣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1403年2月4日,朱棣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但在正式迁都前暂称“行在”(即皇帝外出时的行宫)。1406年,朱棣派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征集木料,烧造砖瓦,并征派各地工匠、军士、民工,开始了大规模营建宫殿楼阁的浩大工程,直到14年后的1420年方告完工。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明宫城(即现在的故宫)建在元大都城的中心,沿用了元朝大内的旧址而稍向南移。其主要建筑都布置在北京城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两侧匀称地排列许多建筑群,且左右对称。这座成为了北京核心部分的帝王宫阙,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巍峨壮丽,千姿百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宫城之外还有范围更大的皇城,筑高大红墙围绕,同样是百姓不得进入的皇家禁地。皇城围墙长3,225丈9尺4寸(约10,753米)。从现今遗留下来的东皇城根、西皇城根、西安门和东安门等地名,我们可大致描绘出皇城的范围:东西皇城根相连,为皇城的北墙(即现在的平安大道位置);东皇城根向南,经过东安门再向南,与东长安街相接,为皇城东墙;西皇城根向南,经过西安门再向南,沿太液池西岸(即现在中南海的西墙)与西长安街相接,为皇城西墙,东西长安街为皇城南墙所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皇城的正门——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建成。这一年,可以算是天安门的建成之始。在皇城的*南端,还建有一座砖石结构3个洞的券门,为皇城的*南门“大明门”,大致在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上。在大明门左右两侧,是两道通脊红墙,分别向东向西,再折而向北,形成一个长540米、宽65米的中央大道。然后红墙再分别折向东、西,与位于今天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砖石结构的3洞券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相接,再往北,与天安门城墙一线的皇城相接,形成一个东西长365米,南北宽约125米的横向广场,并与中央大道组成为一个瘦长的“T”型广场。更确切地说,就是由一条倒凸字形的围墙,圈出了天安门广场*早的雏形。明朝在皇宫南边这种建筑的多样格式,使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前的广场显得布局严整且富于变化,气势也更加开阔。02/昔日天安门外同时上演着“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明朝初年修起的承天门,是后来的天安门的前身。它雄伟壮观,不过*初它完全是皇家威严的显示物,在它前面既有恩宠又有酷烈,“金榜题名”和“秋后问斩”都在此举行。在如今天安门的南面,当年还有一座大明门。大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与明十三陵大红门、清东陵大红门相同。因其位于整个皇城的*南端,又素有“国门”之称。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满清入主中原后,前明王朝的痕迹必需清除,故将大明门改称为“大清门”。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明清之际,此门又称“吉门”。意思是只准进喜,不准出丧。就算是皇帝也只有在娶正宫皇后时,大红喜轿才准经过此门进宫,称为“进喜”。而迎娶其他嫔妃,尽管是喜事,也不得进此门,只能用彩车由神武门(今故宫后门)进宫。至于殡葬,即使皇帝、皇后也一律不准从此门进出。在大清门(大明门)里是著名的千步廊。千步廊是指大清门内,红墙以里,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联檐通脊、黄瓦红柱、红窗金饰、汉白玉阶基的长廊,东西各为110间,至北端再分别折向东、西,各34间,东西千步廊各144间。长安左(东)、右(西)门和东、西千步廊各有不同功用。我国古代历来有“人生四大幸事”之说,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天安门前的东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恰恰就是举行“金榜题名”之所。明清之时,科举制度盛行。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3种,每3年举行一次。直到1904年(光绪三十年)兴新学后,中国实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才被彻底废除。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期在8月,分3场进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组织,各省举人皆可应考,考期在春季。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千步廊朝房,考中者称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者,才能进宫参加殿试。殿试又称“御试”或“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明初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试场,后移至黄极殿(今太和殿),清在保和殿。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获得前10名的考卷,皇帝还要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列**甲前3名者,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殿试两天后,皇帝在太和殿上传呼考中进士的姓名,叫“传胪”。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天安门前听候传呼。“传胪”唱名后,进士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考中的进士被皇帝召见后,礼部官员捧着皇帝钦定的“黄榜”,从御道出午门,把黄榜放在龙亭里,在鼓乐仪仗的簇拥下抬出天安门,出长安左门外,张挂在临时搭起“龙棚”里(今南池子南口迤西红墙处),由名列榜首的新科状元率诸进士看榜。3天后,“黄榜”收回内阁封存。尔后,顺天府尹给状元、榜眼、探花插金花,披上大红彩绸,用仪仗接到城北顺天府衙门里饮宴,以谢皇恩。完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由于传胪前,这些考生无功名可言,一旦传胪后黄榜上名字高中,则犹如“鲤鱼跃龙门”,化鱼为龙。所以人们又称长安左门为“龙门”。而与之相反,长安右门和西千步廊,则是明清两朝审判犯人的阴森场所,一年一度的“秋审”和“朝审”都是在这里举行。清朝时,刑部在每年5月,把各省判处死刑囚犯的名册、口供和判决汇集,分案列册,于7月初送给皇帝阅览。8月中旬,皇帝诏令三法司会同王侯、大学士、九卿等官员,在西千步廊旁,举行“秋审”。“秋审”之时,由东到西,横列几十张大八仙桌,上铺红毯,判官面北端坐,互审各犯判文,然后再呈交皇帝,而只要皇帝一旦朱笔勾决,该犯的死刑就算*后定了。明代程序也大体相同。昆曲“十五贯”中,善良冤枉的苏戍娟和熊友兰,就是在西千步廊判决的。“朝审”是在每年霜降前,把北京刑部监狱里的判处死刑的犯人,按照秋审的办法,在天安门西千步廊会审。所有犯人从长安右门下车,排列整齐,由长安右门的南门洞走入,一字跪在“朝审”公案桌前,听候审问。因这些犯人已经受过多次严刑拷打,吃够了苦头,即使明明有冤在身,此时一般也不再申诉了,到这里来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极个别敢冒死喊冤的,必遭至更残酷的严刑,直到打得犯人说不出话来方肯罢休。而极少数由判官查出可疑和缓决的,则被押回监狱。当犯人走出长安右门时,等候在门外的家中亲人,就会在其脖子上挂一串山里红,祝贺犯人又可多活1年。至于那些被朱笔勾决的犯人,一般到该年的冬至清晨,被押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行刑。犯人由长安右门提解进广场,悲伤哭泣,如进虎口。所以人们又称长安右门为“虎门”。由于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担当着不同的使命,故北京人常用“东边掌生,西边掌死”的俗语来描述当时广场东西两门的不同。大明门南面及千步廊东、西墙以外,虽不属当时的广场,但因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场改建,因此也有必要提一下。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往南至正阳门(即今天的广场*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门至正阳门城楼下这片空地),明清时称棋盘街。在明代是以木栏围着,中间有一东西向路与江米巷(今东、西交民巷)相通。从正阳门上居高临下一望,犹如一副象棋盘,东西向通道恰似双方交战的“楚河”“汉界”。清乾隆年间(公元1775年),修葺棋盘街时,拆掉了木栏,换成了石栏。明清之际,这里曾是商贾荟萃、市井繁华的贸易、娱乐之所。千步廊东、西两侧,则是明朝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遵照文东武西之制,东边设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多主管人民休养生息;西边设有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史司、锦衣卫(明朝特务机关)等衙门。这便是明人所说的“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清代时,这种布局没有太大变化。千步廊东边仍为各部,当时叫户部街,设有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在稍东的兵部街,设立了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并大多沿用了明代旧址。而在千步廊西边,由于清代建立了八旗兵制,不再建立五军都督府,所以这里成为一般街道,街名为右府胡同、左府胡同、中府胡同等。此外,清代在明代锦衣卫旧址上建立了刑部,刑部主管法律、刑狱等事务。为此这条街便称之为刑部街。在这条街上又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等审理、司法机关,这样管理刑名的三法司就集中在天安门广场西边了。所以,明清两朝,广场两边官置林立,府部对列,或朱衣纱帽,或补褂朝珠,肩摩毂击。且广场两边的官置,又径渭分明,东边的衙门府第,皆为管钱、管王公贵族事务的,有钱有势,故又被称作“富贵街”;而在西边的衙门府第则是主管全国军事法律,属司法审判机关,又有“生死街”之说。故时人常说:“东边掌生,西边掌死”。今天,明清时代的衙门早已不见了踪影。而当我们漫步在广阔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上时,很难想像早年这里曾是操纵人民生死大权之所在!03/历史悠久的城楼兴建,满清入关起了“天安门”之名天安门的建设,*早可追溯到元朝的大都城修建。在辽阔的千里草原上经营牧业的蒙古民族打进中原,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元朝的“大都”后,在皇宫前便有了修建广场的愿望。13世纪末期修建起来的元大都,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元大都宫城旧址比明清皇宫略偏北。其中大城的灵星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T”形宫廷广场,后来明清两代的宫廷广场基本沿用其旧址,并在中间建造了今天的天安门。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天安门始建公元1417年,建成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因完全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为承天门。初建时,承天门城楼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四面透风的5座木牌坊,正中挂有“承天之门”的匾额,以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1457年(明英宗天顺元年)7月,承天门城楼遭雷击起火被毁。1465年(成化元年)3月,明宪宗下旨,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承天门。重建后的承天门城楼由原来东西5间扩大为9间,牌坊式也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具有了现在天安门的形制和规模。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当时城内并无抵抗战斗,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城内“追赃助饷”造成了一些混乱,一个多月后撤退时又曾纵火,承天门就此毁于火中。1644年,清军得吴三桂之助,从山海关入关,定鼎中原。据史书记载,顺治帝进入北京时,承天门只剩下了光秃秃的5个城门洞,上半部的城楼已荡然无存。1651年(清顺治八年),顺治帝下令重修承天门,并于建成后正式命名为“天安门”。

作者简介

曹宏 1948年8月生于河北,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国防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曾著有《严寒扼杀“布拉格之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始末》、《潜艇与战争》、《坦克怿杰:古德里安》、《中国雄师:第四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大卫之剑:以色列摩萨德行动档案》、《冷战后:谁能毁灭地球》、《寻踪毛泽民》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