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两岸区域合作对接的方式与路径研究-上海自贸区与台湾示范区

- ISBN:978755201134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5
- 出版时间:2016-03-01
- 条形码:9787552011340 ; 978-7-5520-1134-0
本书特色
21世纪的中国大陆正面临经济转型,力争摆脱停滞在生产链的底端的处境,向生产链的上游进发。在此背景下,以大陆代工为主要合作基础的两岸经济该如何避开冲突、适应对方? 本书从上海自贸区和台湾示范区建设着眼,给未来的两岸经济合作绘制了全新的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大陆和台湾经济发展基础、水平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在总结两岸经济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两岸合作所面临的新冲击与新挑战。分析了两岸面对“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时的新机遇;以及在这一历史机遇期,两岸区域合作与对接的新思路。并建议通过“点—线—面”的方式共同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新突破。
目录
序二
**章 以自贸区为载体实现两岸产业对接的新思路 001
**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001
一、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001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区域结构分析 005
三、当前两岸产业对接的基础特征与面临的新形势 013
第二节 两岸产业对接的新机遇 021
一、“ 搭桥专案”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岸产业对接搭建了新的
制度平台 022
二、自贸区为两岸产业对接提供了新的开放空间 023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两岸产业对接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024
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战略对于两岸产业对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025
第三节 两岸产业对接的新思路 026
一、转变发展观念 026
二、调整发展方式 027
三、明确对接目标 028
第四节 两岸产业对接的新方式 029
一、产业方面 029
二、区域方面 032
三、联动机制 034
四、制度层面 035
第二章 从供应链观点探讨两岸自贸区进行对接产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039
**节 从供应链观点看两岸产业的竞争与合作 039
一、两岸产业政策重点的差异 039
二、两岸产业发展的竞争趋势 042
三、从供应链观点看两岸的产业合作 045
第二节 两岸自贸区进行物流产业之合作机会 047
一、两岸自贸区的规划特点 048
二、两岸各自的物流通关等运作机制检视 049
三、两岸现有的跨境物流连结运作检视 054
四、可行的区对区合作机会 058
第三节 结 语 065
第三章 连结上海自贸区,建构昆山“两岸贸易绿色通道” 068
**节 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068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功能定位 068
二、昆山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基础条件与能力 075
第二节 上海自贸区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创新探索 079
一、上海自贸区海关推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079
二、上海自贸区商检机构推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084
三、口岸办牵头推出的监管协作制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 086
第三节 昆山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方式与路径 089
一、昆山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可行性 089
二、昆山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优劣势 090
三、“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功能定位 093
四、建设“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政策导向 094
第四节 政策建议 096
一、以上海自贸区试点为平台推动两岸贸易便利化的建议 097
二、昆山建设“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方式与途径 102
第四章 上海自贸区结合昆山试验区建立两岸商贸绿色通道 107
**节 两岸自贸区定位差异与合作机会 108
一、两岸自贸区之定位差异 108
二、两岸推动绿色通道之目标与机会 111
三、两岸绿色通道与台商产业聚落转型 118
四、两岸跨境产业链之分工与合作机会 121
第二节 结论与建议 123
一、结论 123
二、建议 124
第五章 以上海自贸区为载体创新两岸金融合作 133
**节 人民币国际化与台湾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133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性扩展路径 134
二、台湾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138
三、台湾离岸人民币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46
第二节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两岸金融合作的机遇 147
一、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总体进展 147
二、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现状及特点 151
三、以上海自贸区为契机,提升两岸金融合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163
第六章 以自贸区与示范区为平台探讨两岸金融合作之建议 168
**节 两岸金融之相关发展历程与现况 169
一、台湾金融业发展历程与现况 169
二、大陆金融业发展历程 176
第二节 两岸金融业合作概况 181
一、台湾金融业在大陆概况 181
二、大陆金融业在台湾概况 184
第三节 以两岸示范区/ 自贸区为平台,进行两岸金融合作 185
一、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 185
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190
三、两岸自贸/ 示范区金融合作之SWOT 分析 196
四、两岸自贸/ 示范区金融合作之建议 199
第七章 政策建议 204
**节 对大陆方面的政策建议 204
一、两岸产业对接的新方式 204
二、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建构昆山“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政策建议 206
三、借助上海自贸区,推进两岸金融合作的建议 207
第二节 对台湾方面的政策建议 208
一、由供应链观点看两岸的产业合作 208
二、借助上海自贸区,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的政策建议 210
三、借助上海自贸区,推进两岸金融合作的措施 210
第三节 共同政策建议 211
一、在产业合作方面 211
二、结合上海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政策,建构“两岸贸易绿色通道” 212
三、金融合作方面 212
后记 214
节选
**章 以自贸区为载体实现两岸产业对接的新思路 两岸产业对接与合作已有30 余年的发展经验,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不断拓展对接领域,不断深化对接方式。然而,随着两岸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不断变化,以及国际经济格局的纷繁复杂,两岸产业正面临着“对内低水平竞争、对外低端锁定”的“双低”局面。基于对两岸现有产业对接基础和对接形势的判断,本章重点分析两岸面对“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新机遇,以及基于这一历史机遇期两岸产业“在转型中实现互补”的发展新思路,以及“点—线—面”共同推进两岸产业对接的发展新方式。 **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经过30 多年的合作,两岸经济合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从合作内容看,主要以投资和贸易为主,而台商投资亦基本集中于制造业领域。随着大陆整体经济的发展,两岸产业合作的要素结构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逐步弥合,从而使两岸产业合作亟待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与转型。 一、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与深化除受到产业自身的内外因素驱动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两岸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优惠措施、台商与大陆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等影响,呈现发展的多样化特征。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产业合作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化的重要载体,而且通过绵密的分工合作网络的形成与延伸,也为两岸形成经济合作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形成机制 由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体制因素、资源禀赋、产业目标的巨大差异,两岸产业结构存在诸多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首先,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大陆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偏高;而台湾已基本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比重高达七成,与发达经济体接近。 其次,制造业的内部结构不同。大陆传统产业的主体仍是制造业,而台湾制造业中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高,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和光电产业已成为制造业中的支柱型产业。 再次,大陆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经济体,已经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发展相对均衡的产业结构;而台湾的产业构成则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例如,2009 年半导体与面板产业产值占台湾制造业产业的一半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后,两岸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大陆产业仍以投资驱动型为主,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与资源的投入来带动产业实现规模扩张;而台湾产业发展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见长。在上述差异中,两岸产业发展还有一个*主要的共性,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依旧是推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目前,大陆第二产业比重仍是GDP 主要构成部分;而台湾尽管服务业比重高达七成,但在GDP 构成中,对外贸易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显示出口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台湾的出口结构中,货物贸易占九成,因此,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重要性尚难以撼动。从这一角度分析,两岸产业合作的基本内容必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这一点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中可以得到验证。应当看到,这些差异性正是推动两岸产业互补合作的基本驱动力。 由此分析,两岸产业合作的动因来源于内外两方面。从内部因素看,由两岸产业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所引致的产业合作比较利益以及台湾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产业外移,使得两岸产业合作存在巨大的互补合作空间。这是推动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原动力。从外部环境看,面对日本、韩国的激烈竞争,以及东盟各经济体、中国大陆的快速赶超,台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巨大压力,迫使其必须通过与大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事实证明,无论是台湾的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策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绿能产业),大多通过对大陆的投资与合作达到延缓衰退周期、促进产业成长的目标,显示通过产业合作,确实实现两岸在要素资源、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产业之间强大的利益驱动机制,推动着两岸产业合作的深化。 (二)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 从已有的资料分析,当前的两岸产业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产业分工、投资和贸易。 产业分工是两岸产业合作的基本形式。如前所述,由于两岸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利益优势的差异,决定了两岸分工呈现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并存的特点。这两种分工方式在两岸各类产业合作中均存在。从产业门类来看,在以出口导向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中,垂直分工仍是*主要的形态;而在以内销导向为主的产业中,水平分工*为普遍。总体而言,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两岸合作的深化,水平分工将成为两岸分工的常态。 投资是当前实现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途径。由于产业发展的水平差异,现阶段两岸产业合作仍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为主导,再加上台湾当局对陆资入台的限制,使得现阶段单向投资仍是两岸产业合作*显著的特征。贸易是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动力。在东亚产业分工网络中,由于缺乏*终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两岸产业合作的重点并非生产*终产品在当地消费,而是采用以生产零组件和中间制成品在大陆加工装配成*终产品并实现出口为主的模式,具有典型的“投资带动贸易”特征,属于加工贸易方式。这种方式是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形式。其具体模式就是台湾母公司投资大陆的子公司,而子公司的产品直接或经返台再加工后供出口,由此产生出东亚区域产业分工中典型的由出口带动的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出口需求拉动的效果。这既是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台商投资“出口极大化”效应产生的源泉。 需要指出的是,高科技产业是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两岸产业合作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细致、绵密的合作也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两岸各具优势。大陆的优势在于产业发展门类齐全、基础研发能力强;台湾的优势在于与国际市场结合度高、制程先进、获利能力强。具体到两岸产业合作,台湾仍居于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合作载体是以台湾的优势产业为主,以出口导向为主,合作主要围绕台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展开所决定的。从现阶段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态势看,主要体现五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大企业为主,二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三是产业地区集聚度高,四是本地化趋势明显,五是以加工装配为主(也就是台湾承担国际代工的延伸)。上述特征具有典型的东亚区域产业分工特点。因此,对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的两岸产业合作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作者简介
盛九元,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两岸产业合作小组咨询专家、两岸企业家峰会特聘专家等。 吴中书,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兼任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曾任台湾经济学会理事长等。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2.8¥68.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9.7¥35.0 -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
¥19.4¥68.0 -
经济学反思
¥19.0¥56.0 -
国富论
¥16.7¥5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国富论
¥9.7¥35.0 -
中国经济思想变迁与制度发展概论
¥16.0¥50.0 -
文化经济学
¥22.6¥60.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1.3¥58.0 -
中美贸易摩擦:怎么看 怎么办
¥16.8¥58.0 -
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
¥19.4¥68.0 -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
¥23.1¥69.0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9¥39.0 -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49.8¥65.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4¥35.0 -
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9.3¥15.0 -
从牛犀牛到独角兽
¥22.8¥68.0 -
思考.快与慢
¥51.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