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鬼经济学4

包邮魔鬼经济学4

¥17.4 (3.6折) ?
1星价 ¥17.4
2星价¥17.4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6052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30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08660523 ; 978-7-5086-6052-3

本书特色

 《魔鬼经济学》,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畅销数十个国家的大众经济学经典。

  逃出认知囚笼,以经济学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

  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当今全球超级有趣的大脑,教你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观察和思考。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全球各大媒体推荐

内容简介

  《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

  人人都是魔鬼经济学家。

  有趣的大脑不只是两位史蒂芬才有。在他们开通魔鬼经济学这个网站以来的10年间,收到了形形色色的邮件和反馈,和数百万读者做了很多互动。

  如同他们的其他著作一样,在《魔鬼经济学4》这本精选集中,两位魔鬼经济学家一如既往问出了许多剑走偏锋的问题:为什么空乘人员不收小费?人们会对什么事情撒谎,为什么撒谎?从风险回报率的角度分析,什么时候抢银行合适?你还会对列维特和都伯纳本人的怪癖与爱好有许多了解,包括赌博、高尔夫、西洋双陆棋和废除美分币。

  在《魔鬼经济学4》里面,你会了解《魔鬼经济学》这个系列是怎么来的,数据、现象、分析、结论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花絮,这甚至比前三本书更有趣。你还会知道,原来,读者的脑洞可以比作者们还大。

前言

 引 言


  博客与瓶装水有何共同点?


  10年前,在《魔鬼经济学》一书行将出版之时,我们决定创建一个姊妹网站。域名毫无创意,就叫Freakonomics.com,该网站恰巧有博客功能。


  列维特其人总是要落伍几年,博客这种东西他从未耳闻过,更何况是读写。都伯纳解释了这一想法,列维特仍然心存疑虑。


  “让我们试试看。”都伯纳说。彼时,我们合作的时日不多,列维特还不明白,我会通过这六个字来劝他做各种各样他从未打算做的事。


  所以我们就写博客来试试看,以下是我们写的**篇帖子。


  解放我们的孩子


  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间*美的。进化似乎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因而假如我们日复一日地凝视自己孩子的脸,这张脸会越看越顺眼。正如别人的孩子脸上若粘了饭粒,看起来会觉得恶心,但换作自己的孩子,却反觉有几分可爱。


  说起来,我们也翻来覆去地看了《魔鬼经济学》的手稿,所以现在我们也对这手稿看顺眼了—虽然长了疣子、粘了饭粒,等等。所以我们开始觉得,或许真的会有人想读,而且读过之后,或许还想抒发己见,这个网站便由此而来。我们希望在日后的一段时间,这里能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或者至少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拌嘴斗舌的)家庭。


  而这里确实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我们所写的博客往往要比写进书里的内容更加随意、私密、观点鲜明。我们不仅给出具体答案,也会提出问题。我们写了思考到一半又后悔放弃的内容,也写了思考通透后仍然悔不当初的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开博客让我们理所当然地对世界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


  与**篇博客不同,绝大多数博客条目都是由我们其中一人所写,而非像我们所写的书一样是两人合著。我们有时会邀请朋友(甚至对头)写博客;我们举行过“仲裁会议”(邀请几位智者解答一道难题)和问答活动(邀请过丹尼尔·卡尼曼这样的人物,也邀请过高级应召女郎安莉)。曾有数年的时间,是《纽约时报》在运营博客,这让博客有些名不副实。但《纽约时报》*终意识到应该放任我们随心所欲,让我们自主运营。


  多年来,我们时常扪心自问,究竟为何一直在更新博客,却苦无答案。写博客没有报酬,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博客促进了我们所写书的销量。实际上,博客或许还蚕食掉了书的销量,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免费发布文章。但久而久之,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何一直在写博客:我们的读者喜欢读博客,而我们喜欢自己的读者。其好奇、富于创见,尤其是那份童心,正是我们笔耕不辍的原因。在后文中,我们将会为你展现。


  偶尔会有读者建议我们将博客结集出书,*初我们觉得这是愚蠢透顶的想法—直到不久前的某日,我们不这么想了。什么原故呢?都伯纳送他的一个孩子去缅因州参加夏令营,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他们遇到了一家大型的“波兰泉”瓶装水工厂),很多人会付高价买一瓶水。都伯纳本人也在偏僻的地区长大,这一直让他觉得很蹊跷,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在这里人们每年的总消费额甚至高达1 000亿美元左右。


  因此,把博客结集出书,承袭“波兰泉”“依云”等水界天才的传统,将可以免费获取的东西装瓶出售,卖给你们听起来就不那么蠢了。


  坦白地说,我们不厌其烦地读完了所有博客,从中筛选出了精华内容。(八千篇帖子多数文采平平,但也确实有几篇佳作,发现这点还是很欣慰的。)我们对帖子进行了必要的校订和更新,划分成不同章节,结集成一本像样的书。


  例如,《我们只是想帮忙》探讨了终身教职的废除、民主的替代方案和如何像恐怖分子一样思考。《手淫者林伯翰与灾星韦恩》介绍了奇特的名字、恰当的名字和既奇特又恰当的名字。《一日火箭……》证明了一旦你开始具备经济学家的思维,就很难再改弦易辙了,无论话题是婴儿配方奶粉、动画片,还是变质鸡肉。与此同时,你会了解到许多有关我们个人嗜好的知识,如高尔夫、赌博和令人闻风丧胆的一分币,内容之详细超乎你这辈子意欲了解的程度。


  多年来,将我们的奇思妙想写成文章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乐趣,我们希望诸位会喜欢一窥我们的脑内奇想,透过魔鬼经济学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的模样。


30.360buyimg.com/vc/jfs/t3229/365/745076805/124437/97f5976c/57be63c5N1561a1b7 />

目录

引言 博客与瓶装水有何共同点?

**章 我们只是想帮忙

第二章 手淫者林伯翰与灾星韦恩

第三章 高油价万岁!

第四章 竞猜

第五章 如何杞人忧天

第六章 没有作弊,就意味着没有努力

第七章 但这是否有益于地球?

第八章 痛失21点

第九章 何日宜抢银行

第十章 性事宜多谈,我们可是经济学家

第十一章 万花筒

第十二章 一日火箭……

鸣谢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我们只是想帮忙

  历史上*杰出的创意有些—实际上,几乎无一不是—乍听起来总是疯疯癫癫的。其实,实际上也很疯癫,那如何判断呢?开博客的一大优点就是,有个地方能让你将自己*疯癫的想法旗帜鲜明地亮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想法多久会被鞭挞得体无完肤。在我们写过的所有帖子中,本章的**篇引来了*立竿见影、声势浩大和义愤填膺的回复。

  假如你是恐怖分子,你会如何策划袭击?

  列维特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近宣布,目前仍需执行多数对登机随身行李的禁令,但解除了对打火机的禁令。禁止人们携带牙膏、除臭剂或水过安检,听起来莫名其妙,但禁带打火机听着却并不蹊跷。我想知道打火机生产商游说的时候,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一规定的变更。一方面,每天有22 000支打火机遭到没收,这似乎对生意有益。另一方面,既然不能携带打火机旅行,买打火机的人或许会减少。

  得知这些规定后,我开始思考,假如我是恐怖分子,手上资源有限,我会如何*大限度地制造恐慌。

  首先,我会思考什么才能真正引起恐慌。不过,令人们惶惶不安的一点,是自己可能会成为袭击受害者的想法。有鉴于此,我想做的事,尽管对个人造成伤害的概率微乎其微,却仍会让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可能会成为袭击对象。

  人类常常拿小概率事件小题大做,所以恐怖主义活动造成的恐慌与实际的风险严重不成比例。

  其次,我还想制造有一支恐怖分子队伍存在的假象,为此可以同时执行多项袭击任务,此后不久再制造一波袭击。

  再次,除非恐怖分子始终坚持执行自杀任务(我无法想象他们真会如此),如有可能,*好制订计划,防止手下的恐怖分子被杀或被当场抓获。

  再次,我认为阻止商业流通是合理手段,因为商业系统崩溃会让人们有更多空闲时间提心吊胆。

  *后,若是真想让美国吃苦头,你的行动必须能让政府通过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法令,这些法令在达成目的后仍会长期执行(假设其在设立之初确有目的)。

  我的总体世界观是,简单为上。我猜想,这一观点也适用于恐怖主义。本着这种精神,我所听过的*佳恐怖袭击计划是由我父亲在2002年华盛顿特区狙击手事件造成祸患后想出来的。基本思路是,给20名恐怖分子配狙击枪、配车,安排他们到全美各地(大城市、小城市、郊区,等等)在预定时间开始随机开枪射击,并让他们频繁变换位置,以确保下一波袭击的时间和地点无人知晓。由此造成的混乱会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尤其是要考虑到恐怖分子所需的资源少之又少,想缉拿凶手也难于登天。诚然,其危害不如在纽约市引爆核弹严重,但几把枪肯定要比核武器容易获取。

  想必许多读者有远胜于此的创意,我洗耳恭听,并试着将在该博客发表这些创意看作是一种公共服务:我推测在该博客的读者中,反对及打击恐怖主义的人要远远多于真正的恐怖分子。因此,将这些创意公布出来,让打击恐怖主义的人有机会预先对这些情况进行思考和谋划。

  更新:这篇帖子发表于2007年8月8日,即“魔鬼经济学”博客正式入驻《纽约时报》网站的同一天。当天,在《纽约观察家报》的采访中,记者让都伯纳解释为何“魔鬼经济学”会成为《纽约时报》决定发布的首个对外博客。他的回答反映了他曾在该报就职过的经历,以及他对其准则惯例的了若指掌:“他们知道我不会在博客上发表宗教教义类的东西。”结果,列维特征集恐怖袭击创意的博客帖子恰好就被扣上了这样的帽子。文章引来了言辞激愤的回复,几百条评论后,《纽约时报》不得不关闭了评论区。以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条评论:“你肯定是在逗我。给恐怖分子献计献策?当自己是在装可爱?抖机灵?你就是个白痴。”

  于是,第二天,列维特又故技重施。

  ……

相关资料

 列维特与都伯纳巧妙地连类比物,通过对比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话题,挖掘富于启发性的真理,这让《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妙趣横生。《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旁征博引了大量难以置信却又引人入胜的历史资料,这让作者有别于通俗社会学家之流。

  -《纽约时报》



  假如经济学界也有“duobao奇兵”,那一定会是史蒂芬·列维特,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寻宝猎人,凭着自己的智慧、胆识和离经叛道获得了成功……《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经济学家生怕手中资本贬值,往往吝于褒奖。因此,我费尽心思地想从这本书里挑刺儿,但我还是放弃了。抨击《魔鬼经济学》就像抨击热巧克力圣代……圣代上的樱桃就是列维特的合著者史蒂芬·都伯纳。身为记者,他显然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娓娓道来的文风让你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瞠目结舌。都伯纳先生是很难得一见的珍宝,列维特先生能找到他,是我们的幸事。

  -《华尔街日报》



  愉快的阅读体验……实际上,本书展示了平淡无奇、陈旧迂腐的经济学在刨根问底、深谙其道的经济学家手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材料引人入胜……本书总能找到本身趣味无穷又能对更广泛的议题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进而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做出解答。

  -《经济学人》



  引人关注且始终富于趣味性的作品,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充满了惊喜……《魔鬼经济学》中的有趣观点层出不穷。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我们自以为了解世界的运转方式,但实则不然……《魔鬼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和翔实的数据质疑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先入为主之见……读罢之后,你不仅知道了几则可在聚会上讲的趣闻逸事,还会以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许多所谓的真相。

  -《哈佛商业评论》



  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光是那些冷知识就能值回标价了……史蒂芬·列维特自称是无所不能的知识界侦探,但凡是引起他兴趣的人类行为之谜,他都可以揭开。这么说或许有些大言不惭,但《魔鬼经济学》证明,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纽约时报书评》



  请设想一个有着天马行空思维、绝顶聪明的经济学家,再设想他只有9岁,想了解一切,这就是史蒂芬·列维特的基本形象……每一章都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实地考察,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引爆点》和《眨眼之间》两部书中对人性的探索一样。

  -《时代周刊》



  史蒂芬·列维特拥有全美国有意思的头脑,而《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在阳光灿烂的夏日同他一起悠闲地散步,他举起手摇了摇手指,便颠覆了一切你所理解的真理。做好为之叹服的准备。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列维特使用了简洁巧妙的统计工具,他直击问题要害,选取引人入胜的话题。所有社会学家都应扪心自问,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在趣味性或重要性方面是否比得上这一佳作。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部史上独特的统计方法研究著作出自世界知名经济学家之手……列维特(与合著者都伯纳)从人类行为的混乱数据中寻找逻辑。他的结论常常令人大开眼界,有时甚至目瞪口呆(他的一条理论是,高堕胎率有助于减少犯罪。这想必会让他在短期内自绝于白宫)……读起来很有意思。

  -《娱乐周刊》



  大批经济学家前赴后继、不辞辛劳地破解货币政策等错综复杂的议题,而史蒂芬·列维特却在用经济学模型解答更有意思的问题,并因此名声大噪。

  -《旧金山纪事报》



  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解释了为何很多有关金钱的道理你自以为了解,却并不正确……他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日常话题。

  -《金钱》



  这本有趣的读物将经济学原理用于审视日常生活。

  -《人物》(好书介绍)



  《魔鬼经济学》的展开不像典型的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论文,倒像是那种会让你熬夜去看的侦探小说……扣人心弦。

  -《芝加哥论坛报》

作者简介

  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该奖被称为“小诺贝尔奖”),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

  列维特198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芝加哥大学执教,短短两年时间,列维特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

  2002年列维特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他还担任《政治经济学杂志》(JPE)的编辑和《经济学季刊》(OJE)的编辑。克林顿政府曾经力邀他加入自己的智囊团。小布什总统在大选的时候也把“请到列维特作为犯罪专家”作为拉拢选票的一张底牌。



  史蒂芬·都伯纳(Stephen J. Dubner),获奖作家、记者、电台和电视名人。他放弃了使他几乎成为摇滚明星的首份职业,成为了一名作家,曾就职于《纽约时报》,著有《骚动的灵魂》《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自白》,另著有儿童图书《长两个肚脐眼的男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