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读者评分
4.9分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14.1 (2.9折) ?
1星价 ¥20.2
2星价¥20.2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4条)
ztw***(三星用户)

了解一下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之前二者之间的联系多从边塞诗词中感受,且看看作者如何解读~~~

2023-05-26 02:07:34
0 0
ztw***(三星用户)

内容还没细看,但是应该是轻型纸,打开后很轻很松散。

2023-03-27 21:40:4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11374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51137409 ; 978-7-5511-3740-9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 ★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目录

序言 历史过去的释义 /1 中国的兵 /1 一、春秋 /3 二、战国 /9 三、秦代 /17 四、楚汉之际 /22 五、西汉初期 /26 六、汉武帝 /31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45 八、东汉 /50 九、后言—汉末至*近 /64 无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71 二、中央与地方 /77 三、文官与武官 /80 四、士大夫与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与治乱 /92 七、中国与外族 /99 中国的家族制度 /105 一、春秋以上 /107 二、战国 /109 三、秦汉以下 /121 四、结论 /129 中国的元首 /133 一、列国称王 /135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139 三、帝秦议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148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后言 /161 中国文化的两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国史的分期 /179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20 中外的春秋时代 /209 一、春秋形成 /211 二、特征 /214 三、结论 /219 历史的形态与例证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腊、罗马文化 /234 三、欧西文化 /237 四、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 /241 附  录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节选)/263 殷周年代考 /277 序论 /279 西周年代问题 /282 殷商年代问题 /288 殷周年代问题旁论 /292 结论 /293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295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305 一、古书中所见的古代气候与农事 /307 二、古书资料的解释 /309 三、较为温湿的古代华北 /319 四、今日的情况与前景 /327 五、重建沟洫问题 /331 雅乐与新声 /335 海军与海权 /347 一、海洋与海权的意义 /350 二、海权的因素 /353 三、海权小史 /361 四、空军与海权 /366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所谓“止戈为武”,历来被奉行为中华文化的“武德”而流传后世。以暴易暴,不能称之为“武”;只有阻止暴乱,恢复和平,才能称得上“武”。 但是,做得到“止戈为武”的,往往是将领,而不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杀的“兵”。在史书上,即使是对本国的百姓,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也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史书要大书特书;而随意抢劫百姓财物,焚毁房屋,践踏农田乃至强抢民女的记载则是屡见不鲜。而百姓对于“兵”的印象也极差,以至于出现了“好汉不当兵”的说法,而各种文学作品中百姓更是与“兵”站在了对立面。结果,百姓不愿当兵,不能当兵,许多事情都要消极地等待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事环境)的变化。 这种消极的文化,雷海宗先生称之为“无兵的文化”。秦以前,各诸侯国的百姓尚能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虽然范围仅限于“国人”等贵族阶层);秦以后,百姓则是“自扫门前雪”,至于保家卫国,那是“兵”的事情。如果“兵”战败了,溃逃了,甚至投降了,百姓也只能扶老携幼逃走,或是消极地盼望灾祸可以不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这种“无兵的文化”,虽然使中华民族多次在面对入侵时败北,但由于周边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即使他们进入中原,终究也会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影响力之下逐渐被同化;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那样断绝的原因。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当强大的工业文明以军舰大炮打开我们的国门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不再奏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再不及时抵抗,等着我们的,就将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于是,在各种观念的交织下,中华民族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这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缺陷到底在何处。面对疯狂残暴的敌人,人们终于开始抛弃“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主动拿起武器,开始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时,在中华大地上,“兵”与“民”才重新站成为一体,军事教育、征兵制才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家族利益在先,国家利益在后,甚至因家族利益抛弃国家利益的所谓“忠孝”,也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所代替。 如今,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义务兵役制,“兵”也从百姓的敌人变成了人民子弟兵,无数的适龄青年纷纷踊跃参军,准备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而各种救灾抢险、支援建设的场合,更是少不了人民解放军的身影。 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之中,而作为复兴的基本的保障,中国的“兵”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让中国的“兵”真正为中国的盛衰而奋斗,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雷海宗先生以他独特的思路,剖析数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并从中找出这种“无兵的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主体,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令一般读者了解雷海宗先生的学术思想,也可以令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兵制和中国的历史。

作者简介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