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5834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96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11583431 ; 978-7-111-58343-1

本书特色

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手册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及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等。 本卷为第3卷,主要内容有: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弹簧,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和操作件,机架、箱体与导轨,润滑,密封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内容简介

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手册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及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为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等。 本卷为第3卷,主要内容有: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弹簧,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和操作件,机架、箱体与导轨,润滑,密封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2篇 轴 第1章 概 述 1 轴的分类 12-3 2 轴的设计特点和步骤 12-3 3 轴的常用材料 12-3 第2章 轴的结构设计 1 轴上零件的布置 12-6 2 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 12-7 2.1 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与固定 12-7 2.2 轴上零件的周向定位与固定 12-9 3 提高轴疲劳强度的结构措施 12-10 4 轴伸和轴颈的结构尺寸 12-11 4.1 圆柱形轴伸结构尺寸 12-11 4.2 圆锥形轴伸结构尺寸 12-12 4.3 滑动轴承的轴颈和轴端润滑油孔 12-15 4.4 旋转电动机轴伸的结构尺寸 12-16 5 轴的结构工艺性 12-18 6 轴的零件图 12-19 第3章 轴的强度计算 1 按转矩估算轴径 12-22 2 按当量弯矩近似计算轴的强度 12-22 3 轴安全系数的精确校核计算 12-24 3.1 轴的疲劳强度安全系数校核 12-24 3.2 轴的静强度安全系数校核 12-27 4 轴的强度计算实例 12-32 第4章 轴的刚度校核 1 轴的弯曲刚度校核 12-36 1.1 能量法 12-36 1.2 当量直径法 12-38 2 轴的扭转刚度校核 12-39 3 轴的刚度计算实例 12-40 第5章 轴的临界转速 1 不带圆盘的均质轴的临界转速 12-43 2 带圆盘的轴的临界转速 12-44 3 光轴的一阶临界转速计算 12-44 4 轴的临界转速计算示例 12-46 第6章 钢丝软轴 1 软轴的结构型式和规格 12-48 1.1 钢丝软轴的结构与规格 12-49 1.2 软管的结构与规格 12-49 1.3 软轴的接头及连接 12-51 1.4 软管的接头及连接 12-51 1.5 防逆转装置 12-52 2 软轴的选择和使用 12-53 2.1 软轴的选择 12-53 2.2 软轴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2-53 第7章 低速曲轴 1 曲轴的结构设计 12-54 1.1 曲轴的设计要求 12-54 1.2 曲轴的结构 12-54 1.3 提高曲轴强度的工艺措施 12-56 2 曲轴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12-56 2.1 曲轴的受力分析 12-56 2.2 曲轴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 12-57 2.3 曲轴的强度计算 12-58 2.3.1 曲轴的静强度计算 12-58 2.3.2 曲轴的疲劳强度计算 12-59 参考文献 12-60 第13篇 滑动轴承 第1章 概 述 1 滑动轴承的类型 13-3 1.1 滑动轴承的分类 13-3 1.2 各类轴承的性能比较 13-3 1.3 滑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13-4 2 滑动轴承的基本型式 13-5 2.1 径向滑动轴承的基本型式 13-5 2.2 止推滑动轴承的基本型式 13-5 2.3 径向止推滑动轴承的主要型式 13-6 3 常用轴瓦材料及其性能 13-6 3.1 轴瓦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3-6 3.2 轴瓦材料的分类 13-7 3.3 常用轴瓦材料 13-7 3.3.1 金属轴瓦材料 13-7 3.3.2 含油轴承轴瓦材料 13-9 3.3.3 非金属轴瓦材料 13-9 3.4 各种轴瓦材料的性能比较 13-11 3.5 轴瓦表面涂层及其材料 13-12 3.6 对轴颈表面硬度的要求 13-12 4 滑动轴承的润滑 13-12 4.1 润滑剂的选择 13-12 4.2 润滑油黏度的选择 13-12 4.3 润滑脂的选择 13-13 4.4 滑动轴承的润滑方法 13-13 4.4.1 用油润滑的润滑方法 13-13 4.4.2 用脂润滑的润滑方法 13-13 4.4.3 用固体润滑的润滑方法 13-13 5 滑动轴承的结构要素 13-14 5.1 油槽 13-14 5.1.1 一般滑动轴承油槽的布置型式 13-14 5.1.2 润滑槽的型式 13-14 5.2 轴套与轴瓦的固定 13-15 5.2.1 轴套的固定 13-15 5.2.2 薄壁轴瓦的固定 13-15 6 滑动轴承的速度与载荷 13-16 6.1 径向轴承 13-16 6.1.1 速度 13-16 6.1.2 载荷 13-16 6.2 止推轴承 13-16 6.2.1 速度 13-16 6.2.2 载荷 13-17 6.3 径向止推轴承 13-17 7 滑动轴承设计资料 13-17 第2章 无润滑滑动轴承 1 无润滑轴承的结构和材料 13-18 1.1 轴瓦材料 13-18 1.1.1 陶瓷 13-18 1.1.2 炭石墨 13-18 1.1.3 聚合物 13-18 1.2 轴瓦结构 13-20 1.3 轴瓦安装 13-20 2 参数的选择 13-21 2.1 宽径比B  与直径比D  13-21 2.1.1 宽径比B  13-21 2.1.2 直径比D  13-21 2.2 轴承间隙 13-21 2.2.1 聚合物轴承的间隙 13-21 2.2.2 炭石墨轴承的间隙 13-21 2.3 轴瓦壁厚 13-22 2.4 轴颈表面粗糙度 13-22 3 性能计算 13-22 3.1 磨损量计算 13-22 3.2 p-v曲线 13-22 第3章 固体润滑滑动轴承 1 覆膜轴承 13-24 1.1 SF-1轴承 13-24 1.2 聚四氟乙烯覆膜轴承 13-24 2 烧结轴承 13-25 3 浸渍复合轴承 13-25 4 镶嵌轴承 13-26 4.1 镶嵌轴套 13-26 4.2 镶嵌轴瓦 13-27 第4章 含油轴承 1 粉末冶金含油轴承 13-28 1.1 参数选择 13-28 1.2 润滑与润滑油 13-29 1.3 许用载荷 13-30 1.4 标准烧结轴套 13-30 2 铸铜合金含油轴承 13-31 3 成长铸铁含油轴承 13-31 4 聚合物含油轴承 13-32 4.1 聚合物含油轴承的特性 13-32 4.2 酚醛含油轴承 13-33 5 青铜石墨含油轴承 13-33 第5章 普通滑动轴承 1 轴承的性能 13-35 2 主要参数选取 13-35 2.1 轴承相对间隙 13-35 2.2 表面粗糙度 13-35 2.3 轴瓦宽度 13-35 3 适宜的工况参数 13-35 4 润滑剂及其黏度的选择 13-36 5 标准轴套与轴瓦 13-36 5.1 整体铜合金轴套 13-36 5.2 卷制轴套 13-38 5.2.1 卷制轴套的型式与尺寸 13-38 5.2.2 卷制轴套用润滑孔、润滑槽和油穴 13-40 5.2.3 标记 13-41 5.3 轴瓦 13-41 5.3.1 无法兰薄壁轴瓦 13-41 5.3.2 有法兰薄壁轴瓦 13-42 5.4 热固性塑料轴套 13-43 5.5 止推轴瓦 13-44 5.5.1 止推垫圈 13-44 5.5.2 热固性塑料止推轴瓦 13-45 第6章 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 1 压力供油径向圆形轴承 13-47 1.1 供油装置 13-47 1.2 稳态条件下的性能计算 13-48 1.2.1 承载能力 13-48 1.2.2 流量 13-49 1.2.3 摩擦功耗 13-52 1.2.4 润滑油温度 13-53 1.2.5 偏位角 13-54 1.3 动态特性 13-54 1.4 参数选择 13-56 1.5 制造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13-57 1.6 计算示例 13-57 2 多楔径向轴承 13-60 2.1 几何参数 13-60 2.2 参数选择 13-61 2.3 多楔径向轴承的性能计算 13-61 2.3.1 迭代法 13-61 2.3.2 近似算法 13-61 2.4 椭圆轴承的性能计算 13-63 2.4.1 稳态性能计算 13-64 2.4.2 稳定性计算 13-65 3 可倾瓦径向轴承 13-67 3.1 半径间隙 13-67 3.2 油膜厚度 13-68 3.3 支承点位置 13-68 3.4 几何尺寸 13-68 3.5 性能计算 13-68 第7章 液体动压止推润滑轴承 1 润滑方式与润滑油温度 13-71 2 参数选择 13-71 3 平面瓦止推轴承 13-72 4 斜-平面瓦止推轴承 13-72 4.1 几何尺寸选取 13-72 4.2 性能计算 13-73 5 阶梯面瓦止推轴承 13-76 6 可倾瓦止推轴承 13-76 6.1 瓦块尺寸的选取 13-77 6.2 性能计算 13-77 第8章 液体静压轴承 1 设计基础 13-80 1.1 润滑系统 13-80 1.2 节流器及其流量 13-80 1.3 油垫结构及其流量 13-82 1.4 油垫的性能计算 13-83 1.4.1 承载能力 13-83 1.4.2 油膜刚度 13-83 1.4.3 功耗 13-84 1.4.4 温升 13-84 1.5 参数选择 13-84 2 止推轴承 13-85 2.1 单向止推轴承 13-85 2.2 双向止推轴承 13-89 3 径向轴承 13-92 3.1 参数选取 13-92 3.2 层流判据 13-92 3.3 垫式径向轴承 13-93 3.3.1 设计状态下的性能 13-93 3.3.2 性能计算 13-93 3.4 腔式径向轴承 13-93 3.4.1 参数选取 13-95 3.4.2 承载能力 13-95 3.4.3 刚度 13-96 3.4.4 流量 13-96 3.4.5 计算值的修正 13-96 4 径向止推轴承 13-97 4.1 H形轴承 13-97 4.1.1 性能计算 13-97 4.1.2 参数选取 13-99 4.2 锥形轴承 13-100 4.2.1 参数选取 13-100 4.2.2 性能计算 13-100 4.3 球形轴承 13-101 5 动静压混合轴承 13-104 5.1 静压升举轴承 13-104 5.2 小油腔腔式动静压径向轴承 13-104 5.3 无腔动静压径向轴承 13-106 5.3.1 纯静压承载能力 13-107 5.3.2 动静压混合承载能力 13-107 5.3.3 参数选择 13-107 5.4 阶梯腔动静压径向轴承 13-107 第9章 气体润滑轴承 1 气体静压轴承 13-111 1.1 常用节流器型式 13-111 1.2 气体静压径向轴承 13-111 1.2.1 孔式节流型径向轴承 13-111 1.2.2 缝式节流型径向轴承 13-114 1.3 气体静压止推轴承 13-116 1.3.1 孔式节流型止推轴承 13-116 1.3.2 缝式节流止推轴承 13-117 1.3.3 径向排气型止推轴承 13-120 1.3.4 双向止推轴承 13-120 1.4 气体静压轴承的稳定性 13-120 2 气体动压轴承 13-121 2.1 气体动压径向轴承 13-121 2.1.1 螺旋槽型径向轴承 13-121 2.1.2 可倾瓦块径向轴承的设计 13-121 2.2 气体动压止推轴承 13-123 3 气体动静压混合轴承 13-125 3.1 表面节流型轴承 13-125 3.2 孔-腔二次节流型径向轴承 13-126 4 气体轴承材料与精度 13-126 4.1 气体轴承材料 13-126 4.2 气体轴承的精度 13-127 第10章 其他轴承 1 箔轴承 13-128 1.1 拉伸型箔轴承 13-128 1.2 弯曲型箔轴承 13-129 1.2.1 径向波箔轴承 13-130 1.2.2 止推波箔轴承 13-131 1.3 悬臂型箔轴承 13-133 2 静电轴承 13-134 2.1 无源型静电轴承 13-135 2.1.1 静电平面止推轴承 13-135 2.1.2 圆柱和圆锥形静电轴承 13-136 2.1.3 球形静电轴承 13-136 2.2 有源型静电轴承 13-137 2.3 静电轴承的设计步骤 13-138 3 磁力轴承 13-139 3.1 分类与应用 13-139 3.2 无源型磁力轴承 13-141 3.2.1 永磁式磁力轴承 13-141 3.2.2 激励式磁力轴承 13-142 3.3 有源型磁力轴承 13-145 3.4 磁力轴承材料 13-147 4 宝石支承 13-148 4.1 结构 13-149 4.2 设计与计算 13-150 4.3 尺寸规格 13-151 第11章 滑动轴承的支承结构 1 轴的支承方式 13-155 1.1 两支点每个单轴向限位结构 13-155 1.2 一支点轴向固定、一支点游动结构 13-156 1.3 两支点游动结构 13-156 2 轴承间隙的调整 13-157 2.1 径向间隙的调整 13-157 2.2 轴向间隙的调整 13-157 第12章 滑动轴承座 1 整体有衬正滑动轴承座 13-158 2 对开式二螺柱正滑动轴承座 13-158 3 对开式四螺柱正滑动轴承座 13-159 4 对开式四螺柱斜滑动轴承座 13-159 参考文献 13-161 第14篇 滚动轴承 第1章 滚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 通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4-3 1.1 通用轴承的分类 14-3 1.2 通用轴承的代号与结构 14-4 1.2.1 基本代号的组成 14-4 1.2.2 基本结构与基本代号 14-5 1.2.3 前置代号与后置代号 14-11 1.2.4 通用轴承代号汇总 14-17 1.2.5 轴承代号的编排规则 14-19 1.2.6 非标准轴承的代号 14-19 1.3 带座外球面球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4-21 1.3.1 带座外球面球轴承的分类 14-21 1.3.2 带座外球面球轴承的代号 14-21 1.3.3 带座外球面球轴承的结构 14-22 1.4 组合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4-26 1.4.1 滚针和角接触球组合轴承 14-26 1.4.2 滚针和推力球组合轴承 14-26 1.4.3 滚针和推力圆柱滚子组合轴承 14-26 1.4.4 滚针和双向推力圆柱滚子组合轴承 14-27 2 专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4-27 2.1 机床轴承 14-27 2.2 汽车轴承 14-28 2.3 磁电动机轴承 14-31 2.4 内燃机水泵轴承 14-31 2.5 铁路轴承 14-32 2.6 轧机轴承 14-32 2.7 回转支承 14-33 3 关节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4-34 3.1 关节轴承的分类 14-34 3.2 关节轴承代号 14-35 3.3 关节轴承的结构 14-35 4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14-38 4.1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的分类 14-38 4.2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代号 14-38 4.3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的结构 14-40 第2章 滚动轴承的特性与选用 1 常用滚动轴承的特性 14-42 2 滚动轴承的选用 14-55 2.1 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14-55 2.1.1 有效空间 14-55 2.1.2 承载能力 14-55 2.1.3 速度特性 14-56 2.1.4 摩擦特性 14-57 2.1.5 调心性 14-57 2.1.6 运转精度 14-57 2.1.7 振动噪声特性 14-58 2.1.8 工作性能比较 14-58 2.2 滚动轴承的尺寸选择 14-59 2.2.1 按额定动载荷选择轴承尺寸 14-59 2.2.2 按额定静载荷选择轴承尺寸 14-60 2.3 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选择 14-60 2.4 滚动轴承的游隙选择 14-60 第3章 滚动轴承计算 1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14-68 2 通用轴承计算 14-68 2.1 基本额定寿命 14-68 2.2 基本额定载荷 14-68 2.2.1 基本额定动载荷 14-68 2.2.2 基本额定静载荷 14-70 2.3 当量载荷 14-71 2.3.1 当量动载荷 14-71 2.3.2 当量静载荷 14-73 2.3.3 角接触轴承的载荷计算 14-74 2.3.4 静不定支承的载荷计算 14-75 2.4 通用轴承的寿命计算 14-75 2.4.1 额定寿命计算 14-75 2.4.2 修正额定寿命计算 14-76 2.5 通用轴承的额定静载荷校核计算 14-76 3 关节轴承计算 14-77 3.1 关节轴承的符号与术语 14-77 3.2 关节轴承的额定载荷 14-77 3.3 关节轴承的寿命计算 14-78 3.3.1 初润滑寿命计算 14-78 3.3.2 重润滑寿命计算 14-78 3.3.3 分段载荷下的寿命计算 14-78 3.4 关节轴承的工作能力计算 14-78 4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计算 14-79 4.1 直线运动系统的载荷 14-79 4.2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的承载能力 14-82 4.2.1 当量载荷计算 14-82 4.2.2 寿命计算 14-82 4.2.3 静载荷计算 14-83 第4章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 轴承配置 14-84 1.1 背对背排列 14-84 1.2 面对面排列 14-84 1.3 串联排列 14-84 2 支承结构的基本形式 14-84 2.1 两端固定支承 14-84 2.2 固定-游动支承 14-85 2.3 两端游动支承 14-85 3 轴向紧固 14-87 3.1 轴向定位 14-87 3.2 轴向固定 14-88 3.3 轴向紧固装置 14-88 4 滚动轴承的配合 14-90 4.1 轴孔公差带及其与轴承的配合 14-90 4.2 轴承配合选择的基本原则 14-90 4.2.1 配合种类的选择 14-90 4.2.2 公差等级的选择 14-90 4.2.3 公差带的选择 14-91 4.2.4 外壳结构形式的选择 14-92 4.3 配合面的几何公差 14-92 4.4 配合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14-93 5 轴承的预紧 14-94 5.1 定位预紧 14-94 5.2 定压预紧 14-94 5.3 径向预紧 14-95 6 轴承的密封 14-95 6.1 非接触式密封 14-95 6.2 接触式密封 14-96 7 轴承的润滑 14-97 7.1 润滑的作用 14-97 7.2 润滑剂的选择 14-97 7.3 润滑剂的种类 14-98 7.3.1 润滑脂 14-98 7.3.2 润滑油 14-98 8 轴承的安装与拆卸 14-98 8.1 圆柱孔轴承的安装 14-98 8.2 圆锥孔轴承的安装 14-98 8.3 角接触轴承的安装 14-99 8.4 推力轴承的安装 14-99 8.5 滚动轴承的拆卸 14-99 8.5.1 不可分离型轴承的拆卸 14-99 8.5.2 分离型轴承的拆卸 14-99 9 滚动轴承组合典型结构 14-99 第5章 滚动轴承支承设计实例 1 立柱式旋臂起重机支承设计 14-103 1.1 轴承组合设计 14-103 1.2 寿命计算 14-103 1.3 配合与安装 14-104 1.4 润滑与密封 14-104 2 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支承设计 14-104 2.1 轴承组合设计 14-104 2.2 寿命计算 14-104 2.3 配合与安装 14-105 2.4 润滑与密封 14-106 第6章 常用滚动轴承的基本尺寸与数据 1 深沟球轴承 14-107 2 调心球轴承 14-126 3 角接触球轴承 14-135 4 圆柱滚子轴承 14-147 5 调心滚子轴承 14-166 6 圆锥滚子轴承 14-180 7 推力球轴承 14-197 8 推力滚子轴承 14-201 9 滚针轴承 14-205 10 滚轮轴承 14-221 11 带座外球面球轴承 14-225 12 滚动轴承附件及滚动轴承座 14-253 12.1 滚动轴承附件 14-253 12.1.1 紧定套 14-253 12.1.2 紧定衬套 14-258 12.1.3 退卸衬套 14-263 12.1.4 锁紧螺母 14-270 12.1.5 锁紧垫圈 14-272 12.1.6 锁紧卡 14-274 12.1.7 止推环 14-275 12.2 滚动轴承座 14-276 12.2.1 二螺柱滚动轴承座 14-276 12.2.2 四螺柱滚动轴承座 14-280 13 回转支承 14-281 13.1 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01系列) 14-281 13.2 三排滚柱式回转支承(B系列) 14-28414 关节轴承 14-286 14.1 向心关节轴承 14-286 14.2 角接触关节轴承 14-290 14.3 推力关节轴承 14-291 14.4 杆端关节轴承 14-291 14.5 自润滑杆端关节轴承 14-294 14.6 自润滑球头杆端关节轴承 14-296 14.7 关节轴承的安装尺寸 14-298 15 直线运动滚动支承 14-300 15.1 直线运动球轴承 14-300 15.2 直线运动滚子轴承 14-301 15.3 滚动直线导轨副 14-303 15.4 滚动花键副 14-305 15.5 滚动直线导轨副 14-307 15.6 滚动直线导轨副安装连接尺寸 14-309 15.7 滚动直线导轨副的精度 14-309 附 录 A 国外著名轴承公司通用轴承代号 14-313 A.1 FAG(德国FAG公司) 14-313 A.2 NSK(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14-314 A.3 SKF(瑞典斯凯孚公司) 14-315 A.4 SNFA(法国森法公司) 14-316 A.5 TIMKEN(美国铁姆肯公司)圆锥滚子轴承代号 14-316 A.5.1 分类明细表 14-316 A.5.2 新国际标准(ISO)355米制轴承代号 14-316 A.5.3 AFBMA寸制轴承代号 14-317 A.5.4 后缀代号 14-317 B 国内外通用轴承代号对照 14-318 B.1 国内外轴承公差等级对照 14-318 B.2 国内外轴承游隙对照 14-318 C 国内外钢球公差等级对照 14-319 D 国内外常用轴承钢材牌号对照 14-320 E 国内外常用轴承油品牌号对照 14-321 F 各国滚动轴承代号对照 14-323 参考文献 14-332 第15篇 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 第1章 联 轴 器 1 常用联轴器的类型、性能、特点及应用 15-3 2 联轴器的选择 15-7 2.1 联轴器类型的选择 15-7 2.2 联轴器的型号选择 15-7 3 联轴器的轴孔型式与键槽型式及尺寸 15-9 3.1 联轴器的轴孔型式及其代号 15-9 3.2 联轴器轴孔的键槽型式及其代号 15-9 3.3 联轴器的轴孔与轴伸的配合 15-11 3.4 联轴器轴孔和键槽的标记 15-12 4 固定式刚性联轴器 15-12 4.1 套筒联轴器 15-12 4.1.1 非花键套筒联轴器 15-12 4.1.2 花键套筒联轴器 15-13 4.2 凸缘联轴器 15-14 4.3 夹壳联轴器 15-16 4.4 紧箍夹壳联轴器 15-17 5 可移式刚性联轴器 15-17 5.1 滑块联轴器 15-17 5.2 齿式联轴器 15-19 5.2.1 GⅠCL、GⅠCLZ型鼓形齿式联轴器 15-20 5.2.2 GⅡCL、GⅡCLZ型鼓形齿式联轴器 15-24 5.2.3 TGL鼓形齿式联轴器 15-28 5.2.4 GCLD型鼓形齿式联轴器 15-29 5.3 滚子链联轴器 15-31 6 万向联轴器 15-32 6.1 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 15-32 6.1.1 WS型和WSD型十字轴式万向 联轴器 15-32 6.1.2 SWC型整体叉头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 15-34 6.1.3 SWP型和SWP型(G型)剖分轴承座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 15-39 6.2 球铰式万向联轴器 15-42 6.3 球笼式同步万向联轴器 15-44 7 弹性联轴器 15-47 7.1 弹性阻尼簧片联轴器 15-47 7.2 蛇形弹簧联轴器 15-53 7.2.1 JS型罩壳径向安装型(基本型)联轴器 15-53 7.2.2 JSB型罩壳径向安装型联轴器 15-54 7.2.3 JSS型双法兰连接型联轴器 15-55 7.2.4 JSD型单法兰连接型联轴器 15-57 7.2.5 JSJ型接中间轴型联轴器 15-58 7.2.6 JSG型高速型联轴器 15-60 7.2.7 JSZ型带制动轮型联轴器 15-61 7.2.8 JSP型带制动盘型联轴器 15-62 7.2.9 JSA型安全型联轴器 15-63 7.3 膜片联轴器 15-63 7.3.1 JMⅠ型、JMⅠJ型膜片联轴器 15-64 7.3.2 JMⅡ型、JMⅡJ型膜片联轴器 15-66 7.4 挠性杆联轴器 15-71 7.4.1 挠性杆联轴器的结构 15-71 7.4.2 挠性杆联轴器的计算 15-71 7.4.3 挠性杆联轴器的型式、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 15-71 7.5 小型弹性联轴器 15-75 7.5.1 弹性管联轴器 15-75 7.5.2 波纹管联轴器 15-76 7.5.3 薄膜联轴器 15-76 7.6 弹性环联轴器 15-77 7.7 轮胎式联轴器 15-80 7.8 鞍形块弹性联轴器 15-81 7.9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15-83 7.9.1 LT型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15-84 7.9.2 LTZ型带制动轮弹性套柱销联轴器 15-85 7.10 芯型联轴器 15-86 7.11 弹性柱销联轴器 15-88 7.11.1 LX型弹性柱销联轴器 15-88 7.11.2 LX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联轴器 15-89 7.12 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 15-91 7.12.1 LZ型、LZD型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 15-91 7.12.2 LZJ型接中间轴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 15-93 7.12.3 LZZ型带制动轮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 15-96 7.13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 15-97 7.13.1 LM型、LMD型和LMS型梅花形弹性联轴器 15-97 7.13.2 LMZ-Ⅰ型、LMZ-Ⅱ型梅花形弹性联轴器 15-99 7.14 径向弹性柱销联轴器 15-101 7.15 多角形橡胶联轴器 15-102 7.16 H型弹性块联轴器 15-104 7.17 弹性块联轴器 15-106 第2章 离 合 器 1 常用离合器的类型、性能、特点与应用 15-108 2 离合器的选用与计算 15-111 2.1 离合器的型式与结构选择 15-111 2.2 离合器的选用计算 15-112 3 嵌合式离合器 15-112 3.1 牙嵌离合器 15-112 3.1.1 牙嵌离合器的嵌合元件 15-112 3.1.2 牙嵌离合器的材料与许用应力 15-114 3.1.3 牙嵌离合器的计算 15-115 3.1.4 牙嵌离合器的尺寸标注示例 15-116 3.1.5 牙嵌离合器的结构尺寸 15-117 3.2 齿形离合器 15-120 3.2.1 齿形离合器的计算 15-120 3.2.2 齿形离合器的防脱与接合的结构设计 15-120 3.3 转键离合器 15-121 3.3.1 工作原理 15-121 3.3.2 转键离合器的计算 15-122 4 摩擦式离合器 15-122 4.1 摩擦式离合器的相关问题 15-122 4.1.1 摩擦式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 15-122 4.1.2 摩擦元件的材料、性能及适用范围 15-122 4.1.3 摩擦片的型式与特点 15-122 4.1.4 摩擦式离合器的计算 15-127 4.1.5 摩擦式离合器的摩擦功和发热量计算 15-130 4.1.6 摩擦式离合器的磨损和寿命 15-131 4.1.7 摩擦式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 15-131 4.2 片式离合器 15-132 4.2.1 干式多片离合器 15-132 4.2.2 径向杠杆式多片离合器 15-132 4.2.3 带辊子接合机构的双片离合器 15-133 4.2.4 带滚动轴承的多片离合器 15-134 4.3 摩擦块离合器 15-135 4.4 圆锥离合器 15-136 4.5 涨圈离合器 15-137 4.5.1 涨圈离合器的结构 15-137 4.5.2 涨圈摩擦离合器的计算 15-137 4.6 扭簧离合器 15-137 4.6.1 扭簧离合器的结构 15-137 4.6.2 扭簧离合器的计算 15-138 4.7 机械离合器的接合机构 15-138 4.7.1 对接合机构的要求 15-138 4.7.2 接合机构的工作过程 15-139 5 电磁离合器 15-140 5.1 概述 15-140 5.1.1 电磁离合器的动作过程 15-142 5.1.2 电磁离合器的选用计算 15-143 5.2 牙嵌电磁离合器 15-144 5.2.1 DLY0系列牙嵌电磁离合器 15-144 5.2.2 DLY5系列牙嵌电磁离合器 15-145 5.2.3 DLY9系列牙嵌电磁离合器 15-146 5.2.4 DLY6系列牙嵌电磁离合器 15-147 5.3 片式电磁离合器 15-148 5.3.1 DLD1系列干式单片电磁离合器 15-148 5.3.2 DLM0系列有滑环湿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49 5.3.3 DLM5系列有滑环湿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49 5.3.4 DLM10系列有滑环湿(干)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51 5.3.5 DLM2系列有滑环干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52 5.3.6 DLM2B型电磁离合器 15-153 5.3.7 DLM3系列无滑环湿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54 5.3.8 DLM9系列无滑环湿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55 5.3.9 DLK1系列无滑环干式多片电磁离合器 15-156 6 磁粉离合器 15-157 6.1 磁粉离合器的原理及特性 15-157 6.1.1 磁粉离合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5-157 6.1.2 磁粉离合器的工作特性及特点 15-157 6.2 磁粉离合器的选用计算 15-158 6.3 磁粉离合器的基本性能参数 15-159 6.4 磁粉离合器的连接、支承、安装和尺寸 15-160 6.5 磁粉离合器分类代号 15-160 6.5.1 轴输入、轴输出,单侧或双侧止口支承式、机座支承式、直角板支承式磁粉离合器 15-160 6.5.2 法兰盘输入、空心轴输出,空心轴(或单止口)支承式磁粉离合器 15-161 6.5.3 法兰盘输入、单侧或双侧轴输出,单面止口支承式磁粉离合器 15-162 6.5.4 齿轮(链轮、带轮)输入、轴输出,单面止口支承式磁粉离合器 15-162 7 离心离合器 15-163 7.1 离心离合器的特点、型式与应用 15-163 7.2 离心离合器的计算 15-164 7.3 闸块离合器 15-166 7.3.1 带螺旋压缩弹簧闸块离心离合器 15-166 7.3.2 带片弹簧闸块离心离合器 15-167 7.3.3 AMN内张摩擦式安全联轴器(离合器) 15-167 7.4 钢球离合器 15-170 7.4.1 AQ型、AQZ型钢球式离心离合器(节能安全联轴器) 15-170 7.4.2 AQD型钢球式离心离合器(节能安全联轴器) 15-172 7.4.3 AS型钢砂式离心离合器(联轴器) 15-173 7.4.4 ASD型钢砂式离心离合器(联轴器) 15-174 8 超越离合器 15-175 8.1 概述 15-175 8.1.1 常用超越离合器的类型和性能比较 15-175 8.1.2 超越离合器的计算 15-176 8.2 滚柱离合器 15-178 8.2.1 CY0系列滚柱式超越离合器 15-179 8.2.2 CY1系列滚柱式超越离合器 15-179 8.2.3 CY1B系列滚柱式超越离合器 15-180 8.2.4 CY2系列滚柱式超越离合器 15-181 8.3 楔块离合器 15-181 8.3.1 CKA系列单向楔块式超越离合器 15-181 8.3.2 CKB系列无内环单向楔块式超越离合器 15-182 8.3.3 CKF系列单向楔块式超越离合器 15-183 8.3.4 CKZ系列(带轴承型)单向楔块式超越离合器 15-185 8.3.5 CKS系列双向楔块式超越离合器 15-186 9 安全离合器 15-186 9.1 概述 15-186 9.1.1 安全离合器的性能比较 15-186 9.1.2 安全离合器的计算 15-187 9.2 销式安全离合器 15-189 9.3 牙嵌安全离合器 15-189 9.4 钢球安全离合器 15-191 9.5 片式安全离合器 15-192 9.5.1 干式离合器 15-192 9.5.2 液压安全联轴器(离合器) 15-19410 气压离合器和液压离合器 15-198 10.1 气压离合器 15-198 10.1.1 气压离合器的特点、型式与应用 15-198 10.1.2 气压离合器的计算 15-198 10.1.3 活塞缸气压离合器 15-199 10.1.4 隔膜气压离合器 15-201 10.1.5 气胎离合器 15-202 10.2 液压离合器 15-204 10.2.1 液压离合器的计算 15-204 10.2.2 活塞缸式液压牙嵌离合器 15-205 10.2.3 活塞缸式液压离合器 15-206 第3章 制 动 器 1 制动器的功能、分类、特点与应用 15-207 2 制动器的选择与设计 15-207 2.1 制动器的类型选择 15-207 2.2 制动器的设计 15-208 2.3 计算制动转矩的确定 15-208 2.4 制动器的发热验算 15-210 2.5 摩擦材料 15-211 2.5.1 对摩擦材料的基本要求 15-211 2.5.2 摩擦材料的种类 15-212 2.5.3 摩擦副计算用数据 15-213 3 外抱式制动器 15-214 3.1 结构型式 15-214 3.2 外抱式制动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15-216 3.3 设计计算 15-216 3.4 外抱式制动器的性能参数及主要尺寸 15-220 4 内张式制动器 15-227 4.1 种类与结构型式 15-227 4.2 设计的一般原则 15-229 4.3 各类内张双蹄式制动器的比较 15-231 4.4 制动器的设计 15-232 4.4.1 内张双蹄式制动器主要参数选择 15-232 4.4.2 内张双蹄式制动器制动转矩计算 15-232 4.4.3 软管多蹄式制动器制动转矩的计算 15-234 4.4.4 摩擦衬片(衬块)磨损特性的计算 15-234 4.4.5 计算实例 15-234 5 带式制动器 15-235 5.1 普通型带式制动器 15-235 5.1.1 结构型式 15-235 5.1.2 设计计算 15-235 5.2 短行程带式制动器 15-238 5.2.1 结构型式 15-238 5.2.2 设计计算 15-238 6 盘式制动器 15-239 6.1 结构型式 15-239 6.1.1 钳盘式制动器 15-239 6.1.2 全盘式制动器 15-244 6.1.3 锥盘式制动器 15-244 6.1.4 载荷自制盘式制动器 15-244 6.2 设计计算 15-250 7 其他制动器和辅助装置 15-251 7.1 磁粉制动器 15-251 7.1.1 结构与工作原理 15-251 7.1.2 分类、代号及标记方法 15-251 7.1.3 主要性能术语 15-251 7.1.4 基本性能参数与主要尺寸 15-252 7.2 电磁涡流制动器 15-253 7.3 摩擦块磨损间隙的自动补偿装置 15-254 7.3.1 密封圈式 15-254 7.3.2 机械卡环式 15-255 7.3.3 机械可变铰点式 15-255 7.3.4 机械进给式 15-255 8 制动器的驱动装置 15-256 8.1 制动电磁铁 15-256 8.2 电磁液压推动器 15-256 8.3 电力液压推动器 15-257 8.3.1 结构型式 15-257 8.3.2 性能参数和尺寸 15-258 8.4 离心推动器 15-259 8.5 滚动螺旋推动器 15-259 8.6 气力驱动装置 15-260 8.7 人力操纵机构 15-260 8.7.1 杠杆系操纵机构 15-260 8.7.2 静液操纵机构 15-260 8.7.3 综合操纵机构 15-261 9 停止器 15-261 9.1 棘轮停止器 15-261 9.1.1 棘轮齿的强度计算 15-262 9.1.2 棘爪的强度计算 15-263 9.1.3 棘爪轴的强度计算 15-263 9.1.4 棘轮齿形与棘爪端的外形尺寸及画法 15-263 9.2 滚柱停止器 15-264 9.2.1 结构与工作特点 15-264 9.2.2 设计计算 15-264 9.3 带式停止器 15-265 参考文献 15-267 第16篇 弹 簧 第1章 弹簧的基本特性、类型及应用 1 弹簧的基本特性 16-3 1.1 刚度和特性线 16-3 1.2 变形能 16-3 1.3 自振频率 16-4 1.4 强迫振动时振幅 16-4 2 弹簧的类型、性能及应用 16-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闻邦椿,1930年9月29日出生于杭州,祖籍浙江温岭,东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主要奠基者。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IFToMM)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振动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振动工程学报》主编等职。曾获国际科技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1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