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0303986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4-03-01
- 条形码:9787030398697 ; 978-7-03-039869-7
本书特色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主要以中国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探讨了该系统建筑的产生与演变、结构特征与抗震机理,对其结构基本构件、结构单体(局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拟静力、动力模型试验研究;对典型大木作结构中的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加固后的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建造材料与结构特征,研究了其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对国内外有关遭受严重震害的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内容简介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主要以中国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探讨了该系统建筑的产生与演变、结构特征与抗震机理,对其结构基本构件、结构单体(局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拟静力、动力模型试验研究;对典型大木作结构中的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加固后的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建造材料与结构特征,研究了其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对国内外有关遭受严重震害的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目录
1.1问题的来源与性质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4研究方法
1.5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地震动概述与古建筑结构震害
2.1地震动概述
2.1.1地球的构造
2.1.2板块构造运动
2.1.3中国地震分布及特点
2.1.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主要内容
2.1.5地震波和地震动的衰减
2.1.6地震大小的衡量
2.1.7地震动的衰减
2.2古建筑的震害
2.2.1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典型震害
2.2.2中国木结构古建筑震害的教训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3章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及其结构特性
3.1概述
3.2中国古代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其建筑的影响
3.3中国古代建筑施用木材的原因
3.4木材的基本特性
3.5木结构柱构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
3.5.1试验简介
3.5.2试验现象
3.5.3试验结果
3.6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构件的榫卯连接方式及其抗震性能
4.1木结构古建筑构件的榫卯连接方式
4.2大木作结构中榫卯的应用
4.3榫卯节点的受力行为和破坏状态
4.4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斗棋的结构行为
5.1斗棋的起源与演变
5.2斗棋结构静力与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5.2.1概述
5.2.2斗棋结构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5.2.3斗棋竖向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雀替·驼峰和隔架的结构作用
6.1雀替的演变与功能
6.2驼峰与隔架的功能
6.3抹角袱的功能
6.4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结构原则的演变及其性能研究
7.1木构架的起源
7.2木构架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
7.3梁架的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章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8.1概述
8.2试验控制系统
8.3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结构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8.3.1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8.3.2试验方案
8.3.3试验现象
8.3.4试验结果与分析
8.4中国古建筑大木作结构节点加固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8.4.1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8.4.2试验方案
8.4.3试验现象
8.4.4试验结果与分析
8.5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动力特性的数值计算
9.1概述
9.2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9.2.1斗棋、榫卯和柱底(面)位置半刚性节点的计算模型
9.2.2空间梁柱单元计算模型
9.3结构体系的动力方程
9.4结构振动的模态分析
9.4.1阻尼及其对结构振型的影响
9.4.2结构的自振频率与振型
9.4.3节点变刚度虚拟单元中的弹簧刚度的确定
9.5计算结果
9.6中国古代典型大木作——殿堂与厅堂结构的动力性能
9.6.1殿堂、厅堂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9.6.2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分析
9.6.3殿堂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9.6.4厅堂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
9.6.5殿堂、厅堂结构的动力特性比较
9.7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古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10.1概述
10.2古建筑保护的原则
10.3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及案例分析
10.3.1木构梁架的抢救加固
10.3.2椽子的维修
10.3.3檩的维修
10.3.4梁、枋的维修
10.3.5斗棋的维修
10.3.6柱子的维修
10.3.7整体梁架的加固
10.3.8古代“偷梁换柱”的技术
10.3.9拆卸木构架的方法与步骤
10.3.10安装木构架的方法与步骤
10.3.11施工现场的木材干燥
10.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材、分”’制度的说明
附录2中国历代的长度单位与公制的关系
致谢
中国历史年表
-
建筑园林文化趣味读本
¥17.8¥56.0 -
图解日本古建筑
¥17.0¥49.9 -
新建筑与流派-大家小书
¥11.7¥26.0 -
妙趣横生的日本建筑学
¥15.4¥45.0 -
审判
¥12.5¥36.0 -
成为设计师的49堂课
¥18.4¥58.0 -
中国舞蹈史话-大家小书
¥9.4¥22.0 -
中国俗文化丛书·四合院
¥15.9¥49.8 -
建筑壁画
¥18.7¥59.0 -
建筑无可替代
¥11.2¥32.0 -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22.6¥60.0 -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52.0¥68.0 -
高家堡古镇
¥77.4¥98.0 -
古建筑修缮保护设计——理论与实践
¥148.5¥188.0 -
贵州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保护研究
¥112.6¥168.0 -
城市应急避难疏散空间仿真及优化
¥39.7¥49.0 -
千年城池——可持续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
¥26.3¥32.0 -
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
¥79.4¥128.0 -
中国古代超级工程地理分布图
¥16.8¥20.0 -
建筑智能测绘技术
¥28.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