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
读者评分
4.9分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

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

1星价 ¥46.8 (7.2折)
2星价¥46.8 定价¥6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25552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14-08-01
  • 条形码:9787515325552 ; 978-7-5153-2555-2

本书特色

★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就像一出戏,-出由少数几个关键演员领衔的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参与,他们都已注定成为中心人物。并且,历史必有其意义,否则一切的存在都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 ——[美]查尔斯·卡尔顿·科芬《自由的故事》

内容简介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穿插三大阅兵(1886年、1891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丰岛偷袭战、大东沟决战、威海保卫战)等历史故事,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北亚三国争雄的外交源流,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袁世凯、叶志超、左宝贵等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时还穿插了个人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人性欲望以及官场权谋的独特演绎。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战争中,有的发生在战争之前,还有的发生在战场之外。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中的搏杀,更取决于战前的准备,也取决于战场之外的较量。

目录

**章 太监阅兵
第二章 长崎血案
第三章 血溅琵琶
第四章 跨国追杀
第五章 半岛惊魂
第六章 决战黄海
第七章 百年之秘
第八章 平壤夜奔
第九章 威海灵柩
第十章 马关刺杀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
  这两条都很有先见之明,可惜后来都没有得到落实,否则北洋舰队就不会是后来那个结局。接下来,醇亲王还特别指出两个问题。
  一是旅顺后路防务需要加强。他说威海基地暂时没有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建完的只有旅顺基地,这里的陆路炮台兵力太少,只有宋庆5个营的陆军,一旦开战,还需要加派兵力,否则后路一失,旅顺必将不保。
  二是大连湾防务要加以重视。他说这次他虽然没有亲自去大连湾实地考察,但他听说这里水面宽阔,可以停泊很多船只,所以将来要在这里修筑炮台,否则将来敌人从这里登陆向旅顺后路迂回,旅顺还是难保。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条后来又都被不幸言中。有人说醇亲王昏庸无能,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从他所讲的这四条来看,他这个海军部长不是不懂海军,而是很懂海军,这几条意见说得相当专业,言出必中,简直让人怀疑他的业余爱好是不是算命看八字。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意见是李鸿章在接待时有意无意“泄露”给他,然后借他的嘴再去告诉朝廷。
  不管怎么说,醇亲王还是反映了海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说得很有水平,对于一个满族亲贵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当然,回到北京的李莲英肯定也向慈禧做了汇报,然而正是他说的话,让醇亲王的可行性建议全部落空。
  这个小李子到底对慈禧说了什么,能有如此威力?
  很抱歉,我也不知道。这也不能怪我,秘书与首长之间的谈话,一般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且不会留下谈话记录之类的史料。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说来说去你也不知道,这不戏弄我们吗?大家先别急,史料上没有记载并不等于我们就找不到答案,而这正是研究历史的乐趣之一。
  经过一番查找,我发现答案就在一封奏折之中,一封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奏折。
  诡异的弹劾
  李莲英在阅兵期间一直非常低调,避免惹人注目,回京后风平浪静,没有人去骂他这个违规阅兵的太监。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4个月后,一次诡异的弹劾打破了平静。1886年9月21日,一名姓朱的御史终于按捺不住,参了李莲英一本。
  这位朱御史的名字就用不着去记了,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写的这封奏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官场的生态,而北洋舰队*后的失败恰好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朱御史说,派太监去旅顺阅兵不合体制,而且李莲英在天津高调出行,十分招摇,这件事情大家都很不理解,老佛爷您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方便对大家说呢?
  第二天,慈禧进行了回应,她解释说李莲英是皇帝派去照顾醇亲王的,不是她派去阅兵的,这事醇亲王自己也是同意了的,儿子关心老子有什么错?再说了,醇亲王大老远跑去阅兵,舟车劳顿,奔波辛苦,派个太监服侍一下也是宫里的老规矩,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后,慈禧开始反击,她要求朱御史回答两个问题:**,你说李莲英在天津高调出行,有什么证据?第二,你说我有难言之隐不能对大家说,那你说是什么难言之隐?
  面对慈禧的兴师问罪,朱御史上了第二道奏折。
  在很多电影和小说里,御史往往被塑造成钢铁战士,他们下骂奸臣,上骂皇帝,刀架在脖子上还要继续骂,眼睛都不眨一下,是典型的不怕死的硬骨头。从职业道德上来说,御史应该是这种感人形象,也应该延续这种优良传统。很多人觉得御史太牛、太伟大了,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怕死,而是不需要怕死。御史又称言官,主要工作就是骂人,朝廷为了让他们放胆骂人,便给了他们一项特权,骂人无须证据,可以捕风捉影,可以道听途说,想骂就骂,骂完无罪,所以御史历来胆大,极其彪悍难搞,天生就是大臣甚至皇帝的克星。遗憾的是这一次朱御史要让大家失望了,影片中的那令人血脉贲张的一幕并没有发生。
  朱御史说,大家都知道皇太后您一直恪守祖训和体制,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这次醇亲王亲自检阅海军,派个太监去服侍一下也是应该的,这样不但可以让皇帝放心,而且体现了老佛爷您对大臣的关心和对海防事业的重视,这些就是我所说的“您的难言之隐”,跟您说的是一个意思。所以您并没有违规,是我自己迂腐,不懂朝廷规矩。这算是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对于**个问题,朱御史是这样回答的:我听说(风闻)李鸿章派艘船来迎接醇亲王,醇亲王不肯坐,李莲英坐了,结果沿途官员误以为是醇亲王到了,于是纷纷出来迎接,我担心这是谣言,所以上次没有细说,现在既然您问了,我只好如实禀报。
  ……

作者简介

  月映长河,挚爱文史,潜心钻研,渐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诉诸文字,已出版《欲望是把双刃剑: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三卷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