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时期上海铁路损失及其影响研究

包邮抗战时期上海铁路损失及其影响研究

1星价 ¥28.4 (4.9折)
2星价¥28.4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2090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15页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52020908 ; 978-7-5520-2090-8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中国铁路遭受了迄今为止规模*、程度*深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两次淞沪战役时期*重要、*快捷的交通通道,京沪、沪杭甬两条铁路承担起大量军民的运输任务,但由于日军空袭、地面战事、运营停止以及双方破拆而遭受了严重的直接与间接损失以及大量人员伤亡,其财产损失合计达9700余万元(1937年币值),员工死伤约100人,同时造成大量军民乘客伤亡。

战争不仅对铁路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变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民国上海市政当局为改善铁路与城市的关系布局而推出多项铁路改造规划,但这一历史契机被两次淞沪战役彻底葬送,而战争又导致多座火车站和铁路路线被毁,对外交通受到了较大限制。建国后城市空间迅速拓展,但铁路运输布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蜂腰”问题日益突出,文革前后在铁路外侧新建居住区的行为则进一步加剧了铁路路线切割城市空间的问题。这一局面*终通过建设新客站和拆除沪杭铁路内环线、部分淞沪铁路地面路段等方法才得以化解。
抗战时期中国铁路遭受了迄今为止规模*、程度*深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两次淞沪战役时期*重要、*快捷的交通通道,京沪、沪杭甬两条铁路承担起大量军民的运输任务,但由于日军空袭、地面战事、运营停止以及双方破拆而遭受了严重的直接与间接损失以及大量人员伤亡,其财产损失合计达9700余万元(1937年币值),员工死伤约100人,同时造成大量军民乘客伤亡。 战争不仅对铁路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变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民国上海市政当局为改善铁路与城市的关系布局而推出多项铁路改造规划,但这一历史契机被两次淞沪战役彻底葬送,而战争又导致多座火车站和铁路路线被毁,对外交通受到了较大限制。建国后城市空间迅速拓展,但铁路运输布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蜂腰”问题日益突出,文革前后在铁路外侧新建居住区的行为则进一步加剧了铁路路线切割城市空间的问题。这一局面*终通过建设新客站和拆除沪杭铁路内环线、部分淞沪铁路地面路段等方法才得以化解。 总之,受战争及其后续因素的影响,上海城市空间并未沿铁路路线方向延伸、拓展,铁路未能成为城市空间的发展轴,反而造成了较强的负面影响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两次淞沪战役时期*重要、*快捷的交通通道, 京沪、沪杭甬两条铁路承担起大量军民的运输任务, 但由于日军空袭、地面战事、运营停止以及双方破拆而遭受了严重的直接与间接损失。战争不仅对铁路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对上海城市空间的演变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总 序 绪 论 **章 1932年淞沪战争时期的铁路损失 **节 战时破坏与战后接收情形 第二节 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第二章 两次淞沪战争与上海铁路改造规划 **节 规划缘起与基本理念 第二节 战争影响下的规划变动 第三节 规划与改造的停滞 第三章 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的铁路损失 **节 战时铁路的运输与破坏 第二节 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 第四章 战争及其后续因素影响下的铁路与城市空间 **节 铁路周边城市空间的毁灭 第二节 棚户区的大规模扩张 第三节 “蜂腰”地带的形成 第四节 两路联络线与城市发展矛盾的上升 结 论 附 录 一二八两路创痕(节录) 一二八事变京沪铁路车务纪要(节录) 上海撤兵区域接管实录(节录) 八一三前后的京沪沪杭甬铁路 从上海到南京的44 小时火车之旅 抗战烽火中的京沪线员工(节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岳钦韬,1984年11月生,浙江嘉兴人。2003-2013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讲师、博士后,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人员,学术兴趣集中于交通历史地理、抗战时期社会经济史。已出版专著《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铁路建设的工程性影响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次,另出版合著《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独立编撰《日军入侵苏州图证》、《稀见嘉兴抗战旧影集》。曾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一等面上资助、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共4项,正从事铁路运营性影响和抗战时期铁路系统损失研究。 王争宵,1986年2月生,浙江嘉兴人。200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英语系,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硕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领域主要为翻译学与近代中国的翻译文化,主持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嘉兴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嘉兴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一类课题共3项,另获嘉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