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86080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159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60860800 ; 978-7-5608-6080-0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统一和中医基本概念再认识两篇。其内容包括中西医学的差异 ; 中西医学的统一 ; 气 ; 抽象的阴阳 ; 具体的阴阳 ; 真实的阴阳 ; 病的阴阳 ; 医的阴阳八章。
目录
序
上篇 中西医学的差异与统一
**章 中西医学的差异
一、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的差异
(一)整体观与生物医学模式
(二)恒动观与非恒动观
二、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的差异
(一)中医学生理与西医学生理的差异
(二)中医学病理与西医学病理的差异
三、中西医学基本方法的差异
(一)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疗”的差异
(二)中西医学基本医疗原则的差异
(三)标、本与对症、对因逻辑必然性的差异
(四)西医学的“危害”
四、中西医药物学的差异
第二章 中西医学的统一
一、中西医学药物学的统一
(一)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统一
(二)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统一
(三)作用于细胞结构与细胞功能的统一
(四)自主与不由自主的统一
(五)自主修复与不由自主修复的统一
(六)寒、热与抑制、兴奋的统一
二、中西医学基本方法的统一
(一)中西医学医法的统一
(二)中西医学诊断法的统一
三、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的统一
(一)能量与物质的统一
(二)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四、自然观与生物观的统一
五、调节医学与干预医学的统一
下篇 中医基本概念再认识
第三章 气
一、抽象的气
(一)物与气
(二)从物质到气质
(三)从唯物论到唯气论
二、具体的气
(一)中医气的种类及含义
(二)中医气的实质与意义
第四章 抽象的阴阳
一、阴阳与道
(一)阴阳即为道
(二)阴阳是更为深刻的道
(三)“一物两体”与“一分为二”
二、阴阳的抽象
(一)静与动
(二)主与次
(三)存在与存而不在
三、阴阳与有限
四、阴阳与质
(一)质与非质
(二)质与实质
(三)现象与本质
(四)质变
(五)质再变
(六)可能与现实
五、阴阳与性
(一)性
(二)界与限
(三)动与非动
(四)性的变
(五)近限与临界
(六)缘的体现
六、阳动阴静与阴主阳从
第五章 具体的阴阳
一、整体观与恒动观的阴阳
(一)整体观的阴阳
(二)恒动观的阴阳
二、标本与寒热
(一)具体的标本与寒热
(二)标本寒热模型
三、自然的标本寒热模型
(一)物
(二)化
四、生物的标本寒热模型
(一)器
(二)化
(三)生
第六章 真实的阴阳
一、阴阳与逆从
(一)阴阳
(二)逆从
二、阴与阳
(一)《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三)《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四)《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第七章 病的阴阳
一、病因
(一)必要的病因
(二)充要的病因
(三)内因
(四)外因
二、病的机制
(一)病的根本机制
(二)病的具体机制
三、病的损、伤、修、复机制
(一)被动阶段的损、伤机制
(二)主动阶段的修、复机制
(三)阴阳格拒
四、病邪的传变机制
(一)邪之传
(二)病之变
五、阴阳有余否
(一)阳有余否
(二)阴有余否
第八章 医的阴阳
一、医的含义
(一)医的根据
(二)医的实质
(三)医的必要
(四)自愈与治愈
二、医之法
(一)调节法与干预法
(二)阳生阴长法与阳杀阴藏法
(三)中医的源流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三、伤寒学派的医法
(一)孙思邈之医法
(二)许叔微之“先去邪后议补”
(三)陈念祖之“存津液”
四、其他学派的医法
(一)河间学派之医法
(二)易水学派之医法
(三)攻邪学派之医法
(四)丹溪学派之医法
(五)温补学派之医法
(六)温病学派之医法
五、医法之流弊
六、医之度
(一)无度之医法
(二)有度之医法
(三)瞑眩
七、医之自由
主要参考文献
上篇 中西医学的差异与统一
**章 中西医学的差异
一、中西医学思想观念的差异
(一)整体观与生物医学模式
(二)恒动观与非恒动观
二、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的差异
(一)中医学生理与西医学生理的差异
(二)中医学病理与西医学病理的差异
三、中西医学基本方法的差异
(一)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疗”的差异
(二)中西医学基本医疗原则的差异
(三)标、本与对症、对因逻辑必然性的差异
(四)西医学的“危害”
四、中西医药物学的差异
第二章 中西医学的统一
一、中西医学药物学的统一
(一)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统一
(二)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统一
(三)作用于细胞结构与细胞功能的统一
(四)自主与不由自主的统一
(五)自主修复与不由自主修复的统一
(六)寒、热与抑制、兴奋的统一
二、中西医学基本方法的统一
(一)中西医学医法的统一
(二)中西医学诊断法的统一
三、中西医学基本理论的统一
(一)能量与物质的统一
(二)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四、自然观与生物观的统一
五、调节医学与干预医学的统一
下篇 中医基本概念再认识
第三章 气
一、抽象的气
(一)物与气
(二)从物质到气质
(三)从唯物论到唯气论
二、具体的气
(一)中医气的种类及含义
(二)中医气的实质与意义
第四章 抽象的阴阳
一、阴阳与道
(一)阴阳即为道
(二)阴阳是更为深刻的道
(三)“一物两体”与“一分为二”
二、阴阳的抽象
(一)静与动
(二)主与次
(三)存在与存而不在
三、阴阳与有限
四、阴阳与质
(一)质与非质
(二)质与实质
(三)现象与本质
(四)质变
(五)质再变
(六)可能与现实
五、阴阳与性
(一)性
(二)界与限
(三)动与非动
(四)性的变
(五)近限与临界
(六)缘的体现
六、阳动阴静与阴主阳从
第五章 具体的阴阳
一、整体观与恒动观的阴阳
(一)整体观的阴阳
(二)恒动观的阴阳
二、标本与寒热
(一)具体的标本与寒热
(二)标本寒热模型
三、自然的标本寒热模型
(一)物
(二)化
四、生物的标本寒热模型
(一)器
(二)化
(三)生
第六章 真实的阴阳
一、阴阳与逆从
(一)阴阳
(二)逆从
二、阴与阳
(一)《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三)《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四)《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第七章 病的阴阳
一、病因
(一)必要的病因
(二)充要的病因
(三)内因
(四)外因
二、病的机制
(一)病的根本机制
(二)病的具体机制
三、病的损、伤、修、复机制
(一)被动阶段的损、伤机制
(二)主动阶段的修、复机制
(三)阴阳格拒
四、病邪的传变机制
(一)邪之传
(二)病之变
五、阴阳有余否
(一)阳有余否
(二)阴有余否
第八章 医的阴阳
一、医的含义
(一)医的根据
(二)医的实质
(三)医的必要
(四)自愈与治愈
二、医之法
(一)调节法与干预法
(二)阳生阴长法与阳杀阴藏法
(三)中医的源流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三、伤寒学派的医法
(一)孙思邈之医法
(二)许叔微之“先去邪后议补”
(三)陈念祖之“存津液”
四、其他学派的医法
(一)河间学派之医法
(二)易水学派之医法
(三)攻邪学派之医法
(四)丹溪学派之医法
(五)温补学派之医法
(六)温病学派之医法
五、医法之流弊
六、医之度
(一)无度之医法
(二)有度之医法
(三)瞑眩
七、医之自由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21.4¥68.0 -
中医手诊图释
¥9.4¥2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2.4¥38.0 -
黄帝内经.灵枢
¥17.6¥52.0 -
家庭实用百科全书养生大系:中国土单方
¥19.4¥68.0 -
中医诊断全书
¥24.2¥59.0 -
医疗再生:日美现场报道
¥16.5¥36.0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15.9¥49.8 -
回生集
¥6.8¥9.0 -
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彩图版
¥19.6¥69.0 -
神农本草经
¥19.6¥69.0 -
野外认采草药彩色图鉴
¥15.4¥45.0 -
彩色图解伤寒论
¥14.5¥45.0 -
刮痧拔罐针灸指南
¥18.7¥59.0 -
黄帝内经 (全6册)
¥41.3¥168.0 -
临床常用百方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7.9¥23.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1.2¥32.0 -
中医学:做自己的中医2
¥23.4¥59.0 -
彩色图解金匮要略
¥14.5¥45.0 -
杏林传习十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本义 华佗中藏经
¥15.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