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2164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63
- 出版时间:2013-12-01
- 条形码:9787513216463 ; 978-7-5132-1646-3
本书特色
《望目辨证诊断学》在继承《内经》和华佗望目诊病理论基础上,揭示脏腑在白睛的分布部位,开创性地阐述目裹特征、黑睛特征、白睛特征(包括白睛形态特征、白睛血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变化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临床意义和诊断全身各科疾病证候的理论和方法。 著者王今觉研究“望目辨证”已52年之久。《望目辨证诊断学》写作历时12年有余,共计150余万字,1000多幅珍贵眼象图片,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运用“望目辨证”诊断法可以使中医诊断比仅仅运用观察舌象、脉象诊断法更直观、更客观、更具体、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更具有前瞻作用和推测预后作用,如将“望目辨证”诊断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传统舌诊、脉诊正确结合运用,可使中医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及时。 本书具有突出的当代中医学特点,并为临床诊断疾病证候和未病先防提供了自汉代华佗以降失传一千余年的具有中医学传统的望目诊断学理论和方法,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打下基础。本书可供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中医工作者使用。对于医学专业以外的读者来说,在阅读本书之后,可大体得知自身健康状况,为未病先防,或为采用中医方法体检提供一个新途径。
内容简介
《素问》和《灵枢》有多篇经文指出“目”是生命之门,阐述了“目”与全身脏腑经络密切关联。汉·华佗提及通过观察白睛上众多细小血脉的“形色丝络”可以“验内之何脏腑受病”。《内经》和华佗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望目辨证”诊断学理论基础。
著者自1960年学徒时看到《内经》和汉·华佗望目诊病理论之後,历经五十年系统钻研、临床实践和分析总结,发现不同于“五轮八廓”的诊病理论和方法,挖掘、继承并发展古今望目诊断之长,創建了具有当代中医学特点的“望目辨证”理论和方法。著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当机体出现病变时,目在颜色、形态、血脉等方面表现出相关特徵。根据这些特徵,运用中医学理论可以诊断脏腑疾病证候。因为通过“望目”首先可以辨别证候,故著者将这种通过“望目”诊断疾病证候的诊断法名之曰“望目辨证”诊断法,并将这种有理论依据又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学问命曰《望目辨证诊断学》。
所谓“望目”是望诊双目,含目裹、黑睛和白睛。“辨”是辨析目裹、黑睛、而主要辨析双目白睛特徵、白睛血脉特徵和相互关系所呈现的与脏腑疾病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其所显示的临床证候意义。“证”是“证候”。
目录
**篇 望目辩证的解剖组织基础
第二篇 关于“望目”诊病理论
第二卷 望目辩证方法及眼象特征
**篇 望目辩证方法及白睛表面的脏腑分布部位
第二篇 目裹特征
第三篇 眼球运动障碍特征
第四篇 白睛特征
第五篇 白睛血脉特征
第六篇 黑睛特征
第三卷 望目辩证病因、病势及相关证候
**篇 望目辩“病因”
第二篇 望目辩“病势”
第四卷 望目辩十六纲及标本盛衰
**篇 望目辩“十六纲”
第二篇 望目辩标本虚实及其兼夹证
第五卷 望目辩证脏腑证候
**篇 望目辩五脏证候
第二篇 望目辩六腑证候
第三篇 望目辩奇恒之腑证候
附篇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跋
-
温疫论
¥2.8¥5.0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19.6¥58.0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4.5¥10.0 -
问中医几度秋凉
¥38.2¥5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1.2¥32.0 -
四诊扶微
¥5.8¥16.0 -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93.6¥260.0 -
中医手诊图释
¥9.4¥28.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16.4¥28.0 -
格致余论
¥2.2¥6.0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29.4¥49.8 -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
¥32.3¥46.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丹溪心法
¥2.5¥12.0 -
脉因证治
¥4.8¥13.0 -
活幼心书
¥5.6¥15.0 -
联袂药性赋白话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6.3¥18.0 -
临床常用百穴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9.7¥29.0 -
漫画黄帝内经(上)
¥39.3¥89.0 -
漫画黄帝内经.下册
¥35.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