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谕之夜
读者评分
4分

神谕之夜

1星价 ¥19.4 (4.3折)
2星价¥18.9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三星用户)

很不错。精装书,我喜欢。

2021-11-26 21:58:11
0 0
伟大的***(二星用户)

书有股味道

还没读完,书看着质量还不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股味道呢。。。

2021-04-15 16:03:3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3294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2
  • 出版时间:2011-06-01
  • 条形码:9787020132942 ; 978-7-02-013294-2

本书特色

奥斯特很危险的一部小说,思考并追问生命的偶然结局尽在你手中时,你是否能改变令你心碎的结局,又或者,你是否有能力这么做?大病初愈的作家西德尼在1982年9月18日走进一家叫“纸品宫殿”的文具店,买到了一本让他的灵感疯狂迸发的蓝色笔记本,从此他的生活被无可挽回地撕开了一道口子。西德尼虚构了一个名叫尼克?葆恩的出版社编辑。尼克为了惊鸿一瞥的爱情,带着已故作家西尔维娅?马克斯威尔的一份题为《神谕之夜》的手稿,有效逃离之前的生活轨迹。但随着情节的逐渐失控,尼克无可避免地让自己被永远囚禁在一处地下室里。而随着写作的进行,西德尼诡异地发现自己的小说与他身边发生的离奇之事逐渐偶合,同时,疯狂的写作也有如神谕,让他洞察妻子格蕾丝和她身为有名作家的教父约翰之间多年来的隐秘。他毁掉了那本蓝色笔记本,却发现令自己恐惧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内容简介

有时事情发生之前,我们就有感觉,即使没有醒悟到。
我们生活在当下,可未来也时刻包含在我们体内。
也许这就是写作的本质。不是记录过去的事情,
而是促成事情在将来发生。

节选

我给自来水笔换上一支新墨胆,打开笔记本**页,盯着页首,不知如何下笔。我没打算写什么有名目的东西,只是想练练笔,证明自己还能写。也就是说,写什么并不要紧,只要写了就行了。什么都行,这一句和另一句没有区别。不过尽管如此,我也不想贸然在本子上写些愚蠢的东西,所以我望着纸页上的格纹发了一会呆,淡蓝色的线条在白纸上交错成一排细小匀称的方格,我让自己的思绪穿梭在这些浅淡的围栏之间,忽然记起两个星期前我和朋友约翰•特劳斯的一次谈话。我们俩碰到一起时很少谈书,但那天约翰说起他正在重读年轻时喜爱的一些小说家,只是好奇,想看看他们的作品是否屹立不倒,想看看他二十岁时的判断和经过三十多年风雨之后的今天是否一致。他历数了十几二十来个作家,从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是给我印象*深的,也就是现在我坐在书桌前对着摊开的蓝色笔记本时,重回到我脑海里的,是他岔开去谈到的达西尔•哈默特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那里可以做篇小说出来呢,”约翰说,“我太老了,不能再琢磨这样的问题,不过你们年轻人真的可以把它发挥一下,写出个好东西来。这是个极好的题材,你只要编个差不多的故事就行了。”

(约翰五十六岁。虽说不再年轻,但也不至于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况且由于岁月的善待,他看上去还像人在中年,五十不到的模样。那时我已经认识他三年了,我们的友谊是我和格蕾丝婚姻的直接结果。二战后的那几年,她父亲和约翰同在普林斯顿,尽管两人后来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格蕾丝的父亲是弗吉尼亚州夏洛特镇的区联邦法官),他们一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他是作为家庭的朋友和我认识的,而不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我从高中就开始读他的作品,我仍然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好的作家之一。在1952 到1975 年间他发表了六部小说,但至今有七年多没有新作了。不过,约翰从来就不是个快手,单凭出书的间歇期比通常时间长一些,并不能说明他放弃了写作。出院后我曾和他度过了几个下午,随便聊聊我的健康(对此他很担忧,总是特别关心),他二十一岁的儿子雅各布(*近让他极度苦恼),屡战屡败、挣扎中的大都会队(纽约的一支棒球队。——译注)(彼此共同的长期嗜好)。闲聊之间的许多地方都暗示着,他目前正全心投入某件事情,他把更好的时间段都留给了那件事,一切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可能现在已经接近完工了。)

他指的是《马尔他之鹰》第七章里弗利特克拉夫特的片段,山姆•斯贝德讲给布里吉德•奥肖内西听的一个人离家出走并失踪的怪事。弗利特克拉夫特是个十分正统的人,丈夫、父亲、

成功的商人,一个绝无怨尤的人。一天下午他去吃午饭,从一处建筑工地的十楼上掉下一根横梁,差点落在他头上。只差一点,弗利特克拉夫特就会被砸扁,但那根横梁偏了,只是地上飞溅起的几块碎片击中了他的脸。弗利特克拉夫特安然无恙地走开了。可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遭遇依然让他不能释怀,他无法把这桩准祸事抛在脑后。哈默特这么写道:“他觉得有人揭开了生命的盖子,让他朝里看了一眼。”弗利特克拉夫特意识到世界根本不是他原来想象的那么理性和有序,他从一开始就完全想错了,从未理解过其中的意义。这个世界被偶然主宰。随机事件潜行在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生命可能随时被剥夺,毫无理由。吃完午饭弗利特克拉夫特得出结论,他别无选择,只有屈从于这种毁灭力,用毫无意义、异想天开的手段自我否定,碾碎自己的生活。这么说吧,就像是以火制火,以毒攻毒。他没有费事回去和家人道别,甚至懒得去银行取钱,直接从餐桌边站起来,走向另一个城市,从头活过。

约翰和我说起这个后的两个星期里,我还没想过要试着为这个故事添枝加叶。我同意这是一个好题材,好是因为我们都想象过放任自己的生活,好是因为总有某个时刻我们希望自己是另一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有兴趣深入下去。但是,那个早上,当我九个月来**次坐到书桌前,盯着新买的笔记本,冥想着一个不至于让自己羞愧或丧失勇气来继续的开场白时,我决定向弗利特克拉夫特的这个老段子下手。这不过是一个借口,借以寻觅投入写作生活的切入点。如果我能匆匆涂抹出一两个还算有趣的想法,哪怕二十分钟后我就搁笔,以后再也不重新拾起,那至少也算是个开头。于是我旋下笔帽,笔尖对准蓝色笔记本首页**行,开始写。

文字畅快地流淌,似乎不费什么力气。我有些吃惊,可是只要我的手从左向右移动,下一个字总好像就在那里,等着从我的笔尖跃出。我笔下的弗利特克拉夫特是个叫尼克•葆恩的人。他三十五六岁,是纽约一家大出版社的编辑,已经和一个叫伊娃的女人结婚。按照哈默特塑造的原型,他必须是事业成功、同事爱戴、经济稳定、婚姻幸福等等;至少在旁人看来应该是这样。但在我的版本里,故事开始时葆恩已经心烦意乱有一段时间了。他开始厌倦工作(尽管他自己不愿意承认);在和伊娃一起度过了相对稳定和满足的五年之后,他的婚姻也到了一个停滞的阶段(另一个他没有勇气面对的事实)。尼克不愿多想内心滋长的不满,而是把空闲时间消磨在蕖蓓卡区德斯布罗斯街的一家修车行里,埋头改造一辆有故障的“美洲豹”的引擎,车是他在结婚的第三年里买的。他是纽约一家著名出版公司里一流的年轻编辑,可事实上他却更喜欢做手工。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中产犹太家庭,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美国当代很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密室中的旅行》《日落公园》,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等。他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奥斯特担任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很好编剧奖。他很近的一部小说是《3421》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