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学堂  105个先贤小故事

包邮修身学堂 105个先贤小故事

¥12.9 (5.0折) ?
1星价 ¥12.9
2星价¥12.9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90963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28页
  • 出版时间:2016-09-01
  • 条形码:9787209096362 ; 978-7-209-09636-2

本书特色

徐开颜、刘文波主编的《修身学堂(105个先贤小故事)》以“从善、博学、约礼、正心、笃行”五个主题设置篇目,并根据每个主题选取相关故事。从善既是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归宿,博学是对知识与涵养的要求,约礼是对行为的约束,正心是对道德的警示,笃行是知行合一的表现。善、学、礼、心、行五个方面,又可理解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追求真善美的行为表达。 在选择每个篇目的故事时,编者既选择了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例如仁者爱人的孔子、勇于自荐的毛遂等,又选择了一些已刊书目中不常见的人物事迹,例如持议平允的张释之、清正廉明的张伯行等,以拓展视野,增加可读性。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人与事,将融汇凝聚成为人处世的坐标,帮助我们明是非、辨善恶、晓大义,更能有助于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文化基因。 书中的“经典再现”,是史书古籍的原文呈现,以飨具有一定国学基础的读者。照顾到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又将文中生僻文字作了注音,以方便阅读。在每个故事后,还设置了“拓展延伸”,以使读者更为全面、立体地认识故事中的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讲述古代先贤的修身故事向读者传递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 让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共有105个先贤修身故事, 每个故事下设“人物名片”、“人物故事”、“经典再现”、“拓展延伸”等栏目。

目录

从善篇
忠义双全的申包胥
仁者爱人的孔子
爱民重民的子产
礼贤下士的信陵君
临危受命的田单
抱诚守真的司马迁
忠贞不渝的苏武
忠孝两全的徐庶
乐于助人的鲁肃
耿直忠厚的高允
乐善好施的李士谦
谦卑自守的独孤皇后
宽厚仁爱的狄仁杰
义肝忠烈的颜真卿
雅正豁达的王旦
节俭正直的张俭
安民济物的张养浩
体恤百姓的杨士奇
廉洁勤政的海瑞
克己奉公的徐光启
行乞办学的武训

博学篇
滑稽多辩的淳于髡
勇于自荐的毛遂
奇智多谋的东方朔
才望高雅的蔡邕
刻苦好学的贾逵
机鉴先识的荀或
文武兼备的陆逊
发奋著述的皇甫谧
持重镇俗的冯道
巧言善俳的敬新磨
胸有成竹的沈括
机智断案的程颢
才华横溢的解缙
格物致知的王守仁
志在四方的徐霞客
勤奋学习的张溥
教读传家的傅山
奋勇抗清的黄宗羲
手不释卷的顾炎武
为民抗洪的魏源
西学为用的张之洞

约礼篇
正道直行的师旷
严谨治军的周亚夫
持议平允的张释之
不畏馋讽的班超
侍母敬友的山涛
以德处世的高士廉
不慕名利的孙思邈
忧民孝母的李皋
慎独敦厚的赵抃
明察秋毫的元绛
严以教子的陆游
心中有主的许衡
忠于职守的塔塔统阿
谦虚谨慎的虞集
不徇私情的刘基
严于律己的徐达
善处大事的叶向高
舍生取义的史可法
诫弟教子的郑板桥
修身齐家的曾国藩
善于教子的梁启超

正心篇
善于进谏的晏子
深谋远虑的冯谖
智勇双全的李广
坚忍不拔的耿奔
执法不阿的董宣
胸怀韬略的庞统
知人善任的杜预
求贤纳谏的石勒
清廉若水的赵轨
直谏护法的赵绰
胸怀大志的高颍
胆识过人的秦琼
胸襟坦荡的郭子仪
不计前嫌的李存勖
秉公执守的欧阳修
不畏豪强的曾巩
豪迈敢言的王竑
直言进谏的夏言
机智勇敢的俞大猷
以德教化的陆陇其
清正廉明的张伯行

笃行篇
碧血丹心的屈原
为国而辩的鲁仲连
敢为人先的陈胜
唯才是举的刘邦
忠诚进诤的冯唐
公而忘家的霍去病
勇敢果断的高顺
授命叱敌的庞德
直谏敢言的魏征
宁死不降的王彦章
决意南归的张希崇
精忠报国的岳飞
疾恶如仇的辛弃疾
志向远大的郑和
两袖清风的于谦
严明抗倭的戚继光
忠贞爱国的王夫之
廉洁爱民的于成龙
禁烟救国的林则徐
忧国忧民的龚自珍
事功盖世的左宗棠
展开全部

节选

  《修身学堂 105个先贤小故事》:  耿直忠厚的高允  人物名片  高允(390—487),字伯恭,渤海蒋(Tido)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因修史暴露国恶获罪,得太子营救获免,后拜中书令,封咸阳公。高允历仕北魏五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死后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文。  修身改事  东晋初年,鲜卑族由于吸收了中原的先进文化,逐渐地强大了起来。386年,鲜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北魏统治者想修国史,以宣扬祖宗的功绩。  负责主修国史的是当时的三朝元老崔浩,他曾为北魏统一北方立下过汗马功劳。他学识渊博,但为人固执,因此,得罪过很多鲜卑贵族。接受了修史的任务后,崔浩便找来了当时任著作郎并兼任太子老师的高允,希望他能协助修史,高允答应了。  几年后,国史修好了。因为里面如实记载了北魏开国前的社会面貌,包括一些野蛮落后的制度、风俗;还记载了很多皇室贵族的不光彩的事情,受到了贵族们的强烈攻击。太武帝也很是不满,但由于是他令崔浩如实书写的,也不好发作。  可就在这时,倔强的崔浩却把国史刻上了石碑,并把石碑竖在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供人去参观。这下祸可闯大了,贵族们认为报复的机会来了,纷纷弹劾崔浩。太武帝闻知大怒,他命令把编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高允是主要的撰写人,自然在查办的行列,这可急坏了太子。  太子找到高允,对他说:“皇上要查办写史的人,明天我陪你去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就照我的意思回答,别的什么也别说。”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着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国史的撰写全是崔浩指使,与他无太大关系,请陛下免了他的罪吧。”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高允回答说:“不,崔浩只是负责写大的纲要,具体内容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转过头无奈地看看太子,太子急忙又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讲不清楚了。我刚刚还问他,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这样说,无非是想救我的命。”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坦率,心里也有点触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仍敢说真话,这很难得。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后来太武帝下令把崔浩满门抄斩,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高允却进谏说:“我不知道崔浩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太武帝看高允太不识好歹,就叫武士把他捆绑了起来。在太子的再三恳求下,太武帝才把高允给放了。不过,崔浩却没能逃过噩运,被满门抄斩。由于高允的直谏,此案没有株连更多的人。而高允实话实说、犯颜进谏的事情也很快传扬开来。  经典再现  初,浩之被收,允直中书省。景穆使召允,留宿宫内。翌日,命骖乘至宫门,谓曰:“入当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说。”既入见,景穆言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于浩,请赦之。帝召允谓曰:“国书皆浩作不?”允曰:“太祖记,前著作郎邓彦海所撰;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同作,然而臣多于浩。”帝大怒曰:“此甚于浩,安有生路?”景穆曰:“天威严重,允迷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作。”帝问:“如东宫言不?”允曰:“臣罪应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实不问臣,不敢迷乱。”帝谓景穆曰:“直哉!此亦人情所难,而能临死不移。且对君以实,贞臣也,宁失一有罪,宜宥之。”允竟得免。于是召浩前,使人诘,惶惑不能对。允事事申明,皆有条理。时帝怒甚,敕允为诏,自浩以下,僮吏以上,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帝怒,命介士执允。景穆拜请,帝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宗钦临刑叹曰:“高允其殆圣乎!”  景穆后让允,以不同己所导之言而令帝怒。允曰:“夫史籍,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诫,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然浩世受殊遇,荣曜当时,私欲没其公廉,爱憎蔽其直理,此浩之责也。至于书朝廷起动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为史之本体,未为多违。然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之意。”景穆动容称叹。允后与人言曰:“我不奉东宫导旨者,恐负翟黑子也。”  ——《北史·高允列传》  拓展延伸  高允一生著述颇丰,如《左氏解》《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肓事》等,共百余篇,另有文集刊行于世。高允还精于算学,著有《算术》三卷。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