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

1星价 ¥22.4 (7.0折)
2星价¥22.4 定价¥32.0
商品评论(1条)
her***(三星用户)

学术类读物

研究评弹者值得一读

2016-02-27 00:00:4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095969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302
  • 出版时间:2013-05-01
  • 条形码:9787100095969 ; 978-7-100-09596-9

本书特色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以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评弹事业为个案,考察新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大众娱乐文化的管理与改造。本书聚焦于地方政府对于改造评弹这一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说书艺术的种种努力,及评弹艺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合作与摩擦。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以下一系列关于五六十年代文化体制与文化市场的问题:共产党政权是如何改造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政治化是否导致文化市场的萎缩乃至*后完全消失的原因?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政府是否成为中国文化事业唯一的管理者、赞助人及评判者?文化市场在这种政治大气候下,是否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并且是事实上的国家与艺人之间的协调者?诸如评弹之类的文艺作品是否成为纯粹的政治宣传品?即使是文艺政治化的前提下,文艺作品是否仍有其娱乐性与艺术性?总而言之,文艺作品的政治性与娱乐性是否互不相容?政府对于文艺作品的审查是否如一般认为的那么严格有效?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的主要观点是:解放后前二十年的各级政府,虽有一夜之间全面改造文艺的雄心壮志,但往往被人力与财力的不足所限制。政府对于艺人实际生活困难的忧虑往往迫使地方干部暂时放弃过于激进的文化政策。同时,相当大一部分评弹作品虽然含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但是仍在五六十年代因其高度的娱乐性而风靡一时。因此,政治宣传的功用性与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另外,评弹灵活多变,讲究即兴发挥的表演方式,更为政府部门审查监管带来很大难题。在评弹这一领域,对于作品及表演的控制与审查并不成功。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评弹艺术为切入点,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市场、文化政策以及文化改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当时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背景之下,经济杠杆继续在评弹领域中发挥其作用,艺人的生存问题也时刻影响着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评弹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存与发展。正是因为评弹独有的艺术特性、个体化的演出方式及组织形式,使评弹在建国后的文化改造工程中独树一帜。

目录

总序序言  艺人、市场与国家**章  评弹体系第二章  从“斩尾巴”到建团:解放初的评弹事业第三章  政治娱乐化:五六十年代的中篇评弹第四章  从光裕书场事件到“整风运动”第五章  统战与创汇:上海评弹艺人1962年香港巡演第六章  星火燎原:“文革”前夕的集体所有制评弹团第七章  陈云:从评弹爱好者到评弹改造者尾声  走向21世纪的评弹附录  1962年“上海评弹团”香港演出节  目表受访者名单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何其亮所著的《个体与集体之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弹事业》以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评弹事业为个案,考察新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大众娱乐文化的管理与改造。本书聚焦于地方政府对于改造评弹这一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说书艺术的种种努力,及评弹艺人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合作与摩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