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68224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3
  • 出版时间:2016-06-01
  • 条形码:9787506682244 ; 978-7-5066-8224-4

内容简介

  《装备标准化实践丛书:可靠性工程标准化》以国军标为主体,介绍了可靠性工程方面的有关国家军用标准的内容,以及这些标准在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应用示例及体会;同时还展望了可靠性新技术发展对可靠性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  《装备标准化实践丛书:可靠性工程标准化》分四部分共14章。第1部分绪论,包含第1章可靠性与可靠性工程,主要介绍了基本概念、装备可靠性的重要意义、可靠性设计特征参数、可靠性工程在装备寿命周期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可靠性工程发展概况、可靠性工程与标准化。第二部分介绍可靠性标准,共分8章,第2章为可靠性军用标准体系及其形成和发展,从第3章~第9章是对主要可靠性军用标准的介绍,即第3章为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450A),第4章为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GJB841),第5章为可靠性鉴定与验收试验(GJB899A),第6章为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GJB1032),第7章为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GJB1909),第8章为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GJB/Z299),第9章为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GJB/Z1391)。第三部分是介绍可靠性标准在装备寿命周期中的应用,共分4章,第10章为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可靠性工作,第11章为可靠性管理,第12章为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第13章为可靠性试验与评价,第四部分第14章为基本总结和展望。

目录

**部分 绪论
第1章 可靠性与可靠性工程
1.1 基本概念
1.2 装备可靠性的重要意义
1.3 可靠性设计特征参数描述
1.4 可靠性工程在装备寿命周期中的地位和作用
1.5 国内外可靠性工程及其标准发展概况
1.6 可靠性工程与标准化

第二部分 可靠性标准
第2章 可靠性军用标准体系及其形成和发展
2.1 我国可靠性军用标准产生背景和发展
2.2 可靠性军用标准体系
2.3 美国军用标准介绍
第3章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GJB 450A)
3.1 概述
3.2 术语和定义
3.3 可靠性工作的一般要求
3.4 可靠性及其工作项目要求的确定(100系列)
3.5 可靠性管理(200系列)
3.6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300系列)
3.7 可靠性试验与评价(400系列)
3.8 使用可靠性评估与改进(500系列)
3.9 附录
第4章 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GJB 841)
4.1 概述
4.2 一般要求
4.3 详细要求
4.4 附录A(参考件)应用指南
第5章 可靠性鉴定与验收试验(GJB 899A)
5.1 概述
5.2 术语和定义
5.3 通用要求
5.4 详细要求
5.5 说明事项
5.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可靠性验证试验统计方案和可靠性参数估计
5.7 附录B(规范性附录)综合环境条件
5.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可靠性验证试验的实施
第6章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GJB 1032)
6.1 概述
6.2 一般要求
6.3 环境应力筛选条件
6.4 筛选程序
6.5 附录A(补充件)环境应力筛选故障寻找方案
6.6 附录B(补充件)温度循环保持时间的确定
6.7 附录C(参考件)环境应力筛选试验时间的确定
6.8 附录D环境应力筛选试验的抽样和简化
第7章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GJB 1909A)
7.1 概述
7.2 总则
7.3 装备RMS定量要求
7.4 装备RMS定性要求
7.5 装备RMS要求确定
7.6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参数说明
7.7 附录B一附录I(资料性附录)各类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示例
第8章 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GJB/z 299)
8.1 概述
8.2 要求
8.3 元器件应力分析可靠性预计法
8.4 元器件计数可靠性预计法
8.5 元器件及组件的失效模式及其频数比
8.6 附录A(资料性附录)采用进口电子元器件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
第9章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GJB/Z 1391)
9.1 概述
9.2 一般要求
9.3 功能及硬件FMECA的步骤与实施
9.4 软件FMECA(SFMECA)
9.5 损坏模式及影响分析(DMEA)
9.6 过程FMECA
9.7 应用案例

第三部分 可靠性标准在装备寿命周期中的应用
第10章 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可靠性工作
10.1 概述
10.2 装备研制各阶段可靠性工作主要内容
第11章 可靠性管理
11.1 综述
11.2 建立可靠性工作系统
11.3 制定可靠性计划和可靠性工作计划
11.4 可靠性工作项目的剪裁
11.5 监督与控制
11.6 可靠性评审
11.7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以及故障审查组织
11.8 建立故障审查组织
11.9 可靠性增长管理
第12章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12.1 概述
12.2 可靠性建模
12.3 可靠性分配
12.4 可靠性预计
12.5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12.6 故障树分析
12.7 电路容差分析
12.8 制定可靠性设计准则
12.9 元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
第13章 可靠性试验与评价
13.1 概述
13.2 环境应力筛选
13.3 高加速应力筛选(HASS)
13.4 可靠性研制试验
13.5 可靠性强化试验
13.6 可靠性增长试验
13.7 可靠性鉴定试验
13.8 可靠性验收试验
13.9 可靠性分析评价
13.10 寿命试验

第四部分 基本总结和展望
第14章 总结和展望
14.1 可靠性军用标准制定
14.2 可靠性军用标准推广应用及其特点
14.3 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装备标准化实践丛书:可靠性工程标准化》:  20世纪70年代,可靠性作为降低武器系统寿命周期费用的一种有效工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加强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管理,美国国防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成立了直属三军联合后勤司令部领导的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RAM)联合技术协调组,负责组织、协调国防部范围内的可靠性政策、标准、手册和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全国性的数据交换网,加强政府机构与工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制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可靠性管理、设计和试验的方法及程序;开展机械产品的可靠性研究、软件可靠性的研究。可靠性增长被应用到美国三军的许多重要系统,例如,美陆军Ml主战坦克、海军“印第安战斧”武器系统和空军的F-16战斗机。鉴于此种新方法在美国国防部可靠性领域的成功应用,1976年,联合后勤司令官指示编写了一份新的军用手册MIL-HDBK-189《可靠性增长管理》。  20世纪80年代,可靠性工程获得了更深入和广泛的发展。把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作为提高武器装备战斗力的重要工具,将可靠性与性能、费用和进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198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DoD-D5000.40《可靠性及维修性》强调可靠性和维修性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管理的制度化;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及非电子产品可靠性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技术的研究。198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MIL-STD-785B《系统和设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大纲》。该修订版对MIL-STD-785A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可靠性工程工作项目和试验的重视,目的是为了预防、检查和纠正设计缺陷、薄弱零部件和工艺缺陷。MIL-STD-785B由三个主要领域的可靠性工作项目构成:管理、设计和试验。管理和设计工作项目面向增加初步设计的可靠性,可靠性增长现已作为一个补充的可靠性*佳实践工作项目进一步促进满足可靠性要求。1981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了MIL-HDBK-189《可靠性增长管理》。同一时期美国各军种对各自的可靠性政策进行了修改,借助诸如陆军的702-3、空军的R&M2000行动计划和海军的Willoughby模版*佳惯例NAVSOP-6071等各种条例和文件,可靠性增长和可靠性工程已成为一种*佳惯例。从1980年至1990年代中期,国防部的可靠性政策目标是,通过重视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可靠性基础工作而非仅仅制订定量要求和研制结束时开展符合性试验来取得高的可靠性。这一时期获得的经验教训是.以前的惯例只简单规定一种可靠性要求,没有要求开展前期的可靠性工程,就将系统投入验证试验,这种做法是失败的。因为验证试验是一种“通过/通不过”管理试验。而可靠性增长试验是一种工程工具,从中获得的故障信息可以用于改进系统的可靠性。  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的经验说明了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可靠性工程领域,进行高加速寿命试验(HALT)、高加速应力筛选(HASS)、故障物理分析、过程FMEA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994年美军进行防务采办改革,取消了大部分军用标准。1998年美国取消MII-STD-785B《系统和设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大纲》,可靠性工作被严重削弱,美国国防部发现近半数的采办项目在初始试验与验证过程中,作战效能未能满足要求,而且作战适用性差。在新一代研制的装备中,软件成为决定装备性能的重要因素,完成许多重要功能。例如,F-22战斗机机载软件达到196万行源代码执行80%的功能,由于航空电子软件可靠性问题,导致飞机飞行试验推迟一年多。1996年欧洲航天局发射新研制的“阿里安娜”5火箭,因控制软件错误导致火箭升空数十秒后发生爆炸,卫星发射失败。软件可靠性成为装备研制的关键引起各军事大国的关注,开展了许多研究,制定了有关标准和指南,软件可靠性成为影响装备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