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

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

1星价 ¥29.6 (3.8折)
2星价¥28.9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41435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18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16414354 ; 978-7-5164-1435-4

本书特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并适时改革。这是党中央站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正义的高度上提出的经济战略举措。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贾康领衔的财经研究团队针对中国房产制度尤其是房地产税做的全面深入分析。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和政策前瞻性,作为长期研究中国财税问题的专家贾康先生多年来对房地产税问题一直给予高度的关心,本书是贾康对房地产税问题的精华所在;第二,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下没有比房价更为牵动中国老百姓的话题,没有比房地产税更能吸引百姓眼球的税改,因为这切切实实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第三,全面分析房地产税的背景、走向,从中国房地产制度这个大背景下研究房地产税,并提出了“双轨统筹”的核心政策建议,从中央地方税制改革的走向上研究房地产税,从试点经验到国外比较的维度来研究房地产税,不仅学术视野宽,也充分接地气,书中包含了作者团队的大量一线调查经验数据。

内容简介

房价是当前*热的民生话题之一。高房价日益影响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住房改革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2011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的房产税改革究竟何去何从?如果房产税的全面推行对你我的生活影响有多大?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贾康先生领衔的重磅学术成果,力求全面分析住房改革和房产税的整体大思路,为国家房地产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前瞻。

目录

绪论 建立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双轨统筹”住房制度模式 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成效 / 001 二、中国住房政策与市场调控面临的困境:相关因素与问题分析 / 003 (一)城镇化因素 / 003 (二)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总规模上升、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 / 005 (三)社会收入分配和不动产配置(占有)的失衡与秩序紊乱,加剧住房矛盾,并形成恶性循环 / 006 (四)房地产属性的日愈金融化 / 008 (五)城市发展模式问题 / 010 (六)土地供应制度以及土地财税制度 / 011 三、建立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双轨统筹”的中国住房制度模式 / 012 (一)将住房制度提升至国家能力和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来定位 / 013 (二)以构建“双轨统筹”的住房制度目标模式作为政策优化的前提和依托 / 014 **章 我国住房改革、房地产调控回顾和房地产税改革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调控新政”下的双轨框架 / 018 (一)简要回顾 / 018 (二)调控新政下的“双轨统筹”框架 / 022 二、调控新政的应有水准,需体现在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打造上 / 026 (一)保障房的投融资制度 / 026 (二)保障房的管理制度 / 028 (三)商品房的经济调节制度 / 029 三、房地产税制度建设是长效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 / 032 (一)国际经验和我国转轨发展的客观要求 / 033 (二)房地产税改革具有多重正面效应 / 034 四、房产税改革试点及评述 / 038 (一)沪渝两地房产税改革试点基本情况 / 039 (二)沪渝两地试点效果 / 043 (三)房产税的基本职能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048 五、房产税改革试点及其启示 / 053 (一)两地“敢为天下先”值得充分肯定 / 053 (二)两地试点的特色和初步成效 / 054 (三)前瞻:房地产税改革的逐步全面推广 / 055 六、关于房地产税改革中几个现实问题的讨论 / 056 (一)土地出让金问题 / 056 (二)土地终极所有权问题 / 057 (三)“新老不平”问题 / 058 (四)评估管理问题 / 058 (五)小产权房等问题 / 059 (六)关于改革试点与立法先行的问题 / 059 第二章 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及当前住房供应体系框架 / 062 二、“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的目标定位及政府职责 / 064 三、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068 四、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076 (一)美国公共住房制度(Public House) / 076 (二)英国社会住房制度(Social House) / 082 (三)德国住房保障制度 / 086 (四)日本的住房保障政策 / 092 (五)国外住房保障制度总结 / 097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101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对住房保障的总体要求 / 105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 105 (二)应科学地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 108 (三)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机制保障 / 109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应把握好城镇化道路方向 / 110 二、城镇化对住房保障的需求和影响 / 112 (一)人口流动规模和结构明显变化,住房保障面临新的任务 / 113 (二)区域产业转移和“产城融合”发展,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 114 (三)住房市场价格与结构发生变化,对住房保障体系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 115 (四)政府财政负担增加,亟须增强住房保障的可持续性 / 116 三、新型城镇化中住房保障发展的重点问题及建议 / 117 (一)住房保障方式与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 / 118 (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范围和供给标准 / 120 (三)关于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方式 / 123 (四)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 / 124 (五)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分配、准入与退出机制 / 127 (六)建立健全居民住房信息系统 / 129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公共财政住房保障支出的理论分析 / 132 (一)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干预的基本理论探析 / 132 (二)公共财政住房保障支出模式选择 / 138 二、近年来公共财政支持住房保障建设的情况 / 142 (一)“十二五”以来公共财政住房支出情况 / 142 (二)2012年财政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 / 147 三、完善公共财政住房支出体制、机制与政策的建议 / 150 (一)健全公共财政住房支出管理体制 / 150 (二)分类确定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与实现方式 / 157 (三)完善住房公共财政预算保障机制 / 163 (四)创新公共财政住房支出方式,提高政策保障绩效 / 169 (五)适时转换公共财政住房保障支出模式 / 171 (六)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住房税式支出 / 172 第五章 引导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一、我国住房建设现状、问题与评价 / 176 (一)对当前我国住房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评价 / 176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176 二、处理好住房投资品与消费品属性的关系 / 180 (一)居住消费功能是住房*基本和根本的功能 / 180 (二)住房具有作为投资品的天然优势 / 180 (三)住房过度成为投资品的危害 / 181 (四)公共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是要尽可能地使住房回归消费品属性 / 182 三、构建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必要性 / 184 (一)中国城镇住房需求粗略预测 / 184 (二)必要性分析 / 185 四、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住房消费模式的内涵及要求 / 187 (一)倡导住房适度消费 / 188 (二)倡导“先租后买”,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 / 188 (三)以多层次梯度消费为中心 / 189 (四)大力发展节能省地住宅 / 190 五、政策建议 / 190 (一)科学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居住标准,引导住宅建设与消费可持续发展 / 191 (二)转变住宅建设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 / 194 (三)制定配套政策,对住房开发建设和消费实施双向调节 / 196 (四)制定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的经济政策 / 198 附:创新商品房合作建设模式——众美定制实践的案例 / 200 第六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实证分析 一、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的阶段、特点及效果 / 207 (一)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主要阶段 / 207 (二)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 / 228 (三)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 230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 / 239 (一)房地产市场机制的缺陷 / 239 (二)利益分配与博弈机制的扭曲 / 240 (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内在不足 / 241 (四)从众心理的驱动 / 243 (五)宏观经济形势的扰动及相关政策的外部冲击 / 243 (六)基础信息和资料的不完善 / 246 三、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潜在风险的判断 / 246 (一)放松当前的调控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 / 247 (二)继续维持当前的调控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 / 247 四、消除认识误区,明确调控思路 / 249 五、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建议 / 250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纾解“阵痛”,摆脱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 / 250 (二)增强政策明确性和稳定性,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削弱市场非理性冲击 / 250 (三)按照差异化与灵活性原则,把握微调时机和力度,增强其针对性 / 251 (四)明确政府责任,规范“保障轨”与“市场轨”“双轨统筹”的运行模式 / 252 (五)强化制度建设,构建一个透明、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 / 253 (六)短期调控与长期制度建设相结合,在配套改革攻坚克难中促进调控方式转型,形成稳定调节长效机制 / 254 (七)完善堵疏结合的调控方式,处理好保护耕地和稳定土地供给的关系 / 255 第七章 房地产税制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一、我国房地产税制体系概况 / 257 (一)我国房地产税制的主要沿革 / 257 (二)现行房地产税制体系 / 258 二、我国当前房地产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9 (一)房地产税制体系结构不合理,重流转、轻保有 / 259 (二)现行房地产税制设计落后于经济现实需求 / 259 三、现行房地产税制不完善引发的问题 / 261 (一)房地产税制不完善是形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 261 (二)房地产税制体系不完善导致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受限 / 264 四、发达国家房地产税制体系的借鉴——以日本为例 / 265 (一)日本房地产税制体系概况 / 265 (二)具体税种 / 266 (三)对中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借鉴 / 270 五、完善房地产税制体系的政策建议 / 271 (一)完善房地产税制体系的总体目标 / 271 (二)完善房地产税制体系的总体思路 / 272 (三)近期房地产税制体系的改革建议 / 273 (四)中长期房地产税制体系改革设想 / 274 第八章 房地产税的作用、依据及改革方向、路径、要领 一、改革的缘起与思考的要点 / 279 二、大方向与正面效应 / 283 (一)实施房地产税改革在大方向上别无选择,是大势所趋 / 283 (二)实施房地产税改革的多重正面效应 / 286 三、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的观察与评价 / 287 四、大方向下的改革路径选择与基本要领 / 288 第九章 改革和完善我国住房金融政策体系 一、住房金融的内涵及作用 / 291 (一)内涵 / 291 (二)住房金融的重要作用 / 293 (三)政府干预住房金融领域的理论依据 / 294 二、国外住房金融模式及政策启示 / 295 (一)资本市场融资模式 / 296 (二)合同储蓄融资模式 / 301 (三)强制储蓄融资模式 / 303 三、我国住房金融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306 (一)我国住房金融的作用 / 306 (二)我国住房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 307 四、构建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建议 / 310 (一)构建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基本思路 / 310 (二)构建完善合理的住房金融体系框架建议 / 312 五、关于我国住房金融几个重点问题的分析 / 315 (一)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业务 / 315 (二)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 319 (三)发展租赁性保障房信托投资基金 / 328 第十章 积极探索土地年租制,创新住房供应模式 一、我国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历史沿革 / 331 二、土地出让金性质辨析 / 334 三、现行土地批租制 “招拍挂”机制的诸多弊端 / 336 四、现行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缺陷和年租制的制度优势 / 339 (一)现行保障住房体系的缺陷 / 339 (二)年租制的制度优势 / 341 五、推进租、价分离,积极发展土地年租制保障房 / 343 (一)制度框架的初步设计:租、价分离 / 343 (二)土地年租制的推行:区分属性,分类管理,分步实施,双轨运行 / 345 (三)一些具体问题解决的配套解决方案 / 346 第十一章 以“平权、共享”理念,启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 一、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 350 (一)“均”、“平”、“均等”等观念是影响数千年来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 350 (二)我国古代土地结构具有浓厚的土地公有、国有(王有)的特征,并呈现“二重性” / 351 (三)国家政权稳定并不必然取决于某一特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而在于土地收益分配状况 / 352 (四)土地产权制度从模糊、简单到清晰、复杂,土地使用权逐渐长期化 / 353 (五)“抑兼并”或“不抑兼并”成为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 / 354 二、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应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 355 (一)土地制度改革面临“五个矛盾” / 355 (二)土地制度改革应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 359 三、新一轮土地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总体思路 / 361 (一)遵循“平权”与“共享”两大基本理念 / 361 (二)推进新一轮土地改革的总体思路 / 363 四、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框架性设计与政策建议 / 364 (一)在平权和赋权的基础上,分步改革“两种所有制”结构 / 364 (二)实行“两级所有权”模式,构建以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产权体系 / 365 (三)完善分配机制,形成公平合理、社会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模式 / 366 (四)创新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机制 / 367 (五)完善保障与管理机制,促进改革平稳推进 / 370 第十二章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财务会计管理 一、财务会计管理在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 373 二、房地产行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分析 / 375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75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规范情况分析 / 383 (三)房地产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 387 三、结论与建议 / 392 (一)研究结论 / 392 (二)对策建议 / 394 (三)小结 / 400 附录: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简介 / 403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简介 / 405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简介 / 407 参考文献 / 409 后记 / 41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贾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家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和*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Jia Kang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CPPCC and Member of Subcommittee of Economy, CPPCC; Chief Economist of China Academy of New Supply-side Economics; Ph.D. Advisor and Research Fellow in Chinese Academy of Fiscal Sciences; Advisor of China Public-Finance Academy; Chairman of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Research Committee of China Public-Finance Academy; Member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Expert Committe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ttee; Consulting Advisor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several municipalities including Beijing; Guest Professor of several universities such as Peking University; Expert enjoying special state allowance in 1995; appraised as an academic leader at high level for the National Project “Tens of Thousands of Talents” in 1997. Attended economic symposiums respectively at the invitations of Zhu Rongji, Wen Jiabao, Hu Jintao and Li Keqiang (thu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Advisors for Decision-making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by the media). One of narrators on the eighteenth collective study of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Reform” Topic by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ommittee on January 8, 2010. Winner of SunYefang Prize, Mundell-Huang Prize and China Soft Science Special Award. Member of Expert Committee of the 11th, 12th and 13th Five-Year Plan. Served as President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iscal Science, Ministry of Finance, P.R.C. for a long term. In 1988, he was selected for the Heinz Fund project and also worked as a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for one year. In 2013, he edited New Supply: Chinese Innovation in Theory of Economics, initiated and established “China Academy of New Supply-side Economics” and “China New Supply-side Economist 50 Forum” (working as First President and Secretary-General). In 2015, he published a monograph named New Supply-Side Economics. In 2016, he published Supply-Side Reform - China New Supply-Side Economics, Ten Topics of Supply-Side Reform, and Crucial Challenge in front of China: How to Escape Mid-income Trap.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