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古和他的时代-秦邦宪(博古)研究论集-(上.下册)
读者评分
4.7分

包邮博古和他的时代-秦邦宪(博古)研究论集-(上.下册)

¥58.4 (4.2折) ?
1星价 ¥83.4
2星价¥83.4 定价¥13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9条)
ztw***(二星用户)

秦邦宪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2019-10-07 11:08:39
0 0
249***(三星用户)

真正有新意的学术著作不多

2018-12-10 19:49:2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064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83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15406473 ; 978-7-5154-0647-3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包括了党史研究的各路学者,有各大高校和部队院校的专家教授,有民间学者,有报刊学人,还有参与长征的外国友人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专家、学者对博古革命生涯的理论探讨;一是相关人士对博古个人生活的回顾和纪念。
本书涵盖多种不同的观点,有利于读者了解博古一生所经历的各个重大事件,以及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

博古的是非功过、得失成败,社会上和党史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博古和他的时代:秦邦宪(博古)研究论集》收录了约90位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120余篇文章,对博古的革命生涯和个人生活进行了客观、平实、全面的论述。作者包括了党史研究的各路学者,有各大高校和部队院校的,有民间的,有报刊社的,还有参与长征的外国友人。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专家、学者对博古革命生涯的理论探讨;一是相关人士对博古个人生活的回顾和纪念。资料丰富翔实,展示了博古研究的zui新成果。有利于了解博古一生所经历的各个重大事件,同时每个事件也包含着不同观点,让读者可方便了解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对于认识博古其人和那段历史具有较高史料与理论价值。

内容简介

1931年9月,年仅24岁临危受命任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光明磊落,服从大局,自觉维护中央的团结和统一 1946年4月,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目录

(上册)**辑 生是中华人 死是中华魂略论秦邦宪的历史地位 富耀南 博古的曲折思想历程 陈 夕 试论秦邦宪的历史功过 陈瑞良 知过即改 方为马列 ——纪念博古诞辰90周年 温济泽 秦邦宪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肖根荣 博古与周恩来 李海文 瞿秋白与秦邦宪关系述评(1925.9—1934.10) 龚景春 王明、博古比较研究 郭德宏 博古与潘汉年关系的背后 秦福铨 博古(秦邦宪)辉煌、短暂与悲壮的一生 黎 辛 博古在遵义会议后的主要任职及活动 韩广富 博古访谈 [美]埃德加斯诺 跟随博古同志长征 ——我的父亲康念祥的回忆片断 康小平 哭博古 郭沫若 他的心没有成灰 田 汉 第二辑 上下求索书生显意气秦邦宪的早期革命活动 廖美珍 朱昱鹏秦邦宪与《无锡评论》 许浩良有关秦邦宪就读苏工专的几个问题 朱昱鹏 秦邦宪早年在苏州 缪 军 秦邦宪早年思想探析 杨玉伦 秦邦宪早年思想撷珍 杨玉伦 在革命摇篮中成长 吴葆朴 李志英 王稼祥、秦邦宪、杨尚昆:从上海大学到中山大学 张元隆秦邦宪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吴葆朴 李志英 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问题 杨尚昆 第三辑 临危受命沉重的历史(上)秦邦宪临危受命 吴葆朴 李志英 对临时中央也要一分为二 何 方 中央苏区的成长 黄道炫 博古中央在苏区的功与过 王健英 解读博古对第四次反“围剿”的总结 曹春荣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 金冲及 苏区时期的毛泽东和博古 杨奎松 中央苏区时期的张闻天、博古和毛泽东 杨尚昆 毛泽东在瑞金时期的真实处境 曹春荣 博古与反“罗明路线” 吴葆朴 李志英 回望反“罗明路线”斗争 曹春荣 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民众动员 张宏卿肖文燕 查田运动:理念/策略与现实 黄道炫 评苏区的分田运动和肃反斗争 杨奎松 上海中央为何要迁往苏区 [德]奥托布劳恩 回忆查田运动 朱开铨第四辑 临危受命 沉重的历史(下)中共中央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正面作用与影响 曹春荣 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军政战略方针 陈荣华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军事策略考察 ——以广昌战役为中心 黄道炫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 ——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 黄道炫 论共产国际对福建事变的影响 张运洪 博古对待福建事变的态度缘何前许后拒? 曹春荣 重析福建事变中共应对方针 黄道炫 试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国内临时中央的关系 周文琪 “国际路线”和第三次“左”倾错误 金冲及 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指导(1933—1934) 王健英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研究 邵 雍 474“左”倾路线与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 杨奎松 历史的弹性 ——如何看待中央苏区的失败 黄道炫 博古中央与福建事变 [德]奥托布劳恩 (下册)第五辑 生死抉择悲壮染征程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与准备 王健英 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准备 陈荣华 何友良从《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看主力红军长征前的准备 王美芝 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前奏 ——长征前的“调敌”和“探路” 力 平 余熙山 殷子贤 中共、粤系、蒋介石:1934年秋的博弈 黄道炫 动员突围和湘江之战 杨尚昆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遭受重大损失的情报原因 王美芝 惨烈的湘江之战 ——红军长征之二 石仲泉 长征准备工作中的两个问题 曹春荣 王彬彬三个“不得不”的谬误 黎辛 也谈瞿秋白为何没有长征 王 龙 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 曹春荣 长征*重大的意义 ——第二次战略转移 荆南翔 地缘之变:长征被忽略的战略意义 林治波 从广昌战役到突围的建议及其准备工作 [德]奥托布劳恩 战斗在敌人经济封锁线上 李振山 回忆少共国际师 萧 华 出发前 董必武 第六辑 顾全大局一切为胜利博古与湘江之战后的重大决策 吴葆朴 李志英 博古与遵义会议 秦福铨 遵义会议前后的秦邦宪 陈瑞良 博古拥护新中央的几件事 张培森 第七辑 坚持信仰为党立新功(上)不要忘记博古做的两件事 程中原 秦邦宪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重要作用 吴葆朴抗战初期博古受命奔走大江南北 陈广湘 新四军成立经过新探 童志强 抗战初期博古在武汉 唐丽娟 秦邦宪建立和健全党的地下交通工作 吴葆朴 李志英 博古1935—1941年的新闻活动与新闻统一战线思想 张江红 秦邦宪批准我入党 沈安娜 忆博古同志和汉口《新华日报》 陆 诒 第八辑 坚持信仰 为党立新功(下)延安整风时期对王明教条宗派的清算 杨尚昆 一个有勇气公开研究自己过去错误的人 富耀南 秦邦宪与党的新闻事业 尤望华 陈瑞良 博古,党的新闻事业奠基人与开拓者 黎 辛博古呕心沥血主办《解放日报》 陈家鹦 邵晓秋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前前后后 朱鸿召两度担任新华社社长的博古 万京华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 ——兼谈党报改革的三点建议 黄 钦 博古与延安文艺 黎 辛 博古与《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的翻译 黎 辛 解放前《共产党宣言》的六个中文译本 杨金海 胡永钦 博古翻译、编译、校阅的出版物 秦 红 整理 悼念我们的社长和战友博古同志 余光生 艾思奇 陈克寒 忆博古同志 刘祖春 从理论工作方面看博古同志 崇 基 悼念 默 涵 博古同志二三事 张映吾 日记的一页 田 方 悼博古同志 吴一铿 我们永远在一起 丁 玲 想起博古同志 艾 青 博古重身教 社长写消息 张德勤 博古印象 毕 群 忆《解放日报》改版与整风 吴文焘 对博古的点滴回忆 陈 坦 大海般的恩情 ——忆社长博古 张林冬 口述 田子渝 整理 解密“四八”空难:王若飞、博古、叶挺等17人遇难之谜 仲 朱 附 录悼博古 张越霞 在博古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秦 钢对父亲的埋怨、理解和崇敬 秦摩亚 父母离我很遥远 ——访博古之女秦吉玛 肖 莹 秦铁:我的父亲博古 胡展奋 对爷爷及那个时代的浅识 秦 红 无产阶级的领袖 ——刘群先 [美]尼姆韦尔斯 无产阶级的坚强女战士 ——张越霞生平事略 朱昱鹏 杨琳小传 《红色华润》编委会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邹贤敏,1938年生,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班。1965年起在湖北大学任教,2000年退休,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参与主编高校教材《马克思文艺思想发展史》;主要著作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真实性——美学的范畴》等。
秦红,1967年生,博古(秦邦宪)孙女。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任中科汇泽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