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包邮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0 (5.3折) ?
1星价 ¥24.0
2星价¥24.0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60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7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16196021 ; 978-7-5161-9602-1

本书特色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它包含着很多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如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程、艾思奇与他的惊世之作《大众哲学》、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经验、教训以及他留给我们的现实启示,等等,都值得深度探讨。本书开篇梳理了艾思奇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终生经历,然后又对艾思奇在上海、延安、北京所生活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上海时期是开端期、延安时期是成熟期、北京时期是深化期。并将这三个时期的特点、经验、教训进行了总体归纳,且结合当今实际,展开了时代的探索。

内容简介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它包含着很多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如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历程、艾思奇与他的惊世之作《大众哲学》、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经验、教训以及他留给我们的现实启示,等等,都值得深度探讨。本书开篇梳理了艾思奇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终生经历,然后又对艾思奇在上海、延安、北京所生活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进行了具体阐述,其中上海时期是开端期、延安时期是成熟期、北京时期是深化期。并将这三个时期的特点、经验、教训进行了总体归纳,且结合当今实际,展开了时代的探索。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重难点及创新 (一)重难点分析 (二)创新之处 **章 艾思奇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思想历程 一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选择 (一)时代背景的呼唤 (二)家学渊源的助推 (三)教育环境的熏陶 (四)个人因素的促动 二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期 (一)中学时代:产生了马克思主义观的萌芽(1925年一 1926年) (二)两次日本求学期间:马克思主义观初步形成(1927年一 1932年) 三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期:上海期间(1932年初一 1937年8月) (一)泉漳任教——沿着信仰跨步前进 (二)进入“社联”——实现人生转折 (三)调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跨出重要一步 四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成熟期——延安时期(1937年8月一 1946年11月) (一)思想层面: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提升到中国化的认识 高度 (二)学理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问题作深刻 阐述 (三)实践层面: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 转变 (四)创新层面:丰富马克思主义与集中宣传毛泽东思想相 结合 五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深化期——北京时期(1949年初一 1966年3月) (一)深化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 (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内涵、内容结构、方法的认识 (三)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第二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 一 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序幕 (二)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存在局限性 (三)双重诉求: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需求理论 (四)命题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大众化的回应 二 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一)初到上海时的论文《抽象作用与辩证法》备受关注 (二)进入“社联”后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的大众化工作 (三)利用《申报》“读书问答栏”着力解答群众困惑 (四)出版《大众哲学》等通俗读物并普及科学知识 三 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功绩 (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人物 (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和任务 (三)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四)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桥梁 四 上海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一)生活经验不够充分 (二)言论环境不够自由 (三)思想观念不够自觉 (四)资料译著不够准确 第三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一 延安时期艾思奇强调了“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的 思想 (一)艾思奇之“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思想及其 内涵 (二)艾思奇之“在中国化现实化中推动大众化”思想的 背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二 延安时期艾思奇多层面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理论教育层面:深入不同层次的学习机构参加多次理论 学习 (二)思想宣传层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大众化 (三)文化艺术方面:推动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艺大众化 运动 (四)党群军群关系方面:助推党群军群的良性互动以赢取 大众认同 三 延安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一)依托文化教育机构 (二)以文艺宣传为载体 (三)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介 (四)以人民群众为根基 四 延安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二)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 (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发展 五 延安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一)小资产阶级意识的影响 (二)陕甘宁边区贫苦落后的现状 (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盛行 第四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 一 北京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因素 (一)时代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的客观需要 (二)领导因素:党中央高度重视 (三)群众因素:百姓呼声热烈 (四)思想因素:破除旧思想成为潮流 二 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探索 (一)结合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普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二)参加多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和毛泽东思想 大众化宣传 (三)通过教学、编写教材、哲学批判和争论等多种形式展开 宣传 三 北京时期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一)教育了广大民众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二)编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三)扩大了毛泽东思想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四 北京时期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一)历史条件的限制 (二)阴谋家的恶意中伤 (三)“左”倾思潮的影响 第五章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经验、反思及 启示 一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 推进 (二)多维性:助推马克思主义向人民大众的多维渗透 (三)技巧性:擅长运用各种技巧来帮助老百姓熟悉马克思 主义 二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现实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 契合 (三)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深入 浅出 三 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反思 (一)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事业 (二)不能局限于解读与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不能将学术与政治挂钩 四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学透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为突破口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贴近百姓生活为中心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要 基础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多样化路径的运用为 重要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梅清(1981-),女,湖北巴东人,201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伦理学的研究。已在《江西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理论探讨》、《甘肃理论学刊》、《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公开发表文章近20篇,主持省级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校级项目2项,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