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档案
读者评分
3.7分

哈尔滨档案

1星价 ¥22.0 (3.8折)
2星价¥21.5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3条)
tor***(三星用户)

犹太人的集散记录。 郑重推荐!

2023-09-18 15:49:25
0 0
759***(三星用户)

哈尔滨档案书评

品相很好,内容还可以

2023-04-11 11:26:1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11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12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108061195 ; 978-7-108-06119-5

本书特色

四十多年前,女孩玛拉从外祖母的抽屉里偷偷拿走了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风衣,凝眸远眺,有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她叫曼娅,生于中国海拉尔,1938年因“日本间谍罪”被枪决。二十多年后,正是经由这张照片,外交官玛拉走上了一条历经曲折的寻亲之路。面对真真假假的历史档案、扑朔迷离的口述追忆,她以惊人的毅力,*终揭开了一个哈尔滨俄罗斯家族的悲怆往事。

内容简介

四十多年前,女孩玛拉从外祖母的抽屉里偷偷拿走了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身穿风衣,凝眸远眺,有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她叫曼娅,生于中国海拉尔,1938年因“日本间谍罪”被枪决。二十多年后,正是经由这张照片,外交官玛拉走上了一条历经曲折的寻亲之路。面对真真假假的历史档案、扑朔迷离的口述追忆,她以惊人的毅力,*终揭开了一个哈尔滨俄罗斯家族的悲怆往事。

目录

代序 我们是哈尔滨的女儿
楔子 好奇心
1 里加的“宝藏”
2 泪洒高尔基市
3 到中国去
4 骨肉离散
5 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6 10月的“黑渡鸦”
7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
8 “渡鸦”去而复返
9 “哈尔滨命令”
10 幸存者
11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亲人
12 远东的奸细
13 平反昭雪
14 重返哈尔滨
15 去赫鲁晓夫的“处女地”,还是去悉尼?
16 亲人的足迹
17 我是哈尔滨人
跋 纽带
致谢
译后记
附录 奥尼库尔家族谱系图
展开全部

节选

  《哈尔滨档案》:  好奇心  二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我从外祖母的抽屉里偷偷拿走了一张曼娅的照片。那时候,我对她还知之甚少,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她对于我十分重要。我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照片放到一本不太大的中式皮革面的相册里。这本相册是我从家里珍藏的哈尔滨的物品中找到的,每一页都有为了镶嵌照片挖空的小框。  曼娅是我外祖母基塔的妹妹。把她的照片镶嵌在紧挨基塔照片的那个长方形小框里,十分得体。外祖母的那张照片是1927年,她和外祖父结婚前四个月时送给外祖父的,上面还有她的题字。  十七岁的基塔是个古典美人。她那双水灵灵的黑眼睛,凝视着照片外面的天地,连衣裙领子上镶着白色花边,素净、淡雅——也许是校服——映衬出她的天真烂漫。我非常爱外祖母,但却不想过她那样的生活——对于我,囿于婚姻和家庭,简直无法想象。  曼娅则显得与众不同。照片上的她,二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却是精明老练又有现代情趣。她身穿一件开领风衣,黑色的秀发披至肩头,凝眸远眺,好像正在旅途中,具有20世纪30年代那种迷人的美。虽然从来没有见过曼娅,但我觉得她和我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向外祖母要那张照片呢?我明明知道,无论何时,她都不会拒绝我提出的任何要求。但直觉告诉我,偷偷拿走这张照片,在外祖母心里引起的痛苦可能会小一些。此外,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一起放到那本小相册里的原因。有些照片是在悉尼拍摄的,但多数照片拍自哈尔滨。那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也是我的出生之地。那段时间,我对“俄罗斯人居住过的哈尔滨”——那个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的迷恋渐渐淡漠。我想跨越几大洲、几代人,把一个家族弥合起来的愿望,甚至连自己都不明确。  俄罗斯犹太人有一个传统,用已故亲戚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我实际上就与曼娅同名。在俄语里,曼娅的全称是玛丽亚。大伙儿管我叫玛丽亚娜,因为玛丽亚娜和玛丽亚起源于同一个希伯来语词根。到我这儿,就简化为俄语中的玛拉。为什么不叫曼娅呢?在20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我的家人认为,那个名字太容易让人想起白俄罗斯的那些犹太小村庄。20世纪初,为了躲避贫穷和沙俄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我的曾外祖父母背井离乡,远赴中国。  我长大之后,只知道曼娅曾经是位牙科医生,后来,和她的父亲基尔什、哥哥阿布拉姆一起死于“大清洗”。那年她才二十六岁。“她长什么样?他们为什么要杀害她?”我记得不止一次问过父母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总是:“她不像你外祖母那样漂亮,但非常聪明。至于她的死,你知道,她死在‘大清洗’中。那时候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我从外祖母那里得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则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迫害,二则为了去苏联开创新生活,曼娅和她的父亲基尔什·奥尼库尔、母亲切斯娜·奥尼库尔、哥哥阿布拉姆、弟弟亚沙离开了哈尔滨西北的草原小镇海拉尔。那时,外祖母基塔已经结婚,就和我的外祖父莫佳·扎列茨基,还有我母亲因娜一起留在哈尔滨。  就这样,奥尼库尔一家去了高尔基市。我知道,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权活动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被放逐的地方。这个地方以前叫下诺夫哥罗德(Nizhny Novgorod),因为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出生在这里,苏联时期就改名为高尔基市。在俄语中,“高尔基”是“苦难”的意思,名字起得何等贴切啊!事后想起来,真让人觉得奇怪,奥尼库尔一家在中国东北生活了二十七年,却偏偏选择在“大清洗”前夕回到苏联。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东北的俄罗斯人饱受侵扰,尤其像奥尼库尔那样持有苏联身份证的人。  ……

作者简介

玛拉·穆斯塔芬,出生于哈尔滨,1959年,5岁的玛拉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她精通俄语及英语,做过外交官、记者。《哈尔滨档案》的英文版于2002年由兰登书屋出版,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赢得极高的国际声誉,荣获澳大利亚国家传记文学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