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紧凑城市的形态理论与空间测度

包邮中国紧凑城市的形态理论与空间测度

1星价 ¥24.1 (3.5折)
2星价¥24.1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17111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71页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564171117 ; 978-7-5641-7111-7

本书特色

针对中国城市化后期发展人地和谐、宜居追求的趋势;基于国内外城市紧凑度理论与实践的进展与比较;从全球的视野判断我国城市空间形态适宜的紧凑发展模式。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在中微观尺度建立紧凑度的经济、高效、舒适3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深入到其驱动机制研究,并提出相应紧凑空间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国外紧凑城市理论、欧美实践、东亚经验、城市空间紧凑度评价、紧凑模式与驱动机制、国内实践案例评析等。

内容简介

城市紧凑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中后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地矛盾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本书放眼全球紧凑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立足我国大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紧凑城市的形态理论, 评析紧凑城市的空间实践, 探讨紧凑度的测度方法。内容包括: 绪论 ; 紧凑城市的三条研究线索 ; 紧凑城市理论的本体研究等。

目录

1 绪论 1.1 紧凑城市概述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2 紧凑城市的三条研究线索 2.1 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概况 2.1.1 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特征 2.1.2 西方城市形态的演变历史 2.2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2.2.1 《雅典宪章》与现代建筑理论 2.2.2 《马丘比丘宪章》与当代城市问题 2.3 分散论与集中论 2.3.1 分散论 2.3.2 集中论 2.3.3 走向融合3 紧凑城市理论的本体研究 3.1 紧凑城市理论定义辨析 3.1.1 紧凑概念演化过程 3.1.2 相关概念区分 3.1.3 紧凑城市概念与紧凑城市理论 3.2 紧凑城市理论内涵解读 3.2.1 城市高密度 3.2.2 城市功能混合 3.2.3 城市形态集约 3.3 紧凑城市理论争议焦点 3.3.1 紧凑城市与社会供给 3.3.2 紧凑城市与城市环境 3.3.3 紧凑城市与社会公平4 紧凑城市的欧美实践与亚洲经验 4.1 欧美实践 4.1.1 新城市主义案例——海滨小镇 4.1.2 精明增长案例——波特兰市 4.1.3 传统高密度居住区形式的导人——都市村庄实践 4.1.4 大城市中心区再生与功能复合——伦敦 4.1.5 利用现有资源的个性化——牛津 4.1.6 小结 4.2 亚洲经验 4.2.1 日本土地区画整理 4.2.2 日本城市综合体 4.2.3 香港城市商业与公共绿地的互补 4.2.4 城市层叠化——香港中环 4.2.5 小结5 我国紧凑城市的空间实践 5.1 节地模式与“新汽车城市主义” 5.1.1 节地模式理论分析 5.1.2 案例考察 5.1.3 理论评析 5.2 城市中心区与CBD 5.2.1 我国城市CBD发展历史及现状 5.2.2 CBD实例考察 5.2.3 紧凑城市理念在CBD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5.3 新城空间模式探索 5.3.1 功能复合的远郊生活——杭州良渚文化村 5.3.2 借鉴新加坡紧凑模式——苏州工业园区 5.3.3 北欧理念的本土尝试——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5.3.4 先试先行的规划创新——平潭综合试验区6 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6.1 现有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述评 6.1.1 按研究尺度 6.1.2 按研究视角 6.1.3 按指标类型 6.1.4 按价值取向 6.2 现有紧凑度测度方法的局限性 6.2.1 针对性不足 6.2.2 微观层面研究较少 6.2.3 评价的滞后性 6.2.4 对城市宜居性关注不足 6.3 基于中微观尺度空问形态定量的紧凑度指标构建 6.3.1 中微观尺度空间定量研究的必要性 6.3.2 空间形态定量研究的意义 6.3.3 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依据 6.3.4 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6.4 指标评价方法 6.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7 我国大城市中心区紧凑度测度研究 7.1 指标体系 7.1.1 指标体系构建 7.1.2 指标评价方法 7.2 案例分析 7.2.1 案例概况 7.2.2 指标计算结果 7.2.3 紧凑度对比分析 7.2.4 使用者满意度调查 7.3 紧凑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7.3.1 紧凑度影响因素分析 7.3.2 紧凑度提升策略8 我国大城市老城区街区紧凑度测度研究 8.1 我国大城市老城区的演化特征 8.1.1 更新改造期(1978—1987) 8.1.2 快速发展期(1988—1997) 8.1.3 调整控制期(1998—2005) 8.1.4 重新启动期(2006至今) 8.2 我国大城市老城区近十年的发展特点 8.2.1 开发强度 8.2.2 空间形态 8.2.3 城市功能 8.3 商务商业混合街区紧凑度测度及对比研究 8.3.1 指标体系 8.3.2 样本测度及分析 8.3.3 街区紧凑度提升策略9 我国大城市新区街区紧凑度测度研究 9.1 我国大城市新区发展概述 9.1.1 我国大城市新区的发展阶段 9.1.2 我国大城市新区的发展模式 9.1.3 我国大城市新区发展中的问题 9.2 我国大城市新区的发展特点对比 9.2.1 开发强度 9.2.2 空间形态 9.2.3 城市功能 9.3 居住街区紧凑度测度及对比研究 9.3.1 指标体系 9.3.2 样本测度及分析 9.3.3 居住街区紧凑度提升策略 9.4 居住混合街区紧凑度测度及对比研究 9.4.1 指标体系 9.4.2 样本测度及分析 9.4.3 街区紧凑度提升策略 9.5 小结10 结论及展望 10.1 关于紧凑城市与紧凑城市理论 10.2 紧凑城市理论的思想基石 10.3 我国与西方紧凑城市理论与实践背景的差异 10.4 我国紧凑城市实践的现状 10.5 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测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0.6 城市CBD紧凑度对比研究的启示 10.7 老城区紧凑度的提升策略 10.8 城市新区紧凑度现状 10.9 研究展望附录1 中心区紧凑度指标原始数据附录2 商务商业混合街区紧凑度权重判定调查表附录3 商务商业混合街区指标权重计算结果附录4 南京老城区商务商业混合街区紧凑度原始计算结果附录5 南京居住街区紧凑度原始计算结果附录6 南京居住混合街区紧凑度原始计算结果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金俊,男,1973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1995年获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1998年获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城市形态、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景观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