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师的女儿
读者评分
4.8分

牧师的女儿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在本书中,他通过多萝西的经历“这块窗玻璃”,把20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状况透射出了些许,向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英国中下层的生活场景。

1星价 ¥11.5 (4.8折)
2星价¥11.5 定价¥2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6条)
岳白风***(三星用户)

变迁腐朽,不再追求信仰的意义

由于牧师的女儿多萝西失忆之前,作者留了一段空白,看的时候一度断档,甚至有些蹩脚,搞得我完全没弄明白在讲什么。直到后来,她在流浪中面对现实的残酷失去信仰,却在回家后依旧过着“有信仰”的生活,我终于明白了。 爱情、事业、家庭,等等,无论你拿什么作为让自己觉得“安全”的信仰,失去的时候不要迷茫、脆弱,拥有强大的内核,才应该是我们毕生追求的。

2022-12-28 11:29:37
0 0
三千卷***(三星用户)

中图网书不错

2022-01-21 17:00:4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212181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它
  • 页数:226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222121812 ; 978-7-222-12181-2

本书特色

本书沿袭了奥威尔一贯的批判现实风格,作者塑造了一个20世纪上半叶英国国教偏远小教区牧师的女儿——多萝西。这个身份赋予了她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虔诚的英国国教信仰。直到有一天,她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家,并失去了所有记忆。从前规律、严谨、单纯并以宗教为轴心的生活彻底发生了变化。她流落街头、风餐露宿、身无分文,*严重的是丧失了信仰。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一帮流浪汉、“下等人”为伍,靠出卖体力勉强维持生计。后来,她渐渐恢复了记忆,却迫于和羞于关于她离奇失踪的谣言而不敢归家,只好栖身于一所下三滥的学校,过着寄人篱下、屈辱不堪的日子。但生活这时却出现了转机,谣言散尽,父亲也原宥了她,她重新回到了家,回到了原来熟悉的生活。但信仰却永远地失去了。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在本书中,他通过多萝西的经历“这块窗玻璃”,把20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状况透射出了些许,向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英国中下层的生活场景。特别引人思考的是宗教信仰的实质是什么,信仰与生活是什么关系,信仰的丧失意味着什么。

内容简介

本书沿袭了奥威尔一贯的批判现实风格,作者塑造了一个20世纪上半叶英国国教偏远小教区牧师的女儿——多萝西。这个身份赋予了她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虔诚的英国国教信仰。直到有一天,她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家,并失去了所有记忆。从前规律、严谨、单纯并以宗教为轴心的生活彻底发生了变化。她流落街头、风餐露宿、身无分文,*严重的是丧失了信仰。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一帮流浪汉、“下等人”为伍,靠出卖体力勉强维持生计。后来,她渐渐恢复了记忆,却迫于和羞于关于她离奇失踪的谣言而不敢归家,只好栖身于一所下三滥的学校,过着寄人篱下、屈辱不堪的日子。但生活这时却出现了转机,谣言散尽,父亲也原宥了她,她重新回到了家,回到了原来熟悉的生活。但信仰却永远地失去了。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在本书中,他通过多萝西的经历“这块窗玻璃”,把20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某些方面的状况透射出了些许,向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英国中下层的生活场景。特别引人思考的是宗教信仰的实质是什么,信仰与生活是什么关系,信仰的丧失意味着什么。

目录

乔治·奥威尔的旗帜(代序)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
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
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
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