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壳的演化及其动力学

包邮大陆壳的演化及其动力学

1星价 ¥126.4 (8.0折)
2星价¥126.4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6140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030561404 ; 978-7-03-056140-4

本书特色

地球的熔融导致了地球圈层的分异,也提供了地球萌生的可能,根据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学确定了全球五个生长点的存在,也是古老岩体如高级变质地体、绿岩带、斜长岩地块及片麻岩穹窿等的分布区,地壳的发展从这里开始,地壳的演变分七个阶段,是以联合大陆的形式表现出来。应提出的是,从联合大陆的形成开始,就出现了陆间海(地中海),这是特提斯的前兆,因此特提斯的由来已久,人们常说的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已不复存在。关于地球动力学,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驱动力截然不同,前者以海洋板块中脊处的岩浆添加作用为驱动力,后者以地球的对流为驱动力。

内容简介

地球的溶融导致了地球圈层的分异,也提供了地球萌生的可能,根据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学确定了优选五个生长点的存在,也是古老岩体如不错变质地体、绿岩带、斜长岩地块及片麻岩穹窿等的分布区,地壳的发展从这里开始,地壳的演变分七个阶段,是以联合大陆的形式表现出来。应提出的是,从联合大陆的形成开始,就出现了陆间海(地中海),这是特提斯的前兆,因此特提斯的由来以久,故人们常说的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新特提斯已不复存在。关于地球动力学,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驱动力截然不同,前者以海洋板块中脊处的岩浆添加作用为驱动力,后者以地球的对流为驱动力。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地球早期的热演化与陆壳的形成 1 **节 初始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第二节 初始地球的热能 2 第三节 地热的演变(由热变冷) 10 第四节 地球的熔融及初始陆壳的形成 13 第二章 初始陆壳的生长点 17 **节 初始陆壳生长点确定的年代学依据 17 第二节 陆壳生长点分述 18 第三节 全球生长点位置的几何排布及形成机理 30 第三章 大陆壳基底的形成 34 **节 大陆壳基底的岩类组成 34 第二节 大陆壳基底形成的条件分析 38 第三节 大陆壳基底生成的物源 39 第四节 大陆壳基底的形成模式 44 第四章 地盾区陆壳的生长 46 **节 大陆壳生长的内涵 46 第二节 大陆壳体积生长的主要时段 47 第三节 地盾区面积的分析 47 第四节 地盾区陆壳厚度的分析 50 第五章 绿岩带 55 **节 绿岩带的分布 55 第二节 绿岩带的组成 56 第三节 绿岩带的分区层序 56 第四节 绿岩带的形成 60 第六章 片麻岩穹窿 66 **节 片麻岩穹窿的认识追溯 66 第二节 片麻岩穹窿的分布 66 第三节 片麻岩穹窿的特征综述 70 第四节 片麻岩穹窿的形成 72 第七章 大陆壳的生长 74 **节 大陆壳的岩类组合 74 第二节 非地盾区与地盾区层位对比 75 第三节 非地盾区陆壳厚度的生长 76 第四节 玄武岩岩浆的热传导与大陆壳的增积 83 第五节 造山褶皱带的发育与大陆壳厚度的生长 85 第八章 造山带的发育与大陆壳面积的增生 90 **节 造山运动与大陆壳面积增生的相关性 90 第二节 地盾区造山带对地盾区陆壳面积的增生作用 93 第三节 地槽造山对陆台区陆壳面积的增生作用 96 第四节 地槽造山是大陆壳面积增生的主因 98 第九章 北、南超级大陆的形成 100 **节 北、南超级大陆的组成 100 第二节 历史的联合大陆 101 第三节 大陆的联合与造山运动的统一性 111 第四节 联合大陆的发生与造山运动的旋回性 112 第十章 北、南岩石圈板块间的拼贴板块构造域 115 **节 特提斯及其历史发展 115 第二节 全球微板块与拼贴板块的构造域的展布 118 第三节 岩石圈板块与拼贴板块构造域 120 第四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的确立依据 122 第五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微板块的源区分析 127 第十一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的形成机理 135 **节 潘诺西亚和盘古两联合大陆的演化与拼贴板块构造域的形成 135 第二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形成的力学机制分析 136 第十二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形成前的大地构造格局 140 **节 古亚洲洋的岩石学及岩石化学分析 141 第二节 古亚洲洋的演变 147 第十三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与中区的对接 150 **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与中区的对接过程 150 第二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与中区碰撞的古地磁分析 154 第三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与中区对接的总样式 155 第十四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南区与中区的对接-昆仑碰撞带 156 **节 昆仑碰撞带的偶弧结构 156 第二节 昆仑碰撞带的双变质带 160 第三节 偶弧与建造 162 第四节 构造发展模式 163 第十五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东部各微板块的分离与聚合 166 **节 各微板块层系的发育 166 第二节 本区各微板块基底岩系的对比 179 第三节 本区各微板块的分离与聚合 180 第四节 本区各微板块分裂与聚合的总特征 195 第十六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北区西部各微板块的分离与聚合 199 **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中区在西部的组成 199 第二节 准噶尔微板块与塔里木微板块的分离与聚合过程 200 第三节 本区三大微板块的张裂与断陷槽的发育 204 第四节 本区三大微板块的聚合与基底的消融作用 212 第十七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南区各微板块的分离与聚合 224 **节 本区各微板块早期的统一与聚合 224 第二节 本区各微板块古生代时期的聚合 226 第三节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新生代本区各微板块的分离与聚合 228 第四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南区构造发展的力源分析及时序演变模型——构造发展的力源分析 235 第十八章 拼贴板块构造域的解体与新特提斯海的生成 238 **节 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和锡霍特-阿林海槽 238 第二节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海槽 244 第三节 中国的大陆迁移与新特提斯海的形成 245 第四节 拼贴板块构造域的解体与盘古联合大陆的衰亡 246 第十九章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248 **节 海底扩张的机理与能量 248 第二节 不同板块的运动速度及其差异的形成 251 第二十章 板块运动的速度与大陆壳发展的关系 258 **节 海陆板块的组合对板块运动速度的影响 258 第二节 大陆板块的运动与地幔对流的关系 258 第三节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运动的相互制约 261 第四节 陆块分离与聚合的速度差异是大地构造运动的常态表现 262 参考文献 264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