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网事-中秋节

包邮民俗网事-中秋节

1星价 ¥14.7 (4.9折)
2星价¥14.7 定价¥3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0100129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5
  • 出版时间:2013-09-01
  • 条形码:9787200100129 ; 978-7-200-10012-9

本书特色

本书翔实地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习俗、艺文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网络新媒体与传统节日文化互动的完美体现。

内容简介

  《民俗网事:中秋节》是对北京属地主要网站“中秋节”网络宣传优秀成果和网民精彩博文、贴文的集萃。  《民俗网事:中秋节》生动介绍了中秋节的由来、传说,呈现中秋节独特的节日习俗、食俗,以及其中蕴含的祝福和期盼,展示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剧曲和农事谚语等文化知识。

目录

中秋节的由来及其人文价值
一、节日由来
二、节日传说
三、节日的内涵与人文价值

中秋节的文化
一、节日习俗
二、节日食俗
三、国外的中秋节

中秋节艺文
一、散文
二、诗词
三、书法
四、绘画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三、节日的内涵与人文价值  中秋节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诉求的见证。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  节日的内涵  中国文化中很多传统延续至今已经逐渐被淡化,或被替代。但中秋团圆、合家赏月的传统仍在民间延续。几千年来,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得中国人如此偏爱遥望皓月呢?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月亮就情有独钟。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每一页都记录了文人墨客仰望月亮的目光。几千年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明月成为文人墨客们共同的缅怀主题?同样的一轮明月,为什么西方人在月光下就没有我们“浪漫多情”?  中国有两个节日尤为重要,一是端午,二是中秋,且都是家人团圆的节日。端午在白天,而中秋则在晚上,这就必然会涉及月亮,文人们必会借着这半明半暗、半遮半掩的月光,抒发一番情怀。从古至今,寄情于月亮,是所有文人的偏爱。没有明月的中秋不叫中秋,正是因为对月亮不了解,它才更令人向往,引发人们的遐想。古人看着月亮,总想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越发对它充满了无限想象,这才有了琼楼玉宇,有了嫦娥奔月,有了诗词情感追寻着月亮。现如今科技发展,人们终于能去月球上一探究竟,这才知道月亮的背面、侧面都是一样的。  文人不仅会写月亮,还会写太阳,写高山流水,美丽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中国文人寄情的对象。但古人的确是把月亮写绝了,这是现代新诗无法超越的。我们为什么在月光下有那么多感慨?其实,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体就是由很多个传感器组成的,眼球是光学传感器,耳朵是声学传感器,舌头和鼻子是化学传感器,皮肤和四肢是机械传感器。而这些所有的传感器中,光学传感是*容易带来情绪和感觉的。因为月光是日光的反射光,能量要弱得多,它是冷光,阴柔且不刺眼。月光和日光的区别,就好像烛光与白炽灯的区别,烛光会让人产生很多情绪,所以会有烛光晚餐。在几千瓦的灯光下吃饭就完全没有感觉了。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人类的情绪、感觉,用科学来解释整个过程,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倒影、阴影在黑暗中,这些都容易使孤独的人感到悲伤。而为什么情人都要吃烛光晚餐?在朦胧的烛光下,人的面目会变得更加柔和漂亮,因为鼻梁、眼眶等地方都有了阴影,就和在拍摄过程中运用灯光的道理一样。所以情人在月下尤其有相爱的感觉。  其实,并非只有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但中国文学中关于月亮的诗词确实流传得特别多、特别广。人类的情绪肯定是共通的,但中国却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把对月亮的追思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们拥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欧洲也有很多节日,但没有类似中秋节的节日。古希腊崇拜太阳,有太阳神阿波罗,并且持续影响着欧洲人的精神。中国不仅有后羿射日的神话,还有嫦娥奔月的动人故事。有阴有阳,才构成中国人眼中的和谐。为什么东西方看月亮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有专家说,这是因为西方人以前以狩猎为生,而中国人坚持中秋赏月,很可能跟月相有关。满月的晶莹剔透格外醒目,引人欣赏。而满月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另一番感觉。在西方的很多传说中,满月有时会给人带来未知的恐惧。即使是在现代词汇中,用满月来比喻的对象,也不像东方人眼中的那样饱含柔情,而是中性或负面的。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