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读者评分
4分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1星价 ¥26.4 (5.5折)
2星价¥26.4 定价¥48.0
商品评论(4条)
197***(三星用户)

我们放炮过年 他们点火杀人

2021-07-05 22:08:58
0 0
***(三星用户)

蛮有趣的,

2020-11-26 22:49:1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87702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7
  • 出版时间:2014-01-01
  • 条形码:9787532877027 ; 978-7-5328-7702-7

本书特色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由尹晓冬著。作者将自佛郎机的传入至西洋火炮传入之前的1620年,作为西方火器传入的**个阶段,并以《纪效新书》、《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等明人6种有关火绳枪炮的著作为依据,以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参考,以考古实物为佐证,论证了在西方火器技术传入中国的**阶段中,明朝火器技术所取得的主要进步:首先,在其论著中详细梳理并列出,明朝军工部门制造佛郎机和鸟铳的制作流程,使读者对明朝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之处一目了然。其次,在其论著中表明,明朝军工部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对火绳枪炮还只能进行依样画葫芦仿制,并从征引的文献资料中,理出明朝在火器使用技术上的多种进步。诸如,官兵在使用火绳枪炮时要检验其完好度,检查枪炮弹直径与膛管内径的切合程度,校正射击姿势,以及按照三点一线的射击术进行射击等,反映了明朝火器研制者已经对弹道知识有了尚处于混沌、笼统、朴素和经验性的认识。

内容简介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明确了科技领域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2006-2010年知识创新规划中部署了“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研究”这样的重要课题,以期从重要历史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技术与创新规律,为研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启发。《技术转移与创新从书》是“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成果,由以下七部专著组成:《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世纪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近代德国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中心》、《中日近代对西方钢铁技术移植的比较:1850-1937》、《中国高等技术教育模式的移植》、《制造一个大机器:20世纪中国万吨水压机创新之路》。《丛书》在新研究方法与模式、新史料、新观点方面都有突破,具备鲜明的原创性;《丛书》也是国际合作研究的成果,它们与国际学界接轨,为走出国门、以外文方式出版创造了条件。

目录

引言**章 中国与西方火器技术发展回顾 **节 16世纪以前的中国火器技术 第二节 16世纪以前的欧洲火器技术第二章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的传入 **节 从采用到仿制(一):佛郎机(1506-1620) 第二节 从采用到仿制(二):鸟铳(1506-1620) 第三节 购买、仿制与编译火器论著:西洋火炮(1620-1690)第三章 佛郎机与鸟铳的制造技术(1506-1620) **节 熟铁冶炼技术 第二节 铳管的制作 第三节 钻膛与修整 第四节 部件的装配第四章 西洋火炮的制造技术(1620-1690) **节 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l 第二节 火药及炮弹的制造工艺 第三节 火炮使用技术第五章 传华火器技术的弹道知识 **节 弹道知识l 第二节 1560-1690年中文著作对弹道知识的描述第六章 火器技术的西方知识来源——以《兵录》卷十三为例 **节 中国兵书中的西方知识来源 第二节 《兵录》与《实用炮学手册》的比较--炮图 第三节 《兵录》与《实用炮学手册》的比较--铳规及射程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图目录表目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尹晓冬,科技史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10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梅隆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APS)2014年贝勒讲席(Beller Lectureship)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史、力学史、物理学史,主持2010年、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科技史论文4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