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二子详注全译-荀子译注

包邮二十二子详注全译-荀子译注

1星价 ¥15.6 (5.2折)
2星价¥15.6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20704394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03
  • 出版时间:2003-01-01
  • 条形码:9787207043948 ; 978-7-207-04394-8

本书特色

将《荀子》全文予以注释、翻译。荀子里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以“仁义”治国的理论,反对暴力,反对攻伐。同时他的教育思想对古代及后来的教育理论有积极的影响。

内容简介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言论汇编。但他的思想和孟子有很大区别,荀子主张性恶,和孟子的性善相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人性之所以善是受后天教育的结果。 
    荀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认为天没有意志,只是生长万物的自然界而已,不能决定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他提出人应顺应自然,但也能改变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重视礼,也重视法,这是他对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后来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礼在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中有重要作用。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强力压人。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认为治国应该“平政爱民”。他还将君主比作舟船,百姓比作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提醒君主,如果聚敛、刑杀无度,政权就会像船一样被水打翻。 
    他在主张治国用礼义教化的同时也主张用刑罚镇压。因为荀子的一些思想和儒家传统有分歧,所以受到后人非议,特别是遭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反对。到清朝末年,梁启超等人又重新肯定了荀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目录

前言
卷一
  劝学篇**
  修身篇第二
卷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卷三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卷四
  儒效篇第八
卷五
  王制篇第九
卷六
  富国篇第十
卷七
  王霸篇第十一
卷八
  君道篇第十二
卷九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卷十
  议兵篇第十五
卷十一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卷十二
  正论篇第十八
卷十三
  礼论篇第十九
卷十四
  乐论篇第二十
卷十五
  解蔽篇第二十一
……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附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长於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