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滇西大复仇-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28

1943-滇西大复仇-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28

¥17.5 (4.4折) ?
1星价 ¥35.0
2星价¥35.0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30247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548302476 ; 978-7-5483-0247-6

本书特色

卢兴顺、刘波编著的《滇西大复仇(1943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介绍了,滇西反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将日寇逐出国境之先河。中国远征军及滇西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滇西反攻战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16天,日军第56师团全部被歼,第2师团及第53师团被歼一部,死伤、被俘共21057人。中国军队出动7个军14个师和其他特种独立团共16万多人,伤亡、失踪共67463人。

内容简介

  滇西反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将日寇逐出国境之先河。中国远征军及滇西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在这场英勇悲壮的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滇西反攻战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16天,日军第56师团全部被歼,第2师团及第53师团被歼一部,死伤、被俘共21057人。中国军队出动7个军14个师和其他特种独立团共16万多人,伤亡、失踪共67463人。滇西反攻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东西突击,*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败大局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伤亡20多万军民的代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大史诗。

目录

**章 反攻前的滇西局势
一、彩云之南
二、岌岌可危的后方补给线
三、滇西腾龙边区沦陷
四、日寇逼近怒江,滇西危急
五、滔滔罪行
六、滇西人民的坚强斗争

第二章 吹响反攻号角——强渡怒江
一、从“大后方”到“*前线”
二、翻越高黎贡山
三、直指腾冲、龙陵

第三章 “东方直布罗陀”被染红的土地
一、危机四伏
二、喋血无功
三、被鲜血浸泡的山峰
四、妙计,彰显英雄本色
五、顽歼悍敌

第四章 血色腾冲
一、“极边一城”的战时风光
二、“地空火力”
三、“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两个以上的弹孔”
四、凤凰浴火,涅檠重生

第五章 要塞争夺拉锯战
一、拔除平戛据点
二、受挫,首攻龙陵
三、二战龙陵
四、克敌反扑,收复龙陵

第六章 边境线上涤荡残敌
一、粉碎日寇“断”作战
二、回龙山下的“军令状”
三、“太阳当顶”,驱敌出境

第七章 芒友会师
一、载入史册的胜利时刻
二、通向“东京之路”全线通车
三、贯通油运大动脉
四、打通中印公路

第八章 滇西军民的贡献
一、积极组织抗日武装
二、倾力支援的云南人民
三、十万青年十万军
四、华侨机工血洒生命线

第九章 历史丰碑,永存人间
一、反攻战役的历史功绩
二、宝贵的抗战精神
展开全部

节选

  《滇西大复仇: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  二、岌岌可危的后方补给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国际战局的变化,将云南推到“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的关键位置上,不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线(亚洲一太平洋战线)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从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抗战开始到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后胜利,云南始终是中国抗日正面战场西南大后方*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在八年全面抗战中,云南是中国保持与反法西斯盟国的联系并获得外援的主要陆、空国际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空线和中印公路的所在地,昆明则是这四条国际通道的枢纽;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云南又是防御日军从中南半岛北犯中国战场西南大后方的战略屏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由缅甸入侵云南,云南又成为抗击来犯日军的*前线,不但是反法西斯盟国在中缅印战场对日作战的主力、中国远征军的后方基地和作战地域之一,而且是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上的两大主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联系起来的战略结合部;日本战败投降后,云南又是以滇军为主力的中国陆军**方面军入越受降的前进基地;云南还是战时中国维持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门户和通道:全国各地的学者名流在抗战期间云集昆明,使昆明成为战时的教育、科技、文化中心和民主堡垒。  在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封锁中国的交通与中国的反封锁斗争,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抗战初期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张嘉璈(公权)指出:“抗战与交通,相为表里,不可或分。‘现代战争’所要求于交通方面的,比过去更为重大,更为艰难。  因为无论前方辎重的输送,后方物资的调集,乃至防空防岸的实施和战略战术的动用,每每与交通机构、运输工具,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中国军需民用的武器、汽车、汽油、机器、通信器材、医疗用品等战略物资,基本上都要从国外进口。抗战初期,这些物资主要通过东南沿海口岸输入。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东南沿海各省的主要城市、港口和绝大部分铁路都沦陷敌手,海运交通线完全被封锁。国民政府退守重庆,依托西南、西北大后方继续坚持抗战。西南大后方以陪都重庆为中心,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广西等省和湘西、鄂西等地,国民政府军队的主力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日本海军省便于1937年8月20日宣布封锁中国海岸,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通道,阻止一切战略物资进入中国,企图以此迫使在抗战中严重依赖外援的国民政府屈服就范。当时,中国同国外的联系有以下几条交通线;其一是以香港为门户,经过华南沿海通往内地的路线;其二是经甘肃、新疆前往苏联的西北路线;其三是以越南海防为起点,经滇越铁路到昆明,或经桂越公路到南宁的法属印度支那路线:其四是以缅甸仰光为起点,经缅甸铁路到腊戍,接刚刚修通的滇缅公路到昆明。这四条路线中,西北路线虽然日军无法封锁,比较安全,但是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运量不大。香港路线要穿过日军封锁线向内地渗透,英国政府屈服于日本压力,在香港采取禁运措施,因此这条路线很不可靠。  桂越公路在1939年11月日军发动桂南战役,攻占南宁后也被切断。  这样,云南便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反法西斯盟国联系的主要门户。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四条陆、空运输线,分别是抗战不同阶段维持全国对外交通,获得外援和开展外贸的主要国际通道。昆明是这四条国际通道的枢纽。云南军民为开辟和维护这几条攸关抗战成败的战略通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了极其重大的代价。这是云南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完成了对中国京津地区和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占领。就此,中国当时的主要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以及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先后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通过对中国沿海重要城市和港口的迅速占领,日本人不仅可以摧毁中国本来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还可以堵死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向中国援助的海上通道。这样,孤立无援的中国就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  在日军向上海进攻时,中国就曾向国际社会发出过救援呼吁,一干国家中只有苏联表示支持,因为它自己的远东边境也同样处在日本人的威胁之下。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且,苏联将总价值为3亿美元的贷款用于中国,将400架飞机提供给中国空军,同时,苏联还向中国输出5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6个空军战斗机中队,直到欧洲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一条长达2700公里的、从兰州到苏联边境的公路已经开通,通过这条重要的国际运输干线,1938年到1940年,足够武装15个中国师的苏联装备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然而,当1941年4月,苏联和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对中国的国际援助便戛然而止了。  对于苏联在对华援助上的局限性,国民政府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早在抗战开始时,就在考虑其他的求助渠道。当时,在得悉祖国正在遭遇日本侵略的消息后,旅居海外的华侨纷纷捐款捐物,筹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送往国内。同时,在当时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的逼迫下,国民政府还用手中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  作为前法国殖民地越南北部的一个港口,防城港也是滇越铁路的起点,另一端连接着云南的昆明。中国的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后,滇越铁路就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通道,当时中国生死存亡的希望就寄托在了堆放在海防港的中国进口的军火物资上。但是,由于滇越铁路几乎紧挨着被日本人占领的广东,并且铁路还需在高山峡谷之中穿行,一旦遭遇日军轰炸很容易导致全线瘫痪。所以,从安全、实际的角度看,在大后方云南建设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就成为当时国民政府迫切考虑的一个问题。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