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

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

1星价 ¥61.7 (4.9折)
2星价¥61.7 定价¥12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8749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01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010187495 ; 978-7-01-018749-5

本书特色

李东东编著的《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是“红蓝文稿”的**本,记述的是作者心中父亲母亲的形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上一代、也即是新中国**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人生轨迹——他们是红色记者,是跟随党中央“进京赶考”的成长于根据地的党报记者,是新中国首都的**代非老北京籍的北京人。同时,这也是多年来作者**次把父母的经历和形象集于一书来描述,此前,写父亲的文章多,写母亲的文章少,而且大都是分别写的。同时,为使本书能够更轻松、更生活化一些而不至成为父母的工作简历(当然我也概括不了他们的工作历程和成就),书中多从女儿的角度、家庭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来归集和描摹父辈新闻人。

内容简介

李东东编著的《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记述了李庄同志和赵培蓝同志是如何走上新闻的道路,如何开展党的新闻工作,如何继承和弘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靠前部分,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烽火中奔向太行山。记述了李庄在《民族革命》期刊工作和其后一段不长的时光,这是青年时期的他在抗战初期的“探索”道路;第二部分,20世纪4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述了二位在重要的历史事件背后开展的新闻工作,1949年1月和3月,父母与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同志们先后进入北平,“进京赶考”,来到解放了的大城市办报,迎接新中国的建立;第三部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靠前代新闻工作者。主要收录了李庄同志和赵培蓝同志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作品,生活回忆文部分和相关照片等。其余六部分,分别记述了20世纪60、70、80、90年代以及21世纪头两个十年内,两位同志的工作和生活。

目录

不变的初心
——“红蓝文稿”写在前面的话
20世纪30年代:抗日烽火奔太行
三十年代唯一的照片
“**次接触劳动人民”
从此走上抗日救国道路
武汉撤退与抗战新形势的铸成
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
《民族革命》刊影

20世纪40年代:激情燃烧迎解放
纪念·追悼·庆祝
——一个包括着三种意义的大会
祝你健康
难以忘却的记忆
——追记1942年5月太行山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战斗在《新华日报》
清漳河勾起的回忆
怀念老友柯岗
在鼍鼓声中诞生
——晋冀鲁豫中央局《人民日报》的创办
为七百万人民请命
一肩行李上太行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
——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
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
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
河西村的婚礼
相逢相知在太行山上
相逢相知在太行山上(续)
两封电报
《人民日报》报影
“进京赶考”
*早的接管
——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的日子
**张大合影
报道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首届政协盛会侧记
我为父亲李庄的开国报道而自豪
……

20世纪50年代:如火如茶绘新篇
20世纪60年代:喜忧参半砺风霜
20世纪70年代:贞下起元诵春天
20世纪80年代:红笔蓝笔两从容
20世纪90年代:相濡以沫偕晚耕
21世纪**个十年:天上人间永不忘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来继往同圆梦
展开全部

节选

  《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  作为“红蓝文稿”写在前面的话,同时也兼作《岁月痕》的编辑手记,这里,花些笔墨对《岁月痕》的写作做点儿介绍性说明。这《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是记述我眼中心中的父亲母亲:父亲李庄,生于1918年,人民日报原总编辑,2006年逝世;母亲赵培蓝,生于1923年,人民日报离休干部,健在。*初,设想这《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以画传或偏于画传的形式编写,故副题名之“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带有留影性质的画传,顾名思义应以画面为主,为之配文字——以前叫照片说明,现在时髦的用词是“图说”。照片说明也罢,图说也罢,大抵做画传一要图片丰富,二要以图为主、文字只起辅助说明作用。而我在动笔不久就发现了问题,一方面,能够遴选出来并配以准确文字说明的照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另一方面,不是“图说”性质、而又不想割舍不能割舍的文字,那些特别能记录时代、描摹精神而无需后人解释的文字,却又实在很多。  于是,在与责编再次推敲商榷之后,决定按照实际材料和实际情况,不拘文图多寡,顺着时序迁延,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十年为一个章节,依次编下来。图片多,则以图说相配;文字多,则文章在其间独立成篇。还有,可能某个十年的材料很多,可能某个十年的材料偏少,于是一个一个章节的厚度并不一致,畸轻畸重,也只能实事求是可着布料做衣裳了。  这部书稿,由20世纪30年代开始,40、50、60、70、80、90年代而至本世纪**个十年、第二个十年,每十年为一小章节,图文相间。前面提到,很多地方难免挂一漏万,但都是我手中的积累、心中的牵念。书中文字,除了我的“图说”之外,大抵是在父亲存世的一百多万字文章中挑选的;大量的精彩篇章,由于结构安排而未能进入《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  譬如,由于“红蓝文稿”的第二本《山河笔》收录了李庄关于朝鲜战争报道的全部文字,故《岁月痕》20世纪50年代部分,就只简略地以父亲朝鲜战争报道作品存目、部分报面、书籍封扉和回忆文章刊发版面来表述父亲的朝鲜战地报道。后又感到,在一本独立的书里这样反映重要内容实在欠缺,便将父亲*后一本回忆录《难得清醒》中完整回忆朝鲜战争采访报道的章节加以辑录,几万字的文章一上来,50年代这一章节立即与其他章节在数量上不平衡了。  又譬如,由于“红蓝文稿”第三本《红蓝韵》在我的讲传统谈新闻第四章“开国通讯报道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介绍了父亲忠于职守、成功报道新中国成立过程,故父亲当年的8篇建国新闻通讯收录于彼,而《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在20世纪40年代篇章中,对父亲新闻生涯中的这一重大事件的呈现,出于不便在一套书中重复刊登的考虑,也就只能以当年报面图片和图片说明来加以显示了。  总之,本着内容、形式兼顾,不以形式约束和损害内容的原则,我和责任编辑尽我们所能作了遴选、编排,明显存在的文、图数量不尽平衡之状,也就依着重在对内容的选择而如此呈现了。  ……

作者简介

  李东东,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籍贯河北徐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法学硕士,高级编辑。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先后在新闻出版单位、地方党委、国务院部委工作。历任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特刊部主任;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国家体改委副秘书长;中国改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2011年10月,当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2015年12月,当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  著有《宁夏赋》《五颂宁夏》《远离北京的地方》《李东东词赋辑》《赋心墨韵》《赋心诗韵》《红蓝寄家国》等专著;主编了《今我宁夏》《宁夏羊皮书》《夏地民俗》《宁夏历史名人》和《李庄朝鲜战地日记》《开天辟地的时刻》《春华秋实英杰俊彦》《中国红色记者》《中国名记者》等书籍和摄影画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