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101550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61页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010155029 ; 978-7-01-015502-9
本书特色
宋常立*的《瓦舍文化与通俗叙事文体的生成》介绍:宋元瓦合中的“说话”、北曲杂剧等口头叙事伎艺转化为文本,便成为早期的宋元话本、元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与后来的作家写作不同,它们都是运用口头程式口头编创,宋元说话、诸宫调、北曲杂剧等口头叙事伎艺,无非就是故事在说、唱、演间的转化,其与群体受众互动的口头叙事体制,实质是面对同一瓦合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共同的“适应对策”。通俗叙事伎艺的文本化是以口语白话写作能力的提高、
“演一撰”互动的通俗作者群的出现等为前提条件。
明初以后作家的自觉写作,使“口头文体”转化为“
书面文体”,出现了纷繁多样的书面叙事艺术。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通俗叙事文学作品的产生,是瓦舍勾栏中的说话、杂剧等口头叙事伎艺文本化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瓦舍勾栏的出现就没有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宋元时期的瓦舍,实际就是都市中公众的娱乐场所,然而,自秦汉至唐封闭型的都市空间中这样一个独立的公众娱乐空间并不存在,所以,公众也就无法群体性地聚在一起去听说故事,这是“说话”等面向世俗群体的口头叙事伎艺不能在唐以前大规模兴起的主要社会原因。唐宋之际,都市空间由封闭转为开放,市民有了充分的空间自由,面向公众的勾栏瓦舍的出现,使需占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群体性的通俗叙事伎艺如“说话”、诸宫调、杂剧等得以大规模地发生。这些口头叙事伎艺运用共同的口头程式进行口头创编,它们的口头叙事体制是在瓦舍中与同一群体受众的互动中生成的,所以,它们有着大致相同的口头叙事程式与体制。至宋末尤其是到元代,印刷媒介的介入,使瓦舍众伎从口头表演转化为文本。早期宋元话本、元刊杂剧,其文本更多地体现出口头叙事的伎艺特征,而明以后的案头叙事,出现了书面叙事特有的分层叙事、语境叙事、符号叙事等书面叙事方式,这显示出书面叙事艺术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体的发生是从口头叙。
目录
-
寻味中国
¥14.7¥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门外文谈
¥13.2¥3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8.3¥22.0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经典常谈
¥6.2¥14.8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3.8¥26.0 -
溥仪偷运国宝
¥7.7¥26.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8.5¥18.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中国古代官制
¥14.5¥25.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经典常谈
¥16.7¥39.8 -
黄河上的古都
¥14.8¥46.0 -
氍毹留痕-典藏本
¥29.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