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门日札-名家读史笔记
读者评分
5分

闭门日札-名家读史笔记

1星价 ¥18.6 (3.8折)
2星价¥18.1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8条)
139***(三星用户)

邵燕祥的这本《闭门日札》,我观望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买了。因为已经有了《柔日读史》,并且细细读过。

2024-04-18 21:23:40
0 0
201***(三星用户)

非常不错的

2023-03-21 22:55:0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08979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7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06089791 ; 978-7-5060-8979-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邵燕祥诗歌爱好者及其他大众读者诗人才情 用诗歌吟诵世态,谱写沧桑 战士风骨 用匕首解剖自己,审视历史 闭门读史 秉烛夜思 读“人所常见之书” 言“人所不敢之言” 一段珍贵的文字与思想存证

内容简介

本书是邵燕祥先生在1989—1990年期间几个月闭门写出来的读史笔记。那几个月闭门在家,每日一篇,既打发时间,也作为一段私人记录。日札整理成书,首次公开出版。先生读古诗词、读鲁迅的文章、读《管锥篇》,有对书中人名、地名的考证和探究,有对前人书中思想的思考和质疑,有对书中情景的想象,读后种种妙悟汇成一集。

目录

题记
惜昙花
北京三地名
三谈骂人
狱中诗
近作三首
失路与无路
重读一页历史
矛盾与突变
纸窗
东车站
“嘲风月,弄花草”亦不易
说演讲
也谈“忘却的魅力”
我也养过蚕
读《懒寻旧梦录》二首
寒衣
假如阿Q还活着
读聂绀弩
听耳鸣
管窥《管锥编》
无从预测,但岂是茫然?
镜花
盖棺论定与身后是非
谁比海灯更可悲
各绿其绿
读药方有感
从一见锺情说到妓女的“权利”
卞之琳的政见
由“母亲型”和“娼妓型”想起的
吃罚酒
韦庄的苦心
无题
*差影片
小论梁山泊的打砸抢烧杀
论对老人的尊敬
卖呆儿
肮脏人事
书市志感
信以为真
末世文场
世纪之思
集邮•世界语•国际主义
拉锯,翻饼:从游戏到整人及其他
生命与色彩
石与文
新碑与旧碑
怀王蒙
读书偶感
一个盲人的复仇
压迫种种
试论鲁滨逊的心态
疑难问题
一句伤心语
书愤
《南京知青之歌》案
不问
说梦
梦与痴
说欺骗
追记往日诗思
三言五语
英雄观
祥林嫂的公式
读斯坦培克
文化的雅俗与精粗
有弓
忽忽之病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吗?
小议权力的私有
读报摘记
读报摘记
读梅志的回忆录
《杀妻》的煞尾
纪晓岚评戴东原
尼克松、李光耀论中国
冬日的花和鸟
不合时宜
颂所不当颂者
当我成为背影时
蛇咬、狗咬和贼咬
推诿责任学
寄岭南友人
竹枝谑词
透视郑孝胥的诗
顿悟
漫谈体力劳动
鳖脚
放天灯
废书而叹读年表
呜呼!冷漠、苟安与自欺
国会街忆旧
叹出版物之未出版
历史的镜子
珍珠港事变纪念
《黄河大合唱》创作50周年
从1976年的评价说起
读史一则
深刻的体会
月当头
萧索时期
再建一座纪念碑议
白居易沐浴诗二首
怀念“奋乃静”
说“为”
漫论“无事忙”
常谈的背后
花轱辘钱儿
*好的圣诞礼物
读《大清洗的日子》
古之清谈与今之无清谈
一项未提出的建议
宣誓无用论
吹求谈

夜读偶记
“七月”之讳
历史假想小说

试论知识分子政策没有改变
谈“姑隐其名”
说庸人
也谈重写当代文学史
一个重要的宣传戒律
《扒马褂》析
政治思想教育一例
猜谜前后
高明的算术
读报纪感
尊称
又添白发
人类有过哪些理想
我读毕四海
何其芳的遗憾
玻璃窗
写一本集会结社史
撕破脸
哀文化
柳字第三笔
说“白”
联想无端
痞子文学的由来
得毋庸议
盛唐诗意
展开全部

节选

“名家读史笔记”丛书序  读了几十年文章,自己也写了几十年文章,说老实话,大部分文章都淡忘了,即使是自己写的,虽曾呕心沥血,一笔笔写,一键键敲,但是,也大都淡忘了。题目,自然记得;内容,却只记得大概,但是,儿时读过的一些文章,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却至今不忘,有的还能自头至尾地背诵。为何?我想,其原因首在于小。人的记忆力都有限,谁记得下,背得住那动辄万字的大文、长文!纵观中国文化史,能够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刻入民族记忆的名文似乎都是小文,篇幅虽短,却小中见大,精光独具。  感谢东方出版社愿意再版我多年前的旧作《横生斜长集》,而且希望我主编一套小文丛书,我觉得此意大佳,幸得邵燕祥、王学泰、陈丹晨、雷颐诸大家支持,于是就有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几本书。  我虽然提倡小文,钟情小文,但是,并不排斥大文、长文、大著、巨著。宇宙万物,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用。古人云,“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此之谓乎?  杨天石  2016年7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序一  宋代极可敬爱的老诗人陆游,大约六十多岁时,在家乡山阴镜湖边上建了两间茅屋,起名叫“老学庵”,该是读书写作的地方吧。他在一首诗的注脚里说,“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  说到秉烛,在我读到关于“老学庵”这一则旧事之前,只曾读过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开头的话:“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那是珍惜华年、及时行乐的理由,一伙人前呼后拥,呼啸歌吟,趁着酒兴,直闹到深宵夜半的光景。  这跟旷老师所说的秉烛夜行,完全是两码事。旷老师是从事音乐教育的,一定到老听力不衰,但是盲人,腿脚也未必很利落了。这时让他秉烛夜行,颤颤巍巍,怕风吹烛灭,而短小蜡烛,光晕朦胧,聊以引路,一脚深,一脚浅,终不免深感迷茫,正好来形容“老而学”的困境。  我是“少年易老学难成”,年轻时坐不住,没好好读书。到了望六之年,一旦忽然放了读书假。却积习难改,还是东瞧瞧西看看,但总是做读书状了,而且做认真写笔记状了。几乎逐日有所得,确是记给自己看的,按写作顺序编了号,也有自我督促之义。  此即我之一度“老而学”也,谨将当年所存,题为《秉烛日札》。每一则写的时候都是全心全意的,望今天的读者勿以粗浅而笑之。  2012年2月21日  序二  四年前给这册书稿命名《秉烛日札》,缘起已见小序一。这回正经改题《闭门日札》了,为什么?  不是荷尔德林说过“诗意地栖居”吗?在当下,说诗意,往往指的是一些古意。“秉烛”云云,就是如此。但语境完全不同了。除了停电,没有什么人会“秉烛”夜行或夜读了,这个话头太老了。这像是改书名的理由,似乎又不成理由。  “雨打梨花深闭门”吧,那诗意确是古典的,写的却是“细雨湿流光”的早春,跟日札时当初秋到隆冬的节候不搭界。  有了,从前的读书人,把“雪夜闭门读禁书”当成一大快事。读禁书,要关上门,非请莫入。雪夜,万籁俱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什么明查暗访的,巡逻放哨的,都歇着去了;这时就着旺旺的炉火,展开私藏的书卷,与禁书作者精神相接,仿佛促膝谈心,那可是不自由中小自由,“不亦快哉”的事。——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我也不知道,什么年代中国开始有“禁书”?该是有了文字狱严缉作者,同时就必然地查禁书籍了。  我这里闭门是闭门了,但并非限于“雪夜”,则无闭门读禁书的嫌疑;白天也可以安心在家里读书,这就是“天上掉下读书假”了。知我在“读书假”中,朋友便很少来相访;日报期刊的编者也不来约稿索债。难得的告别了心为形役、案牍劳神,简直是陶渊明门前没有“车马喧”的日子。  这就跟陆游的“老而学”不同,不是正正经经的“学”,而是读书以“消遣”。历来正统的人士是不以“消遣”为然的,好像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信奉“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在这里没有读书计划,随手找些“人所常见之书”,少数被认为有用的,多数则是世俗所谓无用之书。  零零碎碎抄些片断,记些心得,还有一些书内书外引伸想象之词。不为发表,只是自存以为一段岁月的纪念。编上号,证明日有所记,不是从早到晚吃闲饭看闲书,而“作读书状”,立此存照。  悠悠数十年过去了,古人叹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其实世事非梦,是“硬碰硬”的,新凉也罢,春暖也罢,社会气候与自然气候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扰攘的、污染的现实生活中,诗意已经渺茫难寻,只不知在忘情的读写中,能够稍有超越否也。  2016年4月13日  一句伤心语  陈平原引用了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中的一句话,可谓警句;当时人说:“与其出版一些烂污书,宁可集资开设妓院好些。”  这句话出在二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仍不减其生命力。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何谓烂污书,可以达到共识。然而,若干年来的情况似乎表明,正常情况是相对的,非常情况则是绝对的;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经常的。  那么,就会有一些这样的烂污书去了,代之以那样的烂污书又来了。  妓院云云,偏激语可以理解,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在书店书摊买书的,总比逛妓院的嫖客多;而嫖客中总没有未成年的孩子,少年儿童却是书摊的主顾。  这是有良心的出版家的伤心话。  吃罚酒  《兰亭集序》以文笔和书法传世。至于“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有趣的不在于叙录了在会之人所赋之诗,而在于还记下了与会者中没有赋出诗来的挨罚的人的姓名,罚酒的杯数。  平常咱们说“敬酒不吃吃罚酒”,都是借喻,喻指不识抬举的人,要给他点好看,语气带出一股恶狠狠的杀气。  却原来在风流人物的雅集上,竟有这不用动脑筋的“罚酒”好吃。“诗各不成,罚酒三觥”,只要不想冒充斯文,你们自做你们的诗去,我自管喝我的酒来。  但恐嘉会当日,被罚酒的十六位先生并无此等自在,看那被罚者多有官衔,也是一方头面人物,附庸风雅,自然拉不下脸来。可怜平时有僚属代笔,此刻无人捉刀,不免尴尬。挨罚的**名王献之,我猜测未必真的写不出来,怕是故意来做陪的,文人也有文人的世故。不过,“认罚,认罚,呵呵呵”,也就过去了,大家都不丢面子。——谁想到还会留名到千载以后?  不知道是当时风气如此,还是事后总其成者的故意促狭,也不知当事人是否知道,知道后有什么反应。也许晋人旷达,能诗能酒者固然享竹林之誉,不能诗而能酒者也占着一半的风流,因此也一样旷达,不以吃罚酒而登录名姓为忤吧。  其实,到了今天,又有几人知道那被罚酒的张三李四,即使是会上即席赋诗、语惊四座,因此得吃敬酒的群贤少长们,那姓名也只是一个陌生的符号,千载以下,谁知其为何许人哉。看来他们为了凑趣,硬要诌一首诗——这样应景之作,其不足传也必——倒显得不够洒脱了。敬酒罚酒都是酒,浮一大白!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邵燕祥,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49年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等,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