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楚钟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10303857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3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103038574 ; 978-7-103-03857-4
本书特色
楚国与楚文化,曾经非常强势,楚国列为七强之一,还曾问鼎中原。半个多世纪以来,楚文化都是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热点,对楚乐的研究也陆续掀起了一些小高潮。楚钟是楚文化的载体之一,楚钟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我们对楚音乐文化乃至楚文化的认识。楚钟又是先秦编钟中*具代表性的一支,对楚钟的研究可以加强和深化对中国先秦编钟文化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楚钟研究这一选题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而全书的总纲和内容也显示出,这是目前对楚钟研究得*全面、*深人的著述。当然,尽管目前所知楚钟资料已相当丰富,但在某些方面的资料还较为欠缺,因此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相信作者对楚钟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也一定会有新收获。
内容简介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考古学不断变换着面孔,考古学原有的“纯洁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学吸引了其他许多学科的注意,考古行当吸引了许多行外的学者,考古越来越像是一支万花筒,忽闪着灿烂缤纷的光彩。为此一些考古学者感到有一种危机感,于是考古学是做什么的这样的话题,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前言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考古学不断变换着面孔,考古学原有的“纯洁性”一步步在消失。考古学吸引了其他许多学科的注意,考古行当吸引了许多行外的学者,考古越来越像是一支万花筒,忽闪着灿烂缤纷的光彩。为此一些考古学者感到有一种危机感,于是考古学是做什么的这样的话题,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也有相当多的考古学者为这样的变化喝彩,他们觉得这是学科进步的必然趋势。静静地一想,考古学的领域大大扩展了,关注考古的学者乃至民众更多了,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不必为着维护旧有的纯洁性去呼号什么,应当庆幸一番才是。应当承认传统考古学的局限,也应当承认考古学者的局限。各学科的介入,其实是丰富了考古学的内涵,延展了研究领域。包罗万象的考古学资料,一个考古学者能解释清楚的能有多少?考古学者不必过于自信,其实许多问题不求教于行外学人我们是找不到正确答案的。
随着许多学科介入考古学的,其中就有音乐史学,嫁接的结果就是音乐考古学的出现。又随着音乐考古学的立足,一些老少学者自觉地不自觉地先后就跟进去了,队伍有渐渐壮大之势。有了研究队伍,有了不断成长的人才,就有了一个接一个问世的成果。邵晓洁博士很坚定地成了这队伍中的一员,她即将问世的大作《楚钟研究》就是音乐考古学的一个新成果。
目录
**章 楚钟的发现与研究
**节 楚钟的发现与分布
一、楚钟发现概述
(一)宋代的楚钟发现
(二)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楚钟发现
(三)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楚钟发现
(四)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的楚钟发现
(五)21世纪以来的楚钟发现
二、楚钟分布概览
三、从楚钟发现看楚人的尚钟之风
第二节 楚钟研究述略
一、宋代至清代的楚钟研究——金石学时期以著录和
考证铭、纹为主的单项研究
二、近代的楚钟研究——历史学时期结合文献记载的
二重证据研究
三、当代的楚钟研究——考古学时期立足科学发掘
实物材料的多角度综合考察
(一)楚钟铭辞考释及相关研究
(二)楚钟形制、纹饰的专门探讨
(三)楚钟的乐律学分析
(四)以楚钟为主并兼及楚乐的研究
(五)曾侯乙编钟专题研究
四、楚钟研究现状透析
第二章 楚钟的形制、纹饰及铭文
**节 楚钟的形制特征及其演变
一、影响乐器形态的因素
二、楚钟的型式划分
三、楚钟形制演变的历史分期及其与中原钟的基席
关系
四、形制演变与音乐音响性能的关系
(一)钟体变化
(二)钲部变化
(三)关于钟枚的作用
(四)内壁调音
(五)甬部变化
五、秦王卑命钟略考
第二节 楚钟纹饰及其礼乐象征
一、甬钟与钮钟的各部位纹饰及其差别
(一)各部位纹饰
(二)甬钟与钮钟的纹饰差别
二、纹饰母题与风格的时代特征
(一)楚公逆编钟的纹饰组合特点
(二)纹饰风格及处理手法的时代特征
三、楚钟纹饰的功能指向
(一)声形合一的装饰特点
(二)标记实用功能的侧鼓部纹饰
(三)作为象征隐喻符号的楚钟纹饰
第三节 楚钟铭文
一、有铭楚钟概况
二、楚钟铭文的位置与布局
(一)西周时期的楚钟铭布局
(二)春秋时期的楚钟铭布局
(三)战国时期的楚钟铭布局
三、铭文内容
(一)祈求人之祥瑞
(二)记述国之大事
(三)标记音律之名
四、钟铭字体风格
第三章 楚钟的音乐性能研究
**节 部分楚钟编组及实用性的初步分析与确认
一、楚公逆编钟的编组分析
二、王孙诰钟编组的初步认定
三、鄱子成周钟镈的拼合状况
四、徐家岭M3钟镈的拼合状况
五、篱钟编制的确认
(一)关于篱钟编制的争议
(二)篱钟编制的初步判定
六、擂鼓墩M2编钟实用可能性的探讨
七、天星观M2钟实用性能与功能的推断
第二节 楚钟音列与调高分析
一、楚公逆编钟的音列与调高分析
(一)音列推定
(二)音列布局及调高
(三)晋侯墓地出土楚公逆编钟的性质及其与宋代出土
楚公逆钟的关系
二、叶县旧县M4编钟的音列及调高分析
(一)甬钟的音列及调高分析
(二)钮钟的音列及调高分析
(三)编镈的音乐性能
三、敬事天王钟的音列与调高分析
(一)音列推定
(二)音列布局
(三)调高分析
四、钟镈的音列与调高分析
五、王孙诰钟的音列与调高分析
(一)音列判断及推定
(二)音列布局
(三)调高分析
六、鄱子成周钟铸的音列推定
七、徐家岭M3钟铸的音列分析
八、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分析
(一)曾侯乙编钟钟铭国别的统计分析
(二)曾侯乙编钟各组甬钟的音列布局及其基本特点
(三)曾侯乙编钟的调高及其调律的稳定性
九、篙钟的音列及相关分析
(一)篱钟音乐性能分析小史
(二)音列分析
(三)首钟加入的音乐内涵与意义
(四)调高分析
第三节 楚钟音乐性能的历史遗痕
一、音域的相对稳定与音列的集约化
二、音列集约化的有效手段——双音设置
三、楚钟音列、音阶形态的发展与音乐功能的拓展
(一)西周时期楚钟的四声结构
(二)春秋早中期楚钟的七声齐全
(三)春秋晚期楚钟的九声具备
(四)战国时期楚钟的12半音
四、楚钟音列发展中的两种基本架构
(一)以西周时期8件套甬钟的固定音列为基本架构
(二)以春秋时期9件套编钟的固定音列为基本架构
(三)两种基本音列框架的文化来源
五、贯穿始终的核心音列形态
六、楚钟调高
……
第四章 “礼崩乐坏”历史洪流中的楚钟
附录
节选
5.平粮台钟
1979年至1980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平粮台古城址的一批战国、两汉墓葬进行了清理,其中十六号墓*大。这座墓葬是“甲”字形竖穴木椁墓。墓主为一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器物多放置于椁室东部和棺的南北两侧。其中出土有陶质编钮钟,这些钟烧造火候较低,陶质较差,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仅修复5件。尽管这些钟的总体形制模仿青铜乐钟,但仿制得极为粗糙,如钟体较浑圆;钟枚较大,且每面9枚均匀分布于钟体;由于钟枚数量、大小、分布情况的变化,使这组陶钟均没有隔出钲部、鼓部等。与陶钟同出的还有陶编磬。结合墓中出土的陶九鼎可知,墓主的身份不低。该墓的年代约属战国晚期。
此外,这一时期还发现了几批重要的楚附庸国的钟,无论是出土这些编钟的墓葬及墓中器物,还是这些编钟本身,都带有十分明显的楚文化因素,因此均被归人楚系钟的范围。6.蔡侯钟②1955年,民工在安徽寿县深沟取土时发现了2件甬钟,随后继续挖掘,取出了30余件大件青铜器。隔日,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工作人员发现此情况并通报上级,由考古人员进行的科学清理发掘工作才得以进行。
作者简介
邵晓洁,女,土家族。1976年出生于湖北荆州。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任、(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音律分析).(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组合初探)和《音乐考古学研究方法散议》等论文10余篇;为《中国音乐年鉴》撰写了1998年、2002年及2004-2007年<中国音乐考古学研究综述)。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第二届“科研之星”奖。博士学位论文《楚钟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生一等奖。
-
数码摄影用光和色彩从入门到精通
¥19.6¥69.0 -
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13.5¥30.0 -
艺术教育
¥8.0¥26.0 -
北宋 徽宗真书墨迹-人美书谱--天卷
¥25.0¥49.0 -
纯艺术--欧洲电影(原始冲动影像视觉的内在张力)
¥10.5¥29.8 -
齐白石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10.6¥30.0 -
中国书画题跋字典
¥21.4¥68.0 -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
¥20.7¥58.0 -
钢笔行书通用汉字7000
¥6.1¥13.0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1.8¥25.0 -
赵孟頫书《胆巴碑》临写与创作
¥14.4¥35.0 -
花卉图案-经典图案资料汇编
¥7.6¥22.0 -
齐白石山水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13.5¥30.0 -
张大千国画精品-经典画库
¥13.5¥30.0 -
水彩私绘堂:爱的魔法汤
¥34.3¥49.0 -
重塑中国-一代电影人和他们的电影
¥11.2¥32.0 -
邓散木讲书法
¥12.2¥26.0 -
硬笔卷-楷书名家临帖入门
¥4.8¥13.0 -
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八品)
¥15.9¥49.8 -
(精)莫奈手稿
¥34.1¥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