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之美-3D电影美学视野

包邮深度之美-3D电影美学视野

1星价 ¥37.7 (6.5折)
2星价¥37.7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645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513645256 ; 978-7-5136-4525-6

内容简介

  《深度之美:3D电影美学视野》在多个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完成——教育部2012年社科项目“3D电影剪辑的新理论研究”(10YJA760039)、国家广电总局2012年部级社科重点项目“‘视差’与3D电影视觉舒适度与健康安全研究”(GD1236)、科技部两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基于眼科生理和脑功能检测的立体图像视觉舒适度与健康评价标准研究”(2012BAI23B07)和“3D图形图像编辑与包装关键技术研发”(2012BAH84F01)。   《深度之美:3D电影美学视野》全面系统地阐述了3D电影美学:首先从接受者角度论证3D电影存在的必要性,提出空间融合,纳入边缘式体验、触觉观影等观点,系统化阐述3D电影的视觉舒适度和健康安全的表征和发生机理,并引入大量眼科学、脑电等物理和医学实验方法和数据,区别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纯粹的文学描述和哲学思辨的研究路线;其次系统化分析了3D电影空间的构成元素,包括极近点、正负弧度、衰竭点等概念,以及3D电影空间的构成模式等,其中大量的数据和观念都被提出来;*后从电影剪辑的角度分析3D电影空间的连贯性,包括深度一致、景别融合、镜头节奏等观点,皆系原创,并辅以大量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数据。

目录

绪论 数字时代3D电影美学理论的构建

一、建构3D电影美学理论的可能性

二、数字化成就3D电影

三、被淹没的3D电影

**章 接受者制约下的3D电影美学理论建构

**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3D电影

一、三维立体空间的还原与重建让接受者从“旁观”走向“体验”

二、“距离”决定了情感表现的新形式

三、开启审美体验的“触觉”维度

第二节 “视觉舒适度”成为3D电影美学的核心

一、3D电影视觉舒适度和健康安全的研究现状

二、3D电影视觉舒适度的类型与特征

第三节 接受过程将成为3D电影美学研究的重点

第二章 3D电影的空间构成

**节 3D电影空间的构成元素

一、3D电影空间的区域分布

二、3D电影空间的深度层次分布

第二节 3D电影空间的构成机制

一、小人国效应

二、聚焦点管理:焦点冲突

第三节 银幕边框成为3D电影空间的逻辑起点

一、3D电影美学规则的逻辑起点是边框研究

二、3D镜头中的边框功能

三、边框效应

第四节 从《龙门飞甲》看3D电影空间的构建

第三章 3D电影的时空连贯性t

**节 “深度”空间的连贯性

一、动作空间的连贯性

二、动作逻辑的连贯性

三、景别落差

四、转换策略

五、视点的连贯性

第二节 “深度”时间的连贯性

一、电影时间的宏观控制

二、完全连贯性剪辑

三、间歇连贯性剪辑

第三节 “动”“静”的连贯性

一、静接静

二、动接动

第四章 多维空间组合的节奏

**节 镜头密度:镜头的频率节奏

一、镜头频率

二、景别节拍

第二节 情节密度:故事的叙述节拍

第三节 组合模式:3D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变革

一、韵律蒙太奇(metric montage)

二、解析蒙太奇(analytical montage)

三、联想蒙太奇(idea-associatve montage)

结语 3D电影理论发展的方向

附录1 1913-2013年公开发行放映的3D电影

附录2 2005-2013年公开发行的3D电影长片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邱章红,男,安徽桐城人,美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经济学、3D电影、电影数字化和电影剪辑。2009年以来先后承担“973”、“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第四票房——中国网络电影产业发展》,发表中英文专业论文20多篇;主持2010年广州亚运会3D电视试验转播,担任《岭南印象》(系列)、《3D故宫》、《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等大型3D电影纪录片总策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