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分
包邮太后垂帘:慈禧奕訢政变记-大史记书系
以慈禧如何从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清廷最高权力宝座为线索,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 ISBN:978710105269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4
- 出版时间:2007-06-01
- 条形码:9787101052695 ; 978-7-101-05269-5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王开玺作品
★ 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 对慈禧的有关传说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依据史料做了澄清和辨析
★ 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友情提示:封面有轻微磨损,切口处泛黄,介意的读者慎拍!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解读。 当时年不过26岁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推倒赞襄政务八大臣,成功地与恭亲王奕发动了宫廷政变?慈禧太后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历史前台的?为什么能够掌握清廷*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慈禧陵隆恩殿前雕刻的凤在上、龙在下的“凤压龙”图案,隐寓着她什么样的心理意愿?……
本书将拂却历史的尘埃,把其中的前因后果为你细细道来。 本书以慈禧如何从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清廷*高权力宝座为线索,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慈禧与奕? 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及其统治进行了历史反思。在叙述中,作者注重从细节入手,突出矛盾变化,刻画人物性情,把正史与野史资料有机地融合起来,叙事清晰,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对慈禧的有关传说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依据史料做了澄清和辨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书图文并茂,附有近百幅相关历史图片,可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内容简介
本书以慈禧如何从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清廷*高权力宝座为线索,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慈禧与恭亲王奕?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及其统治进行了历史反思。在叙述中,作者注重从细节入手,突出矛盾变化,刻画人物性情,把正史与野史资料有机地融合起来,叙事清晰,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对慈禧的有关传说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依据史料做了澄清和辨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该书图文并茂,附有近百幅相关历史图片,可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前言
这里所说的建州,即爱新觉罗氏家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政权;而叶赫则是指当时东北地区的另一重要家族叶赫那拉氏建立的地方政权。 据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兴建祭神宫殿时,建筑工匠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大字。后来,大清帝国在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国势日败,风雨飘摇。慈禧太后死后仅及三年,其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在养心殿接受了退位条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由此,在中国实行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及大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彻底覆亡。“灭建州者叶赫”似乎成了一个未卜先知的谶语。 同此相联系的是在清末民初民间广泛流传着的一个版本不一,但内容却极其相像的传说:慈禧太后之所以必欲掌握清王朝政权数十年,三度垂帘,致使朝政坠败,*后导致清王朝的覆亡,其原因即是为了完成其叶赫家族向爱新觉罗家族复仇的遗愿。 明代之时,在我国东北地区居住生活的主要是女真族。其中的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间不断发生互相兼并的战争,分合不定。 海西女真的部族首领,本姓土默特,后来因其灭掉了扈伦那拉部,占据其地,于是改姓那拉。那拉,在汉语中是“太阳”之意。后来,那拉族又迁至叶赫河附近,遂又号称叶赫。后来清王朝中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即是其后代。 建州女真中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其人名叫努尔哈赤。
目录
帝国危机
谁主沉浮:皇位本应是我的
无声之变:一张出奇制胜牌
封号问题:兄弟失和的导火线
异军突起:肃顺集团的形成与政绩
为政苛猛:肃顺播下失败的种子
君命难违:恭亲王奉命议和前后的处境与心态
热河风云
初露峥嵘:一个未被重视的女人
好男好女:镶蓝旗中的生死冤家
进退两难:咸丰帝的愤懑与无奈
托孤何人:咸丰帝的抉择
君权臣权:两个女人与八位男人的对抗
矛盾初显:权力平衡机制被打破
紧急联盟:是亲情所系还是情势所迫
政变始末
辅政垂帘:生死攸关的权力之争
无形兵谏:胜保、僧格林沁的态度
卧榻安枕:肃顺等人的麻痹与无知
出奇制胜:一场漂亮的宫廷政变
顾命无命:几家欢乐几家愁
太后垂帘:真正的胜利者
中兴未兴:帝国垂毙
历史的沉思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引子:“灭建州者叶赫”
这里所说的建州,即爱新觉罗氏家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政权;而叶赫则是指当时东北地区的另一重要家族叶赫那拉氏建立的地方政权。
据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兴建祭神宫殿时,建筑工匠在地下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大字。后来,大清帝国在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国势日败,风雨飘摇。慈禧太后死后仅及三年,其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在养心殿接受了退位条件,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由此,在中国实行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及大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彻底覆亡。“灭建州者叶赫”似乎成了一个未卜先知的谶语。
同此相联系的是在清末民初民间广泛流传着的一个版本不一,但内容却极其相像的传说:慈禧太后之所以必欲掌握清王朝政权数十年,三度垂帘,致使朝政坠败,*后导致清王朝的覆亡,其原因即是为了完成其叶赫家族向爱新觉罗家族复仇的遗愿。
明代之时,在我国东北地区居住生活的主要是女真族。其中的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之间不断发生互相兼并的战争,分合不定。
海西女真的部族首领,本姓土默特,后来因其灭掉了扈伦那拉部,占据其地,于是改姓那拉。那拉,在汉语中是“太阳”之意。后来,那拉族又迁至叶赫河附近,遂又号称叶赫。后来清王朝中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即是其后代。建州女真中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其人名叫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初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盔甲起兵,依靠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逐渐统一了建州女真,势力日益强大起来。努尔哈赤属于爱新觉罗氏家族,即后来清王朝的皇族。
建州女真的统一和崛起,严重威胁到海西女真的利益与地域,双方不断发生征战厮杀。经过数十年的残酷战争,努尔哈赤统领建州部灭掉了叶赫部。据称,努尔哈赤率部攻灭叶赫部时,为彻底除去建州的后患,曾下令将叶赫部的男人全部杀死。
叶赫部首领金台石被杀之前,曾恨恨地发誓说:“我生前,不能保住叶赫,死后也要保佑叶赫永不被灭绝,即使以后叶赫仅能留下一女,也要倾覆满洲,为叶赫报仇。”
同时又有传说,努尔哈赤出于防范叶赫那拉氏的戒心,曾下令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永远不得娶叶赫家族女子为妻,即有关史料所说“祖制,宫闱不选叶赫氏”。
历史证明,以上各说既有历史的真实,又多有传说的成分。努尔哈赤之前,建州部与叶赫部作为两个地方政权,的确发生过多次残酷的征杀攻伐,叶赫部*后为建州部所灭亡,但其后的有清一代,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之间,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姻亲关系。叶赫那拉氏家族始终是满洲贵族的八大世家之一。光绪朝进士继昌的《行素斋杂记》说:“满洲世族以八大家为*贵。一瓜尔佳氏,直义公费英东之后;一钮祜禄氏,宏毅公额亦都之后;一纳喇氏(即那拉氏),叶赫贝勒锦台什之后……”户部郎中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也有言:“满洲八大姓,为钮祜禄氏(译姓郎)、瓜尔佳氏(关)、舒穆鲁氏(舒)、那拉氏……”由此可见,叶赫那拉氏始终居于满洲八大姓的前三、四位。
既然以上多为传说,而非历史的真实,却为何在清末盛传不衰呢?慈禧太后做为一个女人,是怎样走上历史前台的?为什么能够掌握清廷*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清王朝的*后覆灭与慈禧太后的长期掌权,是否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灭建州者叶赫”难道真的是一个神秘怪诞的谶语吗?种种困惑、不解与思考,使得上述传说往往不胫而走,无翼而飞,神秘中似乎带有一些真实的可信,扑朔迷离中好像又确有踪迹可寻。那么,历史事实到底如何,这也正是人们所迫切希望了解的。本书将拂却历史中的尘埃,将其前因与后果细细道来。
……
作者简介
王开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尤致力于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出版有《南国风烟》、《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道光卷》(合著)等著作。发表论文约 60 篇,讲授有《晚清政治史》等课程。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万历十五年
¥15.3¥2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25.4¥49.8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9.0¥25.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1.0¥76.0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36.8¥65.0 -
资治通鉴
¥12.2¥35.0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天人之际 薛仁明读《史记》
¥23.3¥48.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8¥36.0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4.2¥35.0 -
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文通版)
¥10.8¥28.0 -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19.6¥58.0 -
鸿儒国学讲堂:中国历代党争史
¥11.2¥32.0 -
名家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图文版)
¥12.0¥29.8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陈磊(笔名:二混子)作品
¥16.4¥39.9 -
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41.6¥52.0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1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