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玺文新鉴
读者评分
4.5分

包邮古玺文新鉴

¥4.3 (4.3折) ?
1星价 ¥4.3
2星价¥4.2 定价¥1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6条)
140***(三星用户)

笃学而无友

笃学无友,不知其可,有此书相伴

2017-04-15 08:55:32
0 0
201***(二星用户)

比较专业的书籍

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籍,爱好者可以一睹。

2015-04-23 16:02:5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26907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47
  • 出版时间:2005-06-01
  • 条形码:9787506269070 ; 978-7-5062-6907-0

内容简介

玺印是我国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种类,作为实用器物,却承载着丰富的艺术形态。其印钮往往造型精美,想象奇特。其材质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用。其文字则各出机杼,别具一格,体出了中国书法艺术之美。或细致繁密,或粗犷疏阔;或精巧灵动,或拙朴厚重;或奇谲多变,或求实谨严。于方寸之地,以阴阳之纹线,施展治印者的创意和技巧。
  玺印古已有之,自商周迄于今世,绵亘数千载。随着社会前进,汉字不断发展,人们的工艺和审美观念也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每个时期的玺印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就文字而言,各时代的玺印构成了一部独特的文字发展史。不但如此,由于玺印不仅仅是艺术品,还有着基本的实用价值,它具有标识身份、信用的功能。故而古代玺印对于历史考古、官制研究、地名研究、姓名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为清代以来学者所重视。
  漫长的玺印文字发展状况,不是这本小册子所能尽述的。限于篇幅,我们只能选取玺印发展*初阶段先秦古玺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和讨论。为了方便比较,在书中某些地方也会介绍和引用秦汉玺印资料。 学术界在使用“古玺”的个名词时,一般是特指先秦时期的玺印。而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享国日短,只有短暂的十五年时光,且文字风格和战国时期的秦地文字一脉相承,要想完全把战国秦印从秦代玺印中区分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多将战国秦印与秦代玺印合称为“秦印”,不再区别,而“古玺”自然就不包括战国时期的秦印了。

目录

引言
**章 玺印的起源和名称
**节 玺印的起源
第二节 古玺的名称

第二章 玺印的功用和遗蜕
**节 封泥与缣帛朱印
第二节 印陶
第三节 烙印
第四节 金钣戳印及其他

第三章 古玺的形制
**节 古玺的钮式
第二节 特殊玺例举

第四章 古玺的释读
**节 古玺的分类
第二节 古玺双名例举
第三节 古玺复姓例举

第五章 古玺文字的构形与书写风格
第-节古玺文字的布局与读序
第二节 古玺文字的构形与书写风格
附录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节玺印的起源
  玺印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个有争议的话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些学者态度较为谨慎,认为玺印可能起源于春秋时期;另一些学者则积极乐观得多,把玺印出现的时间定在西周、甚至早到商代。
  持“春秋起源说”者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玺印的基本功用为示信、防诈伪,是人们的身份凭证,而西周以前中国社会尚处于稳固的宗法社会形态中,并无玺印使用的成熟土壤和社会条件。只有到了春秋时期以后,礼崩乐坏,社会赖以维系的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而同时商业和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这时充作信物凭证的玺印才有可能全面走上历史舞台,发挥其作用。
  虽然在某些古书记载中,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现玺印,却实难征信。《春秋运斗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中说:“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日‘天赤帝符玺’。”三皇五帝本属古史传说时代,这两段话又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不足为凭。况且《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是汉代的纬书,而谶纬之书多捏造附会之言,本不可信。
  至于《逸周书·殷祝》中所说的“商汤取天子玺”之事,也不大可信:“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座。”这是后人追述当时情形的口吻,然而所述是否实录,值得怀疑。
  在玺印春秋起源论者看来,真正可据的有关玺印的*早记载应在春秋时期的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这一年年初的几个月里,鲁襄公和陈、郑、许三国的国君在楚国进行外交活动,当鲁襄公动身回国到达方城时,鲁国的权臣季武子派公冶前往迎接问候,并趁机占取了卞地,然后让人拿了用玺印密封的书信追上公冶,命他把信交给鲁襄公。季武子在信中假惺惺地说:“听说戍守卞地的人将要叛乱,下臣我率领部属讨伐他们。现在已经成功,斗胆向您报告。”因为季武子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并欺骗了公冶,公冶愤而脱离了季氏势力。《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和《国语·鲁语》都记载了这件事情。《左传》中说“玺书追而与之” (《国语》则作“追而予之玺书”),“玺书”就是使用玺印来封缄的书信。古人在未广泛使用纸张以前,书信一般写在竹简编联而成的简册上,把简册卷成筒状或放置在匣中,用绳子缠缚,然后用泥块封裹绳结,再在泥块上捺印玺印,以防止他人拆看信件。公冶正是因为无法看到信件内容,以为自己肩负的只是一般的迎接君主的使命,所以后来才觉得受到欺骗而羞愤不已。可见,从可靠的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玺印,这是确定无疑的,这也成为“玺印起源于春秋”说的一个重要证据。

作者简介

肖晓晖,生于1976年,江西万安人。200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讲师。曾发表《古玺文释读补议》、《浅谈偏义复词的几个问题》等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