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1726650
- 装帧:10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35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11726650 ; 978-7-5117-2665-0
本书特色
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一种饮食一样自然的需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不是为了让统治者能更方便、更随心所欲地统治他们。 现代的国民教育,当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时,可以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或党民教育时,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我们关注国民教育,期待的是**种,警惕的是第二种。 本书关注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极权。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徐贲
内容简介
一、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评论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曾入选为2009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本书立足于文化批评,关照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热门话题的话题之一:教育、政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徐贲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分门别类呈现了从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开始的古今中外各种教育体制,堪称一本关于教育体制的微型简史。 三、此书延续了徐贲以知识分子身份介入公共生活的言说方式,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与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进行了通古贯今的审视和思考,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的关系”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严肃审视和思考了当下文化生态,为公共议题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答案。 本书讨论的是现代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当国民教育是民主式的教育时,帮助人民变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然而,当它是专制统治的臣民教育时,它却使人民变得愚昧、顺从,既没有自我治理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实现的意愿。 本书宗旨在于追溯和呈现现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期待**种同时也需要警惕第二种。本书在对治理与教育、政体与国民的讨论中,考察了三种与国民教育有关的基本政体原型:古典共和、现代民主共和、现代极权。从斯巴达、罗马帝国、文艺复兴,到美国建国初期、德国纳粹、东德……作者关注不同政治形态下国民教育、儿童教育、宣传的不同特性,考察了民主与专制的政体区别(当然在程度和形式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如何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
目录
相关资料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需要的。 ——崔卫平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 不管徐贲自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是在追求欧洲传统的“知识整体性”的学术理念。与这种理念结合在一起的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有一种共同的、难以分割开来的价值观:人的自由具有不可剥夺的价值——人的主体自治价值、他人的幸福也就是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目的一致的价值和人类各个成员有平等尊严的价值。关于这三种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在徐贲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大多数文章是从第三者的立场叙述,叙述和论证合为一体。援引的文献即使非常艰深,徐贲通过自己理解后的转述,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通过“讲故事”,文体变得平易,显示他的“业余性”,而这种“业余性”正是公共性所必需的。 ——孙传钊
作者简介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已出版的中英文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等,并编有《复归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亲徐干生的回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