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全2册)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全2册)

1星价 ¥97.2 (8.1折)
2星价¥97.2 定价¥12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59951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60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100159951 ; 978-7-100-15995-1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中国美学通史》(至“五四”时期)的续篇。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是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史,也是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化合史。本书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理论指导和对话依据,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为视角,以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为抓手,考察美学学科在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演变。 本书指出,近代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五四”前后是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时期,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至1948年是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唯物论美学的时期,50年代末是中国化美学学派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时期,八九十年代是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时期,21世纪以来是美学的解构与重构时期。在六种分期的逻辑把握下,本书选取了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加以实证研究和客观评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中国美学通史》(至“五四”时期)的续篇。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是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史,也是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化合史。本书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理论指导和对话依据,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为视角,以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为抓手,考察美学学科在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演变。本书指出,近代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五四”前后是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时期,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至1948年是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唯物论美学的时期,50年代末是中国化美学学派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地位的确立时期,八九十年代是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时期,21世纪以来是美学的解构与重构时期。在六种分期的逻辑把握下,本书选取了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加以实证研究和客观评述。

目录

目录 序 曾繁仁 导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 上编 近代: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 **章 近代: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阶段 **节 章炳麟《文学总略》对美文学观念的阻击 一、“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彰为准” 二、“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反思 第二节 美文学概念的出现与小说美论 一、众声喧哗:“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 二、黄人:“小说者,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 三、夏曾佑:“小说之所乐,与饮食、男女鼎足而三” 四、徐念慈:小说之美的情感性、理想性、形象性特征 五、狄葆贤:“小说为文学之*上乘” 第三节 王国维:中国美学古今转换的标志 一、美学起点:“人生苦痛”说 二、美之本质:“快乐无利害”说 三、美之形态:“人间嗜好”说 四、文学特征观:“情感”与“想象” 五、词曲美学观:“意境”说 六、小说美学观:悲剧解脱与典型塑造 七、美之价值:“无用”“独立”说 第四节 美的价值观念的颠覆性变化 一、崇尚“革命”,赞美“革命” 二、崇尚“民权”,反对“皇权” 三、崇尚“平等”,反对“纲常” 四、崇尚“自由”,反对“专制” 五、崇尚“个体”,兼顾“群体” 第五节 康有为的美学追求:去苦求乐,雄肆唯情 一、《大同书》:“求乐免苦”的人生美学追求 二、雄肆唯情的艺术美学宗尚 第六节 梁启超:探讨美的内涵及规律,为政治改良服务 一、三界革命:以美文学样式为政治改良服务 二、“美的作用,不外令自己或别人起快感” 三、“文学的本质和作用,*主要的就是‘趣味’” 四、美的本质或根源:心、物二元互补论 五、对悲壮美、崇高美的推崇 中编 现代:美学学科的登场与演变 第二章 “五四”前后:有美有学的美学学科的诞生 **节 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 一、蔡元培:美学学科诞生的助产士 二、萧公弼:现代美学学科体系的奠基人 三、吕贗《美学概论》:“价值—生命”美学学说的建构 四、范寿康《美学概论》:价值美学的重申与发展 五、陈望道《美学概论》:美的哲学探讨 六、李石岑等人《美育之原理》:美育原理的初步建设 第二节 艺术哲学:美学学科的文艺学建设 一、黄忏华《美术概论》:空间艺术概论 二、徐庆誉《美的哲学》:美的艺术哲学 三、徐蔚南:“艺术哲学”概念的提出 四、本时期《文学概论》概述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巩固的新价值取向 一、陈独秀:“新道德”与“文学革命” 二、胡适:文学形式的改良与内容的革命 三、周作人:“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 四、鲁迅早期:文学的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第三章 1928年至1948年: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客观论美学 **节 从价值论到经验论:美学研究的主观论倾向 一、李安宅《美学》:价值论美学的重申和建设 二、朱光潜:美感经验和美本质分析 三、黎舒里:美是一种“动人力量”“表意形式” 四、宗白华“意境”说:对朱光潜“意象”说的继承与改造 五、傅统先《美学纲要》: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挥 第二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二、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三、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四、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 五、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六、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 “人民文学” 七、从“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 第三节 新美学学说的崛起:以唯物主义美学为代表 一、柯仲平的《革命与艺术》:“革命”美学旗帜的树立 二、后期鲁迅:“无产文学”与“革命文学”的倡导 三、胡秋原:“革命美学”学说的完善和“唯物史观美学”观的提出 四、金公亮的《美学原论》:客观主义美学的先声 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界新的美学纲领 六、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与发展 七、蔡仪《新艺术论》与《新美学》:美在客观典型说的提出 第四节 艺术哲学的建设 一、钱歌川《文艺概论》:文艺基本特征及其门类艺术特征 认识的深化 二、俞寄凡《艺术概论》等:客观的狭义的造形艺术美论及人体美论 三、向培良《艺术通论》:“艺术是情绪之物质底形式” 四、梁实秋《文学的美》:美在文学中的地位 五、本时期的《文学概论》:以艺术自律为他律服务 下编 当代:中国美学的自我创构、定型与新变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化美学学派的诞生和马克思主义美学 主导地位的确立 **节 美学大讨论的铺垫和展开 一、前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5月, 批判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 二、爆发: 1956年5月至60年代初,美学大讨论的具体过程 第二节 美学大讨论中诞生的美学五派 一、朱光潜:“主客观合一”派 二、蔡仪:“美在客观”派 三、吕荧:唯物论的主观派美学 四、高尔太:唯心论的主观派美学 五、李泽厚:实践美学派 六、黄药眠、继先、杨黎夫:价值论美学 第三节 文学的人学论争与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 一、钱谷融:“文学是人学”的提出及其引发的批判 二、苏联文论模式的影响 三、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原理的建设 第五章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 **节 实践美学原理的系统化 一、美学教材的编写 二、周来祥论“美是和谐”:实践美学的独特阐释 三、李泽厚《美学四讲》:实践美学原理的纲领 四、蒋孔阳《美学新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五、实践美学理论的得失评估 第二节 方法论热中涌现的美学新说  一、黄海澄:系统论控制论美学原理的建构 二、汪济生:一元论三部类三层次美论体系 三、王明居:模糊美学原理的探索 第三节 心理学热中的美感研究成果  一、滕守尧:应用格式塔美学成果对审美经验的个性化探索 二、彭立勋:美感心理的辩证唯物论研究 三、金开诚: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三环论”原理 第四节 新时期文艺美学的价值转向 一、承前启后的过渡: 80年代初的三部文论教材 二、徐中玉:新时期倡导的文学价值观 三、王元化:艺术之美源于生命 四、刘再复: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五、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 六、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 七、胡经之:“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美学的解构与重构 **节 杨春时:存在论超越美学体系的重构 一、早期以“实践”为本体的“主体性超越美学” 二、中期以“生存”为本体的“意义论超越美学” 三、后期以“存在”为本体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 第二节 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探索 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实体论、现成论、方法论的解构 二、用“实践”为标记的“存在论美学”超越传统的“认识论美学” 三、审美活动: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四、“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逻辑构架及主要观点 第三节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倡导 一、“生态美学”的内涵剖析 二、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城市美学、文艺美学 三、生态美学研究的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第四节 陈伯海:生命体验论美学的创构 一、方法论自觉:“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二、审美活动的含义与特征:生命、体验、超越 三、审美活动的要素构成与结构系统 四、美的存在方式及其本原:“生命本真境界向人的开显” 五、作为“审美传达”的艺术活动分析 第五节 叶朗:以“美在意象”为标志的“意象美学”建构   一、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二、“美是什么”问题的重申与“美在意象”命题的提出 三、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四、艺术美论:“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第六节 “乐感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乐感美学”的由来及释名 二、“重构”:“建设性后现代”的方法论 三、美学的学科概念、“美”的统一性及“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四、关于美的存在的现象考察 五、美感的本质与特征、心理元素、基本方法、结构与机制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主治美学及文艺理论,旁及人文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教育部教材项目、财政部科研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曾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约150余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