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

包邮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

1星价 ¥20.0 (3.6折)
2星价¥20.0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3451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7
  • 出版时间:2013-05-01
  • 条形码:9787509345115 ; 978-7-5093-4511-5

本书特色

     于志刚、于冲编著的《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 理思辨》同其他案例书的区别在于不满足于一案一议 、就案论案的分析模式,而是触类旁通,以典型案例 为基础,从裁判文书和庭审焦点中提出问题,进而从 刑法理论角度分析问题,在案例归纳、比较中引发相 关问题的思考。《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 既没有踯躅于“以案说法”,也没有局限于“以案释 义”,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对案例进行重新整合和梳 理。既融合了必要的法律归纳,又有适当的案例演绎 ,不仅彰显了司法实践的审判智慧,也体现出法理论 证的精妙,充分践行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书在对大量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理论阐述的同时, 对许多司法实践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 讨。针对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司法困惑,提出了一 些司法实际部门可资借鉴的理论意见,具有现实的针 对性,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于志刚、于冲编著的《网络犯罪的裁判经验与学理思辨》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宏观的、全局的角度,以网络犯罪的当前态势、犯罪类型以及罪名防治体系的大角度勾勒为起点,着眼于网络犯罪的现状,在充分借鉴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中对中国当前网络犯罪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司法经验、见解的基础上,试图以裁判经验总结和评价的形式将现有的研究成果予以展示。

目录

上编  网络和网络犯罪的现状

**章  互联网和网络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第二章  互联网的代际演变与网络犯罪的类型转变

第三章  制裁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和内在关系

    中编  纯粹的网络犯罪

第四章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第五章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第六章  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第七章  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一):提供程序、工具

第八章  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二):网上传播黑客技术

第九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界定

第十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二):删除、修改数据

第十一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三):制作、传播破坏性程序

第十二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四):僵尸网络

第十三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五):“后果严重”的判定

    下编  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

第十四章  利用互联网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

第十五章  通过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操纵证券交易价格

第十六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第十七章  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一):“以营利为目的”的判定

第十八章  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二):“复制、发行”的判定

第十九章  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三):网络游戏中的“私服”

第二十章  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第二十一章  网络诽谤行为的司法定性

第二十二章  网络窃取他人qq号行为的司法定性

第二十三章  非法出售公民个人手机定位信息行为

第二十四章  网络游戏中“外挂”行为的司法定性

第二十五章  利用atm取款机故障取款的盗窃行为

第二十六章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

第二十七章  利用网络攻击进行的敲诈勒索行为

第二十八章  通过篡改系统数据实施的伪造证照行为

第二十九章  利用网络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行为

第三十章  网上传播淫秽物品行为的定性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