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艺术抑或商业-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

包邮政治.艺术抑或商业-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

¥43.2 (6.4折) ?
1星价 ¥43.2
2星价¥43.2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60490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5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106049072 ; 978-7-106-04907-2

内容简介

  《政治艺术抑或商业: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梳理和总结了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全面而系统的展现了内地和香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地在电影、围绕电影的政治等方面的互动,体现出两地电影互相支持、互相依靠,共同发展,也展现了两地电影的互动和交流为内地和香港以及周边地区所带来的积极而正面的影响。

目录

绪论
**节 香港和内地电影互动概述
第二节 1949年之前两地电影互动简史

**章 由密及疏的两地电影往来(1949-1956)
**节 内地影人的“南下”与“北归”
一、“南下”影人到港后与香港电影的交融
二、“南下”影人的“北归”
第二节 互动促使下的香港电影产业重组及左右纷争
一、留守香港内地影人的制片业重组活动
二、南方影业公司的“输入”和“输出”
三、特殊的互动:左右派别的人才之争
第三节 两地电影互动的影响及趋势
一、互动对内地电影的影响:产业的强势和美学的弱势
二、互动对香港电影的强势影响

第二章 香港左派电影与内地电影的互动巅蜂(1957-1966)
**节 内地主导的两地电影互动及影响
一、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和内地电影的首次合拍及影响
二、内地对香港电影的艺术支援
三、内地支持下香港左派电影院线的建立
四、两地电影的输入输出及影响
第二节 两地围绕电影的政治互动及影响
一、内地对香港左派电影族群的政治肯定及良性影响
二、内地政治环境变化中的两地电影互动及影响
三、南方公司主导下香港左派影人和港英政府的抗争
第三节 互动中香港左派电影的成就及左翼文化的强势呈现
一、香港左派电影的美学成就及影响
二、两地在电影基础上的文艺互动
三、两地文艺互动中的强势左翼文化呈现

第三章 两地电影互动的变异及影响(1967-1977)
**节 乱象丛生:“文革”初期两地电影互动的恶性变异
一、内地极左政治形势对香港社会及香港电影的直接影响
二、风暴初期香港左派影人的分化
三、互动变异对香港左派电影产业和美学的初始影响
第二节 遭遇“被改造”:“文革”中期两地电影互动变异的持续
一、以“5·23广州会议”为龙头的思想改造及后果
二、回港后的“讲用”和政治演出
三、体验工农:内地化的政治改造
第三节 变异影响: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创作、发行实况及历史贡献
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和电影的本土化转型
二、互动变异下香港左派电影和内地电影的互文性及影响
三、变异影响下香港左派电影族群的历史贡献

第四章 新交互模式的开启与探索(1978-1993)
**节 内地和香港左派电影互动的延续
一、宽松政治氛围下香港左派电影族群的机构整合
二、香港左派电影族群与内地合作制片的延续和新变“
三、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在两地电影全面互动中的桥梁作用
四、南方影业公司与内地的输入输出互动
第二节 内地和香港电影全面互动的开启
一、80年代两地的合作制片:从启动到快速发展
二、从政治到商业:90年代前期两地合拍的深入
三、突破格局的电影文化互动
第三节 两地全面电影互动的影响
一、促进香港电影本土化的转型
二、承续香港电影的人文脉流
三、推动内地电影的产业与美学变革

第五章 内地与香港电影全方位互动的起落沉浮(1994-2003)
**节 两地电影产业的重大调整及其对互动的影响
一、香港电影工业的低迷
二、内地电影体制的重大改革
第二节 变革态势中两地电影的深度互动
一、合作制片的新特征
二、两地电影的输出输入
三、两地电影的其他交流
第三节 两地电影深度互动的影响
一、产业中心的北移趋势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二、内地电影的美学和产业调整
三、深度电影互动对内地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CEPA后华语电影新主体的确立(2004-)
**节 CEPA及其**阶段的两地合拍电影
一、CEPA及其相关协议
二、CEPA初期两地合拍片的水土不服
三、从水土不服到互融互汇
第二节 后融合:后CEPA时期两地合拍电影的新变
一、合拍片中的港式人文理念置换
二、合拍片中类型美学的创新
三、合拍片中内地因素的增加及其他
第三节 CEPA后两地电影的产业互动及影响
一、CEPA后两地电影的产业互动
二、内地电影:构建华语电影新主体
三、香港电影:分众化的焦虑与融合
附录一:1949-2013内地和香港合拍片一览表
附录二:南方影业公司发行内地电影一览表(1949-2010)
附录三: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政治、艺术抑或商业:1949年以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互动与影响》:  2.内地电影的香港输出及影响  这一时期,由南方公司主导的内地电影输港策略一如上一时期,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非凡智慧性。“南方”选择输港的内地电影,远离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内容上避开了表现阶级斗争、政治宣传、国共内战、抗美抗英等主题,但又能充分传播中华文化和当时内地社会的真实状况。这些影片,在形式上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涵盖戏曲、喜剧、歌舞、战争、纪录等各种类型,使得题材各异、类型丰富的内地影片见之于香港银幕。从1957年至1966年,“南方”共发行160部/次内地影片,其中戏曲片和纪录片总计78部次,和故事片平分秋色,是输港影片的一大亮点。这些影片中,*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但又远离意识形态的戏曲片为46部次,占到了发行总量的1/4强,这些影片均为经典戏曲片,包括粤剧《搜书院》(1957)、豫剧《花木兰》(1957)、昆曲《十五贯》(1958)、京剧《杨门女将》(1960)、曲剧《陈三两》(1961)、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2)、评剧《花为媒》(1964)等著名影片。1961年,“南方”还专门举办“中国戏曲片展览月”,展出影片包括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游园惊梦》、程砚秋主演的《荒山泪》;马师曾和红线女主演的粤剧电影《关汉卿》,以及《杨门女将》《梁山伯祝英台》《群英会》《女驸马》《天仙配》等其他经典戏曲片。“南方”于这一时段发行的另一重要片种是纪录片,其前期主要向香港输出真实展现内地民俗景观及内地新气象的纪录片,如《中国杂技技艺表演》(1958)、《长江大桥》(1958)、《天然动物园(在西双版纳密林中)》(1960)、《**届新兴力量运动会》(1964)等;而后期转向了记录重大政治事件的纪录影片,如《周总理访问巴基斯坦、缅甸》(1964)、《光辉的节日》(1965)、《毛主席和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在一起》(1966),等等。  这一时段,“南方”在香港发行的内地故事片主要有以下几种:**种是类似《葡萄熟了的时候》这样表现当下内地人生活,但阶级斗争和政治宣教等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并具备一定类型特征的影片,如《五朵金花》(1960)、《花儿朵朵》(1962)、《女理发师》(1963)等。第二种是根据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改编的古装片,如《李时珍》(1957)、《秋翁遇仙记》(1957)、《刘三姐》(1962)等,这些影片的政治意味一般不太明显。第三种是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能振奋港人的爱国心、勾起他们集体回忆的抗日题材影片,如《平原游击队》(1957)、《铁道游击队》(1958)、《金玉姬》(1960)、《粮食》(1961)等。因此,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的这段时期,内地输出香港的影片主要是戏曲片、纪录片和上述三种一般性的故事片,1这些影片反映出了内地向海外输出新中国影片的基本策略,同时也表现出了其非凡的智慧:虽然是以政治性的统战为唯一考量因素,但一开始并未急功近利地以电影进行意识形态的海外推广和统战,而是更多地通过电影艺术向海外展现新中国的社会面貌、文化政策、美学观念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取舍保留等。另一方面,内地输出香港的这些影片的选择标准更侧重艺术质量。如戏曲片主要选择名家名曲目,这些影片均为当时*优秀的中国戏曲电影,代表着当时中国戏曲艺术的*高成就;在故事片选择上更是侧重艺术质量,《平原游击队》《五朵金花》《刘三姐》《李时珍》等影片均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上述内地电影之所以能在香港观众中产生较大的反响,除艺术质量上乘外,还源于港人的两个深层次的心理因素:爱国意识和作为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意识。这一时期的香港居民中,内地移民占据了大部分,从战后到6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约有200多万的内地人南迁香港,使香港人口猛增到300多万。2香港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生存栖息地,而心中的依托还是厚重的内地,这种强烈的中原情结使他们虽处身于殖民地的香港都市,但却有着强烈而朴素的爱国意识和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意识。  ……

作者简介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丛刊《影视文化》执行主编;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多年来从事港台电影特别是华语电影互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个人专著《香港电影史(1897-2006)》《香港电影产业流变》《华语电影:历史、现状及互动》《香港电影艺术史》等,主编《中国电影编年史(1970-1979)》《治史有凭勤勉厚德——邢祖文学识与人格研究》《华语电影新视野》等著述;发表学术文章近二百篇。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一等奖、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优秀著作奖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论文奖等奖项。    张文燕,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主编、编委,编审。主编《香港电影十年》《华语电影新世代:地平线/症候群》,副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双轮美学: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等专业书籍;合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发表《浅析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征》《“九七”后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策略》等数十篇专业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