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天禅地:不拘成法

包邮禅天禅地:不拘成法

禅机故事丛书

1星价 ¥11.4 (5.2折)
2星价¥11.4 定价¥2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188228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开
  • 页数:235
  • 出版时间:2004-04-01
  • 条形码:9787801882288 ; 978-7-80188-228-8

本书特色

为了推动佛教在新时期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也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对生活禅的认同与参与,十多年来,在中国佛协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围绕“生活禅夏令营”,等等,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教内外引起了比较好的反响,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继续去做。

内容简介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明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前言

总序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这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时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去现实地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思想界极其纷乱复杂,各种思潮迭起。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能够兴起并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为绝大多数人乐意接受的社会主导思潮,这同佛陀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建立,关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以及心灵的净化、社会的祥和、世界的和平这一既出世又入世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读一读《阿含经》,我们会感觉到佛陀的讲法非常亲切平和,生活气息很浓,对当时印度的社会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部派时代,由于上座部比丘比较保守,拘泥教条,从而导致了佛教渐渐地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成了一种经院式的学说。于是从大众部中衍生出来的大乘佛教,在日益抬头的婆罗门教的刺激下,开始了一种意义重大的对上座部佛教的运动,重新把佛教从山林中为少数人所独享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人群,高扬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大乘菩萨精神,从而使佛教爆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一运动对后来的佛教乃至对整个东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我国佛教的宗派很多,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佛教学术化的倾向日益浓厚,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佛法的真修实证,从而使佛教变成了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佛教现实生活的基础和适应能力也就变得很脆弱了,因此当会昌法难一来,顷刻之间,禅宗以外的各大宗派的寺院和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繁华也就不再存在了。若不是禅宗以其扎根现实生活、于当下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使佛教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从而使佛法的慧命以一种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恐怕佛教早就完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禅宗一度拯救了中国佛教。 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存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 ……

目录

《生活禅系列丛书》总序
什么是禅
**则 长空不碍白云飞
第二则 禅之心要
第三则 三心不可得 自己烧著作
第四则 呵佛骂祖
第五则 德山棒
第六则 行云流水三禅友
第七则 一粒粟中藏世界
第八则 鳌山成道
第九则 寸丝不挂
第十则 孚上座讲
第十一则 啐啄同时
第十二则 仪晏入定
第十三则 三种病人
第十四则 不相违背
第十五则 一切现成
第十六则 法眼观禅
第十七则 通玄峰顶
第十八则 白云深处坐禅僧
第十九则 自然而然
第二十则 云门出世
第二十一则 日日是好日
第二十二则 久坐成劳
第二十三则 电光石火迸禅机
第二十四则 折扁担悟道
第二十五则 随缘而住
第二十六则 佛印戏东坡
附:本书禅宗人物法脉传承表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志军,男,1958年出生,河北行唐人,作为知青插队两年——农,入伍参军五年——兵,化肥厂钳工——工,而后读中文系——学,做过文学期刊编辑,专业作家,90年代初,文人下海浪潮中,到一家影视中心任总编辑——商,曾经爱文——写过一些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曾经爱游——孤身在东北大森林中,太行山区流浪……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寻找她——禅!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云。禅的慧光,照彻了灵魂的黑暗。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此,法名:明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