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373922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279页
  • 出版时间:2018-05-01
  • 条形码:9787511373922 ; 978-7-5113-7392-2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为教诫自己儿子袁天启所作的家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观点,希望儿子能摆脱命运束缚,努力上进,将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生活中,很多人对现实不满,对自己的命运不满,想要跳出命数的束缚,却又不知如何去做;羡慕那些幸运的人和“有福”的人,自己也想得到却不知如何去争取;有改过行善的愿望,却总是动力不足、半途而废……这些问题该如何应对、解决呢?《了凡四训》之中都有明确的回答。好好阅读这本书,一定能让我们寻找到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获得从内到外新的人生感受,让迷惘的人生获得明确的指南,从而走向幸福、成功、辉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对《了凡四训》进行详细解读的文学作品。《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先生为教诫自己儿子所做的家训, 内容共分四篇, 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目录

立命之学
了凡偶遇孔先生
人馆求学,命数被算定
于栖霞山,访云谷禅师
命被算定,即是凡夫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福薄行辟,不宜得子
命在德,不在天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誓行善事,记功过格
夭寿不二,立生死之命
改号了凡,起愿求子
得授知县,行善治心
一行可当万善
天难谌,命靡常
修德不辍,切勿因循
改过之法
观德行,知凶吉
改过,先发耻心
敬畏之心,不可不有
勇猛改过,切勿退缩
事上改过,病根终在
善改过者,先明其礼
心不动,过不生
改过之法,*上治心
修身改过,*忌自满
先贤改过,永无止境
以验效,察过失
积善之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祖上救人,子孙显贵
存心仁厚,泽被后裔
不杀无辜,家族兴旺
施粉团,得福报
救性命,获佳儿
暗中为善,福报无穷
散财济困,富贵愈隆
解屈释冤,后代显赫
修缮庙宇,子孙享世禄
援救无辜,获得子嗣
善道众多,尤须辨析
真善与假善
善心须端正
为善不可贪名
是非不分,善恶不清
莫以好心做错事
诚心为善,方得圆满
行善的前提:不害人
行善而心不着善
善的大小之分
善在难行之处,*为可贵
与人为善
爱敬存心
成人之美
辅翼善人
劝人为善
救人危急
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护持正法
敬重尊长
爱惜物命
谦德之效
天道好谦,谦者必达
谦者厚德,天必助之
虚心受教,方能进步
谦逊修德,勿迁怒于人
存心制行,念念谦虚
展开全部

节选

  《了凡四训全解/读国学·诵经典》:  经典解读  中国古人*推崇的人生境界,就是要达到“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认为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才能说是成功的人生;而只有圣人才能将这三件事都做得完满,这样的圣人从古至今屈指可数。立功,就是建立功勋,即在治国治民之上有功绩;立德,就是树立德行,即在修身养德上达到一定境界;立言,就是著书立说,树立经典可传的言论。圣人,自然就是像孔子、释迦牟尼那样的人物,他们留下的言论、关于他们事迹的记述虽然很多,但毕竟年代久远,而且普通人又没有他们那样的资质,那该如何追求不朽的成功人生呢?恰好,了凡先生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他所作的这本《了凡四训》就是在向自己的儿子传授自己如何走向成功的,如何从一个童年丧父的孩子、一个本会默默无闻的小吏,成长为一代名臣、思想家的。  本节是了凡一生故事的开端,介绍了了凡先生童年丧父的经历,以及母亲*初对自己的期望,和遇到擅长皇极数的孔先生的经过。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交代性文字,从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有关了凡先生成长经历的线索,以及值得人们学习的道理。比如,了凡的母亲很开明,她并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也不强求儿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名扬天下,而是希望他能学医。而学医的目的又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更是为了医病救人。现在很多父母培养孩子都对孩子期望过高,不是希望他们做大官,就是想着他们能挣很多钱,这样真的能如愿以偿吗?真的能培养好孩子吗?再如,童年时的了凡见到了具有仙风道骨、俨然世外高人的孔先生就恭敬地作礼,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一个年幼的小童就能有如此行为,这不令当今社会上那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长者、不尊重老师的人感到羞愧吗?  哲理引申  人生之路,并非只有一条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了凡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并未要求他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而是希望他做个医生,既能养活家人,又能治病救人。这看似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不到除了读书、做官之外,人生还有别的道路。譬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生的目的就是中举,想做官想得如癫如痴,即便家中一贫如洗,吃饭都吃不饱也要继续读书;侥幸中举之后便高兴得发疯,仿佛人生的一切价值都在那一刻实现了,丑态毕露,将一切读书人应有的斯文都丢掉脑后。读书、做官真的那么重要,人生难道除了这个就无路可走了吗?  圣人说过:“学而优则仕。”于是很多人便将做官、做大官当成了*重要的人生目的,一辈子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中举、中进士,然后做官,得功名、富贵。其实,这种思想是对圣人思想的曲解,是对读书为学的亵渎,也是对为官的亵渎。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让人们贪恋官位,并不是让读书人将读书作为走向富贵的踏板;圣人教人读书,读的是造福世人的学问,做官只是为了使这些学问有更好的发挥平台,能够更大范围地践行,造福更多的人。若真是为了得到富贵,孔子也不会与权贵作对而遭到排挤了,也不会辞去高位到处风餐露宿地周游天下了。后世的贪婪小人不体悟圣人说话的本意,故意将其扭曲,作为自己追求富贵的借口,实在是损害圣人学说的奸贼。而世上那些俗人,不了解这些,盲目地跟风,将做官、做大官当作人生目的,不仅有害于同家人民,也耽误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失去了生命本该具有的价值。  有些人拥有艺术天赋,本可以成为艺术家,却因为父母的要求、世俗的舆论压力而走向读书、做官的道路,那世上就少了一个艺术家,而多了一个平庸无名的官员;有些人本可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却贪恋官位放弃自己的研究领域,去从事行政工作,结果世上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员,少了一个优秀的学者;有的人本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拥有平淡却幸福的生活,却迫于种种压力,去追求所谓的“主流”人生,结果一生过得压抑、郁闷……很多流芳千古的人物,并非是官员出身,甚至在科举之中屡屡失意。曹雪芹、吴承恩、徐霞客、李时珍,这些都是受后人敬仰的名人,但他们的名声并不来自科举、做官;和他们同时的为宫者成千上万,现在能够让人记得的有几个呢?比他们还出名的又有几个呢?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年幼的时候就被寄予重望,父亲希望他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重振衰落的家道。他十九岁时,开始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都如愿夺得**名,中了秀才,还专门受到山东学政的赞誉。然而,自此以后参加乡试却屡战屡败,考了多次都没有考中举人。在科举之路受挫之时,蒲松龄发现了一件比科举更为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收集、编纂志异小说。他通过这些描写狐鬼的小说,来讽刺当时腐败的官场,揭露社会各种不公平的真相;并逐渐将精力都放在了这件事上。  相传,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蒲松龄曾在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邀请过路人喝茶,听他们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他的朋友们看到他这样,都纷纷劝告说这些事耽误学业,会影响到考举人,好友张笃庆还专门写诗劝他,说“聊斋且莫竞谈空”,让他不要搜集什么小说了,专心去准备考试。可蒲松龄不听,还是继续写,继续搜集,知道谁有了什么奇闻异事,他都要殷勤地跑去了解一下,将故事添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每逢听到一个好的故事,他都欣然欢喜,高兴得像中了举人。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他终于编写出了一本不朽的著作——《聊斋志异》。  现在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聊斋志异》、不知道蒲松龄的,可当年和他生活在一个时期、那些中举的人呢,早就连名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谁的人生更有价值,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目了然。  读书、做官在古代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道理在今日也同样适用。生活本来就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按照社会的“主流”方式生活,没有必要非得跟随大多数人的脚步。考上大学同然值得庆祝,但上了技校,去学一门手艺并非就没有前途;考了公务员同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到公司里打工、回乡创业同样是值得认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不被众人所了解、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丢人,甚至往往更能实现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有的人觉得读了大学,不在大公司找一份好的工作,回乡就是丢人;有了稳定的工作,不按部就班地工作,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就是错误……这些观点,通达的古人都不会认同,如今再被它拘束岂不可笑?  人生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不是错误的。你可以选择做官,也可以选择经商,可以去教书育人,可以去治病救人,可以做个普通的服务者,只要是活得有意义,又何必拘泥于某一条道路、某一种生活方式呢!……  ……

作者简介

  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