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蒙脊梁-文朝荣

乌蒙脊梁-文朝荣

1星价 ¥25.9 (7.2折)
2星价¥25.9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126912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6-08-01
  • 条形码:9787811269123 ; 978-7-81126-912-3

本书特色

1988年,贵州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只有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3元。时任村支书的文朝荣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几十年,硬是在石漠化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的乌蒙山深处造出了万亩林海,实现全村基本脱贫,而他也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2014年6月,文朝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高勇所著的《乌蒙脊梁--文朝荣》一书带着我们走近文朝荣真实的生活状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曾经的世外桃源、让人吃惊的发现、特殊的清样、历史的际遇、洋芋晚宴、我来带个头、**个独生子女户、海雀的烟叶 —— 黄不了、长不出来的半夏等。

目录

引言
一、曾经的世外桃源
二、让人吃惊的发现
三、特殊的清样
四、历史的际遇
五、洋芋晚宴
六、我来带个头
七、**个独生子女户
八、海雀的烟叶——黄不了
九、长不出来的半夏
十、吹垮的权权房
十一、情定华山松
十二、让人揪心的年夜饭
十三、欢快的劳动号子
十四、让放野牲口的付出代价
十五、万亩林海的基石——村规
十六、不当乡长的支书
十七、处分王光德
十八、神奇的地膜覆盖
十九、海雀新变化
二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海雀巨变
写作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乌蒙脊梁 文朝荣》:  一、曾经的世外桃源 安美珍坐在铁炉边上,佝偻着背。孙子往炉子里添着煤,铁炉里的火苗腾腾往上蹿。火光的映照中,老人满脸的皱纹清晰可见,腮帮因为没了牙齿而更显凹下,毛线帽下面露出已经白透的细发。添完煤后孙子把煤盆放在炉子边上,老人伸出皱褶密布的双手,用铁钎慢慢推着铁盖把炉口盖上。  以前村里人都在堂屋中间挖出火塘,冬天取暖、烧水煮饭全靠它。现在住砖房,没人挖火塘了,都改烧铁炉子。  “奶奶,刚才你说了,我们村环境变好和文爷爷有关系,以前环境变坏和他没关系。变坏就没关系,为什么?”孙子握着笔,疑惑地看着眼前的老人。  “那时他还是小孩,比现在的你还小。”老人调整了一下坐姿,看着自己的孙子。  “那你说说变坏之前,我们村是什么样子吧。”孙子已经十四岁了,上初中,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中有关于生态的作文。初中生对生态没有太多的认识,老师就让大家写自己住的村子现在和以前的不同。和奶奶一起聊天,他知道了在此之前海雀村恶劣的环境。随着一问一答的深入,他才发现比这更早前的海雀村也是绿水青山,环境出奇的好,比现在还要好。这一发现顿时让他精神抖擞。  已经聊了将近半个小时,安美珍略显疲态,不停地变换坐姿。但是看着孙子瞪大的眼睛和专注的表情,她意识到该回忆更远的过去了。  我小时候啊,海雀村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树多草多水也多。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祖宗们把村子建在高山顶上,人户分布在峡谷的两面坡。一条溪流穿过寨子中央,顺峡谷流到坡下,是牲口喝水和洗衣用的水源。此外,还有七八口水井。村里除了“牲口路”外,其他的啊都是山间、地里的羊肠小道。1958年政府修了一条从乡到村的乡村道,这条道同样是弯弯曲曲,爬坡上坎,后来也成了“牲口路”,村里人还是愿意走原来的小路。那时村里人基本上不与外界交往。如果有交往,那就是赶集。我们边上就是云南,大家多去彝良的宁口和镇雄的寸田坝赶集。  那时,村子里也就将近50户人家,5户彝族,其他的就是苗族。你文爷爷就是彝族,我们家是苗族。  苗族什么时候迁来我不清楚,记忆中只知道*早是从威宁搬来的。听我父亲说过迁来的原因,说是几个老人打猎到此,就搭了一架棚子,晚上在山沟里过夜。感到地方好,回去后带着十家人来住,开了一方土种荞子。后来陆陆续续有人搬来,就有了海雀。至于更早的来历,连我的父亲也不清楚。祖辈们到海雀的时候,先是到大竹林。这个地名现在不用了,就在出村子往云南方向走,估计有10公里左右,那里现在都是树林。从“大竹林”这个地名,你就可以想象到当时那里就是一片竹海,风景好得很,用现在的话就是山好水好。  刚来的时候,找不到地的主人,后来才打听到这里属“雄所”土目的地方,大伙带着鹿茸去认主。开始的时候,雄所家说,不要租子,住了再说。老祖宗们高兴得不得了,但想想不放心,不定租子心里总是不踏实,又找到雄所家说起租子的事,雄所家才说:“那么你们十家,一家三石荞租算了,不要底子。”底子就是押金。  我父亲说过,百多年前吧,村子里还有老虎、豹子什么的伤害牲畜。老祖宗为了防范侵袭,沿着住宅周围都竖起了用木棒做的栅栏。在放牲畜、赶牲口回圈时,沿途都有村里人,有在牲口边上吆喝的,有在前面侦察放哨的。除了野兽,村子附近还发现过梅花鹿。  祖辈住在海雀,还有过这样的时候,不养牲畜,男的天天上山打猎,女的则在家操持轻微的家务劳动。打到的鹿啊虎啊还有熊啊,就吃肉,毛皮和麝香就卖出去。那时养牲畜比种庄稼好,打猎又比养牲畜好。当时粮食不值钱,野物贵,卖野物换粮食合算。  临近解放时,村里的猎手们还经常出去打猎。常去的地方主要是云南镇雄县的牧马坝、棕棕庙、牛场一带,时间大多在秋、冬两季。去的时候全村人高高兴兴的,都当成了一件大事。外出打猎大家都开心,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被别处农民邀请去消灭兽害,那是人家看得起,还有当地人要负担他们的伙食。二是打到的猎物全部归猎手,每家的餐桌上多了野味,还多几件老虎皮啊鹿皮衣服。农闲时候组织人去打猎,怎么算都划算。那时候的皮衣不像现在是高档货,差不多每个人有一件,有的还是整皮的。当然了没现在的好看,也不怎么软和,都是当妈的做的。  那时我二十几岁,我父亲出去打猎,每次都是我给他做准备工作。打猎的工具是弩和箭,箭头涂有自制的毒药。毒药从一种植物的果实提炼得来,每斤果实可提炼二三钱,提炼一次时大约需七八小时。  猎手们回来的时候也是村里*热闹的时候,把打来的野兽往河边一抬,洗好分成大块,家家有份,毛皮归猎手。那时的生活过得很原始,但很快乐,很自在,不知道什么叫愁。现在都说毕节一直以来都是贫困落后,我不同意,别的地方我不清楚,海雀以前日子很好过,这都是托大自然的福啊!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