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制度.方法与战略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161446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6
- 出版时间:2014-06-01
- 条形码:9787516144664 ; 978-7-5161-4466-4
本书特色
对公民参与的关注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这也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正在从“政府主导一自我评估”的单一模式,逐步向包括“政府主导一公民参与”在内的多元模式转变。在这一进程当中,思考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有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需求。 芦刚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制度方法与战略》从公民评议政府的实践分析人手,充分肯定了公民参与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地方政府进一步了解公民需求的一项重要机制,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历史研究与比较分析、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动因与限制、主体与范围、程序与途径、成本与效益等几个基本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民参与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战略,即形成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的合成效力;重塑绩效评估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以公民为导向改进地方政府绩效。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渐进过程,我们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行动”,以*终实现公民参与评估由“政府主导”走向“民间发起”。
内容简介
该书从公民评议政府的实践分析入手,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历史研究与比较分析、系统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动因与限制、主体与范围、程序与途径、成本与效益等几个基本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民参与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战略,即,形成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的合成效力;重塑绩效评估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以公民为导向改进地方政府绩效。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行动”,以*终实现公民参与评估由“政府主导”走向“民间发起”。
目录
**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 政府绩效评估
二 公民参与
第三节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民参与的新型平台
**节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几种“传统”形式
一 民主选举
二 民主决策
三 民主管理
四 民主监督
第二节 一种新兴公民参与形式:公民评议政府
一 公民评议政府的时代背景
二 公民评议政府的发展历程
三 公民评议政府“新”在何处
第三节 公民参与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之耦合
一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构成
二 公民参与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为公民参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四节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 源于政治学的原生性理论——参与式民主论
二 源于行政学的支撑性理论——民主行政理论
三 源于宪法学的保障性理论——人民主权思想
四 源于当代中国的本体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功能
一 公民参与的价值——从地方政府层面看
二 公民参与的价值——对于公民个体而言
第三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动因与限制
**节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在动因解析
一 利益动因:利益的争取、实现与维护
二 权力动因:公民维护主权地位和权利
三 价值动因:为了实现某种理想或信仰
四 服从动因:组织的命令、动员或暗示
第二节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外部制约因素
一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限制了公民参与的物质条件
二 集权政治衍生的压力行政,弱化了公民参与的现实基础
三 历史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阻碍着公民参与意识的成长
四 公民社会的发育不成熟,使得公民参与网络被动松散
第三节 条件的创设与限制的突破
——公民参与功能发挥的前提性问题解决
一 改善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生态环境
二 赋予参与权利、培养参与能力、激发参与热情
三 地方政府对公民参与评估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第四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与范围
**节 公民参与的广度与代表性
一 主体分布的几个基本层面
二 广泛而非全员的公民参与
三 公民参与的代表性问题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范围:纵横两个方面
一 阶段性参与:公民参与的深度
二 公民评议的内容和指标设置
第三节 主体的确定与范围的拓展
——为了实现一种普遍而充分的公民参与
一 公民参与规模的控制与代表的选择
二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各阶段的公民参与
三 公民满意取向的评估维度和指标体系
第四节 案例分析:杭州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活动
一 评议的主体选取及内容设置
二 案例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程序与途径
**节 公民参与程序的价值、构成及公开性问题
一 程序的价值在于避免公民参与的随意性
二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
三 公民参与程序的开放性与透明度问题
第二节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公民参与评估途径
一 制度性直接参与途径
二 制度性间接参与途径
三 非制度性的参与途径
第三节 程序的规范与途径的多元
——有序化公民参与模式构建的根本要求
一 有序化公民参与模式的构想
二 科学地规范公民参与的程序
三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展与创新
第四节 案例分析:南京市“万人评议机关”活动
一 评议活动的程序及评议方式
二 案例分析与评价
第六章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成本与效益
**节 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意义管窥与难点透析
一 对公民参与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的现实意义
二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不可计算与不确定性问题
第二节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成本一效益分析
一 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成本类型
二 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效益类型
三 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成本一效益考量
第三节 成本的降低与效益的提高
——公民参与评估的现实需要与伦理关怀
一 追求一种适度的公民参与
二 实现公民参与评估的制度化
三 保持畅通的评估信息传输渠道
四 培训评估工作人员和目标群体
第七章 基于公民参与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战略
**节 互补与合流:形成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的合成效力
一 建立得力的“组阁式”领导机构
二 以外部评估弥补内部评估的局限
三 宏观视野下的多重评估体制统筹
第二节 表意与回应:绩效评估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型塑
一 主动参与:民意的充分自由表达
二 积极沟通:公民参与的政府回应
三 形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节 公正与有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空间探寻
一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公正性诉求
二 确保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
三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逐步融合
第四节 责任与期待:地方政府对于绩效改善的不懈追求
一 地方政府对公民负有的绩效责任
二 公民对地方政府绩效改善的期待
三 公民为导向的政府绩效改进框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平装)二战战史
¥16.9¥45.0 -
民众政府
¥9.5¥25.0 -
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21)
¥18.4¥58.0 -
走向海洋
¥16.5¥59.8 -
行省制度研究
¥11.2¥30.0 -
走向海洋(八品)
¥17.1¥59.8 -
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
¥17.3¥51.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82.9¥97.5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2.4¥19.0 -
共产党宣言
¥7.9¥19.8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
¥13.2¥38.0 -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10.6¥32.0 -
中国的战争行为
¥14.7¥42.0 -
决战华东-华东解放战争实录
¥23.2¥45.0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的地理枢纽
¥10.6¥16.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1.5¥35.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
¥14.2¥49.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4¥49.0 -
新政治科学
¥9.8¥26.0 -
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36.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