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包邮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1星价 ¥18.6 (4.9折)
2星价¥18.6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60792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7
  • 出版时间:2013-11-01
  • 条形码:9787216079235 ; 978-7-216-07923-5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创新理论研究丛书: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的路径研究》从纵向历时性视角,突破主要关注于改革进程、改革手段和策略的传统研究视野,较为完整地梳理了我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历史脉络,弥补了当下艺术表演团体整体性研究的不足;同时,从共时性的视角,对国外艺术院团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予以了介绍、归纳和经验总结,通过中外差别的对照,开掘出一些可供我国院团改革的基本经验。《中国文化创新理论研究丛书:艺术表演团体改革与发展的路径研究》用较大的篇幅关注了当前*为热门的市场化改革(转企改制),并对这一改革的成效进行了整体价值评价,对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和认识当前的改革进程应有所裨益。

目录

前言**章 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的历史来源一、外部导向:苏联文化模式的示范(一)苏联文化模式的内涵(二)苏联文化模式的结构(三)苏联文化模式的功能(四)苏联文化模式的中国移植二、内源基础:苏区根据地文艺模式的延展(一)苏区根据地文艺模式的内涵(二)苏区根据地文艺模式的结构(三)苏区根据地文艺模式的功能(四)苏区根据地文艺模式的延伸 第二章 国家艺术管理体制的确立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戏班管理模式(一)新中国成立前戏班管理的制度结构(二)民国时期戏班管理模式举要二、“五五”戏改(一)“五五”戏改的酝酿(二)“五五”戏改的内容(三)“改戏、改人、改制”的全面施行(四)改革成效初显:戏曲会演和话剧观摩(五)“五五”戏改的体制性意义三、新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的确立(一)一贯制的统管机构形成(二)计划性管理体制的确立(三)同构性的苏联大剧院组织模式(四)国家艺术院团布局初成四、新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科层结构(二)单位体制(三)党政兼管(四)管办不分 第三章 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进程分析一、拨乱反正与院团改革的起步(19771984年)(一)拨乱反正与艺术表演团体事业的恢复(二)多种经营的自发探索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行二、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初步探索(1985-1991年)(一)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全面启动(二)“双轨制”改革的实施三、市场导向与改革的持续推进(1992-2002年)(一)市场导向与改革的日渐深入(二)中直院团改革的推进四、整体推进与改革的全面深化(2003年一)(一)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工作的展开(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第四章 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现状特征与价值评估一、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总体成效(一)宏观层面——外部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二)中观层面——体制外市场力量的成长(三)微观层面——内在功能结构的优化二、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现状特征(一)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涌现出一批示范性剧团(二)艺术创作逐步繁荣,剧目呈现精品化和品牌化…… 第五章 国外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启示第六章 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建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庚,1982年生,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我国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政策与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构的政策路径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化厅等单位的委托项目近20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化产业、文化体制论文近20篇,部分文章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