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经索引

十三经索引

1星价 ¥505.6 (3.2折)
2星价¥505.6 定价¥158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00440529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9cm
  • 页数:1册
  • 出版时间:2004-03-01
  • 条形码:9787500440529 ; 978-7-5004-4052-9

本书特色



-----中国古籍文献中规模*大的工具书

-----历朝历代书香门第之家必不可少的经典藏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夜中国人*坚实的精神储备


十三经索引》>


题签:钱锺书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大宝库,中华古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十三经》作为我们民族*古老、*完整、*可靠、也是*重要的文献,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每个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无法替代、不容争议的。其维系和发展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潜在能量,更不可忽视或抹杀。《十三经》,即十三部经书的结集。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曾编纂过《十三经索引》,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大古代文学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图书。本《十三经索引》充分借鉴了叶圣陶先生的成果。与叶先生《十三经索引》相比,本索引有如下七个方面的新进展:

一、 规模宏大 全书共计四卷,精装,大十六开,900万字,6000页。

二、分经索引 本索引将十三经分做十三部分,每经编制一部索引,分经索引。

三、逐字索引 本索引把每句首字方式扩大为逐字方式,即对《十三经》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查检。附编针对十三部经的统一字表,一个以四角号码为序,一个以笔画笔顺为序。读者通过其中任何一个字表,都可以得到该字在十三部索引中的全部位置,保证了分经索引的完美。另附一页《十三经索引统计表》,提供许多不易见的数字。

四、底本权威 本索引以阮元编辑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在严格控制下,对部分异体字进行了必要的统一,分歧的断句也不可能造成漏检,对少数句读过长和过短的句子,适当做调整,能提供更多信息。

五、索引科学 本索引采用王云五先生的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并设有按四角号码和笔画编制的索引总表,以利各有擅长的读者使用。王云五先生的“四角号码法”被现代




社会公认是汉字直接数字化*优秀和广泛采用的方案,顺畅而巧妙地全面解决了汉字数字化难题,并且一以贯通地利用汉字基因理论,在汉字识别和理解系统里,打开了西方语言

文字无法涉足的新天地。

六、附带原文 本索引附《十三经》原文,以《十三经》正文作为先导,印于每部

索引之前作为直接索引源。其特点在于:一,独立成书,不必再翻拣他书,方便读者直接查找。二,对《十三经》正文做一些整理,比如“字形相近而又意义相同”的异体字统一等。三,表示对《十三经》正文的尊重,并纠正长期以来对经典的误解,以防误人。

七、字库丰富 本索引编制采用巨大压缩比的超大字库,使《尔雅》以及甲骨、金文、帛书、竹简一类“天书”仍得以字符状态高速准确的运行环境,居于电脑科学技术的*前列。此次编就的《十三经索引》,正式使用汉字6605个,参见字92个,总计66
97个。在《国标汉字集》(GB2312)仅可找到4167个,其中有数百个被简化了的。

整理出版《十三经索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辅助文史研究,更有普及古代经典的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愈加需要中国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作坚实的基础。认识了解古老深邃的中华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扬中国人智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继承数千年来仁义、礼貌、诚信、谦逊的美德。汲用古典,温故而知新,胸怀开阔,目光弥远。古典文献,堪称民族文化之源头,千古不朽,万代流芳。

《十三经索引》作为古典文献*大的工具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医学、管理、道德、自然等诸多层面,是各行业专家、学者及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图书馆、研究机构、机关学校及书香门第之家必存的经典藏书。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逐字寻找中华文明之源


汉字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创造。

悠悠五千年,伴随中华文明一路走过来的,是什么?就是一个个精美的汉字。每个汉字都携带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凝聚着先人深邃的思想,筑就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魂魄。汉字无疑是中华文明的宝中之宝,没有汉字的中国,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国将不国。

《十三经》作为我们民族*古老、*完整、*可靠、也是*重要的文献,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每个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无法替代、不容争议的。其维系和发展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潜在能量,更不可忽视或抹杀。几千年来,中国人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一直受到《十三经》的深刻影响,为《十三经》所左右。大到国家的朝纲政体,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十三经》的影子。《十三经》似乎高深莫测,其实《十三经》的精髓都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融化在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十三经》是什么?《十三经》是十三部古代*经典书籍的结集。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十三经》是先人们用一个个精美的汉字筑成的人类文明基石。研究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政治,研究中国的经济,研究中国人的思想,把握中国人的脉络,展望中国的未来,离不开对《十三经》的研究。研究《十三经》,一定要研究《十三经》原文,这样才能够直接与先人们的智慧产生共鸣,体验先人的原本思想,获得真知。研究《十三经》原文,就需要一套工具书--------《十三经索引》。

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曾编纂过《十三经索引》,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研究《十三经》**的工具。由钱锺书先生题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者栾贵明、古代文献研究专家田奕编著的大型工具书《十三经索引》,在充分借鉴叶圣陶先生编纂的《十三经索引》成果的同时,有了许多重大突破,其中,*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新编《十三经索引》实现了逐字索引,换句话说,今后查找《十三经》原文,可以准确地查找到每个字,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查阅,是古典文献索引的重大突破,实现了逐字寻找中华文明之源的目的。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瞩目中国。中国领导人在世界面前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儒雅风采,更显中华文化底蕴的深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十三经索引》则是浩瀚古籍中的标志牌和指南针,引领着人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寻找和漫步。

《十三经索引》的出版,不仅编制一份完整周到方便的索引,辅助文史研究,更可以展示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扬中国人智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继承数千年来仁义礼貌诚信的美德。汲用古典会使我们温故而知新,胸怀开阔,目光弥远。充分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古典文献,堪称民族文化之源头。


内容简介

《十三经索引》

能用上五百年的好书


当出版界一片喧嚣,人们抱怨到处充斥着假冒、抄袭、浮躁、盗版的时候,一部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工具书悄然出版了------《十三经索引》。无人喝彩,没有炒作,依旧抵挡不住精品的灿烂。

一位常年研究《周易》的编辑曾不屑一顾地说:现在关于十三经的书太多了,已经出烂了,漏洞百出。当他拿到《十三经索引》的时候,先被精美的印刷和装订吸引了,随后,他以行家的习惯,信心十足地在书中寻找错误,翻了许久,他无奈地合上了书,惊叹道:我研究周易这么多年,知道哪里经常出错,往往一找一准,这部《十三经索引》,我居然没有找到任何错误,太难得了,不愧是权威之作。另一位著名图书馆的馆长,在业内素来以挑剔著称,他拿到《十三经索引》后在宾馆看了一宿,不仅没有找到任何错误和瑕疵,反而感慨地说:万万没想到,实现了逐字索引,使用起来太方便了,像这样的好书,能用上五百年。

《十三经索引》是怎么样一部好书,得到了大家如此好评。《十三经》,即十三部古代*重要的经典书籍的结集。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十三经》集中华民族之大成,是我们民族文明的源泉。《十三经索引》则是解读、寻找《十三经》的工具。八十年前,叶圣陶先生曾编纂过《十三经索引》,成为轰动业内的重要事件。如今,由钱锺书生前题签,栾贵明、田奕编著的《十三经索引》,在充分吸收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的成果上,有了很多重大进展。如:由逐“行”索引变为逐“字”索引,可以直接查到每个字。附有《十三经》原文,不必再翻找其他书籍。分经索引,清晰准确。以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具有广泛性权威性。采用拼音和四角号码两种方法查验,不仅科学,更适合不同人的使用。

两千多年以来,《十三经》一直是中国官场和书香门第之家必读的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近现代,由于国家的衰败,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把国家衰败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上。如今,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和长久发展,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作基石。中国的强大不仅是经济的强大,更是文化的强大。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坚强基石,《十三经》是五千年文明的灵魂。《十三经索引》一书此时出版,意义非凡,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大事,必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前言

《十三经》与《十三经索引》

一)集中华文明之大成的《十三经》

《十三经》作为我们民族*古老、*完整、*可靠、也是*重要的文献,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每个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占的地位,是无法替代、不容争议的。其维系和发展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潜在能量,更不可忽视或抹杀。

《十三经》,即十三部经书的结集。其中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所谓结集,大体经历了向前追溯的三千年历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一生“述而不作”──祇整理阐发古代文献,对“文献不足”者绝不“言之”──“一以贯之”为“仁义礼智信”。孔子一生编辑并整理了诸多古代典籍,确如《后汉书·范升传》所记“五经之本自孔子始”,他并未署名,版权至今多存争议。但谁都知道《易》《诗》《书》《礼》和《春秋》五经里,都有他的贡献和劳作。对于这些经典,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权威的定义: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深入了解《十三经》,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其一,古典经书的排列次序和种种变化,与帝王君主的依重和政治的需要直接相关连。政治的当权者们一贯主张“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汉书·刘宇传》),逐步形成“不遵五经之法言”(《汉书·郊祀志》)和“非五经之正术“(《汉书·刘宇传》)等罪名,又由此而派生出诸多律条:“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诏除九经外,余书不得出界”(《宋史食货志》《神宗本纪》)之类。于是本属于经文或解释的学术性分歧,突变为恩宠获罪、升迁跌落、治罪杀头乃至灭门九族的因由。专制者的一孔之见,往往成为经文是非的主宰。在阅读、研讨、使用这些经典之际,对这个背景,编者和使用者都不可不知,亦不可囿于其中。不知则不得明,囿于其中则不能明。

其二,《十三经》经文形成本已十分复杂,汉代又搀入今古文之争,是非正误的矛盾冲突与日俱增。譬如《易》有连山、归藏,以及卜商、京房、高氏、梁丘氏、施氏、孟氏、费氏诸家。《尚书》有济南伏生尚书,有欧阳尚书及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春秋》有左氏春秋传、公羊春秋传、谷梁春秋传,又有严颜二氏春秋。《礼》已有三礼,又置大、小戴礼等等。《后汉书·徐防传》中记有传主提出建议:“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宜为章句,以悟后学。”实际是官方的动员令。再加之教育制度易随人意,弟子虽未结业出门,帮派已明,死不相让,经

学形同封建割据。此后便是经外的释家掘起,为经文作注,为注做疏,为疏又做

正义、笺注、通义、索隐、考证、章句、训诂、音训、集注。刻石制版之后,脱

漏错讹更不一一。千百位学问家,争鸣于一枝,笔伐乎字句。面对经与注种种歧

义,越来越乱,越乱出书就越多。解经文字造成了经典正文没顶之虞。居于显学

的经学,几乎成了不堪民族重负的文化难题。早在《后汉书·章帝纪》中便载光

武帝诏曰:“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许多有志学者,历来对其进行大量工

作,像明永乐间就有“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的提法(《明史·选举志

》),至清《四库全书》在书籍整理中设立“存目”一项,虽有多种弊病,也别

有用心,但总算顺带解决了经书注疏繁冗的问题。当今有许多大学者又建议进行

这方面的工作,除去重复内容将是重要目标。要实现此目标,合理有效地使用中

文电脑,发挥它的查检、移动、排比和综合功能,应是必由之路。

其三,由汉初开始形成的“射策”即科举制度,推动了对经书的注释、整理及应用。“射策”的甲乙科需“总五经之眇论”(《汉书·儒林传》),“考论五经“(《王莽传》),“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扬雄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书和科举制度紧密粘合,并逐步渗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后汉博士范升在上疏中追称将军祭遵“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后汉书·祭遵传》)。到魏明帝,又在诏书中提及此事说:“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三国志·张合传》)此举颇似当今劳军、慰问团或军中设牧师之类。经书由此而得以向军事方面扩散。王权政治需要经书,科举制度离不了经书,打仗用兵经书也帮得上闲,于是经书离开生之养之的文史哲根基,凭空而起,身价百倍。这有如中国古老的墓葬制度,造就了两个绝不相同的行业,即文物考古学科发展和古玩器物走俏一样。十三部经书的特殊境遇,对存留、精整这批古经典发挥了令人欣喜的副作用。当然,研究者对异化功能必须冷静分析,既要使经书回归到文化的本属──剔除历史发展过程积纳的污垢;又不能因其曾被利用,曾被玷污,在清扫封建妖孽过程中而将我们的宝典深葬销毁。我们应该辩证地评价异化现象。

二)《十三经》的由来

充分认识《十三经》的重要历史意义,冲破其种种局限,我们应对十三经的由来有大致的了解。

“五经”是一个贯穿了封建时代的称谓。较早见于《管子·五辅》篇的“五经即布”。嗣后,“五经”载入《史记·乐书》:“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至《汉书·武帝纪》云“五年”(公元前136年)“春,置五经博士”,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实乃后称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五经博士之类官职一口气延续了两千年,是人类政治史一大奇观。

在“五经”成为通名的汉代,同时还有六经、七经和九经的称谓。关于“六经”的较早记载是:“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史记·太史公自序》)。“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六经之道同归”(《汉书·礼乐志》)。“六经离析”(《汉书·董仲舒传》)。置“六经祭酒各一人”(《汉书·王莽传》)。一说“六经”即“六艺”,前引《太史公自序》可证。此说与《乐》的去处似乎有关,此后《隋书》《周书》及新旧《唐书》等正史中多有六经之称,又似与《乐》无关,难置定论。

“七经”一称较早见于《史记索隐》引秦密云:“文翁遣司马相如授七经。“《宋史·邢昺传》记昺侍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经、左氏传”七经。但其传内又称,昺“举五经”,“擢九经及弟”。而《李至传》又于五经之外,称“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云云,则实为十二经,经数几成不定矣。

“九经”之称,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有“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的记录。正式记载始见于《北史崔氏传》中,崔氏曾亲授《九经》义于子。此后的两《唐书》《旧五代史》以及《宋史》多次载有“九经”的提法。《孟子》是宋刻九经时才增入的,朱熹整理注释经书居功至伟。至清代刻印《篆字九经》,实溢出为十经。惠栋所刻《九经古义》又将《左传》排出“九经”之外。总之,在结集的过程中,经典的上上下下,分分合合,既反映了古代思想的“道籍经,经载道”的纷争事实,又记载着十三经的形成和发展的繁复过程。

自从孔子之后,经书的流传和整理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尤应注重的是对经书各次刻印。如《后汉书·卢植传》有“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宦者传》有“与诸儒共刻五经文字于石”;《儒林传》有“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在一部正史中三书石刻经文其事,可见份量之重。《旧唐书》《新唐书》中又多次载有“文宗开成二年十月郑覃上石壁九经”事。在唐以后的五代时期,经籍的扩大传播,推动了雕板印刷技术的成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了经籍的整理、印刷和传播。关于这方面材料,*重要的当推王溥《五代会要》。王溥(公元914~974)字齐物,后汉干佑中举进士甲科,入宋前任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入宋,任太子太保、太傅、太师,封祁国公,《宋史》有传。所修《五代会要》以宫内史料为主,亲身经历为辅,翔实可信,为《五代史》所本。《会要》卷八共有三条有关经籍刻印的重要记录,应全文引录。其**条是:“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二月中书门下奏:

‘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子细看读。然后顾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秩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其年四月,敕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丞陈观、太常博士段颙、路船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与减一选。如无选可减等第,据与改转官资。“第二条是在十六年后:“汉干佑元年(公元948年)闰五月,国子监奏见在雕板九经内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印本,今欲集学官校勘四经文字镂板,从之。“第三条则在二十四年后:“周广顺六年六月,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上称“六年”似应作“三年”,“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6年,据《旧五代史.明宗纪》改正。《旧五代史》原书久佚,后经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残本辑拾。辑本在基本收录了以上资料的同时,还引用了大典本《爱日斋丛钞》中存留的几则笔记,使我们可以不费力气地增加资料。其中如《通鉴》有“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板刻九经,蜀主从之”;有“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进印板九经书之举;有王明清《挥麈录》所记此事为“监中刻书之始”;有朱翌《猗觉寮杂记》云“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有《柳氏家训序》云,于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亲见“雕板印纸浸染不可尽晓”,恰与今存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单页印品相为辅证;又有沉括(存中)谓“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行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后典籍皆为板本”。此条见《梦溪笔谈》卷十八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权威记载中。所说冯瀛王,即那位处于乱世三入中书、事四朝、相六帝的冯道,冯可道。恰恰这位曾言“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的王公,是长兴初力主向皇帝上表刻印九经,出方案、定人选、“后进赖之”指“前程”的幕后大人物。这些有关中国印刷史大事件的证据被一网打尽。据此可以断定公元九世纪中叶,我国的雕板印刷逐渐发展,至五代时期逐渐成熟,宋代已成规模。目前科学史普遍认为,在中国印刷术已成熟并进入实用的四百年后,西方纔开始印制他们的《圣经》。历史和文学不同,它从来排斥主观和个性,蔑视孤证推理乃至对文献的曲解,更不会度量人们良善用心拨快或调慢自己的时钟。这就是历史。动荡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历经二十四年雕板印刷的九经,将作为人类文明标志而永载史册。此后,疆内海外,臣民宾朋,纷至沓来,请赐经典;皇帝颁赐大典的盛礼也蔚为大观。精美的雕板经书,远胜金银财宝之类贡品,独占鳌头。

直称书名《十三经》,见于史籍正式记载较早者当在《明史·赵俶传》中:赵于“洪武六年征授国子博士”,“帝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诸臣顿首受命。俶因请颁正定《十三经》于天下。“百余年间,明嘉靖间丰坊有《十三经训诂》,万历间有黄凤翔的《十三经注疏》等,都是有影响的版本。在《明史》黄某本传中的一段记载,较为准确全面地记述了他“较刻十三经注疏”的目的,很有代表性:“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当今绝不会有人再赞同此类宏论,但它将作为校勘刻印十三经的证据而存留。

三)整理、编制《十三经》和《十三经索引》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们今天整理出版十三经正文的目的,是为它编制一份完整周到方便的索引,辅助文史研究,并期运用科学的手段为科学研究服务。随着“与国际接轨”时态,展示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优势,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发扬中国人智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继承数千年来仁义礼貌诚信等美德。汲用古典会使我们温故而知新,胸怀开阔,目光弥远。充分民族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古典文献,堪称民族文化之源头。故编此《十三经索引》亦有普及古代经典的用意。

清嘉庆二十一年,江西巡抚阮元以家藏十行宋本的十一经,加入更早的北宋苏州刊本《仪礼》和《尔雅》,并参照他自己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编成《十三经注疏》,堪称学林善本。其原本经世界书局缩版影印,中华书局订正了一些误漏后于一九七九年再次影印,至一九九八年又有浙江的影印本。本索引的编制以较晚的通行影印本作为底本。

确定方向和目标之后,方法是关键。方法中首要是索引对象即索引源的确立。本索引以十三经的正文作为先导,印于每部索引之前作为直接索引源。这样做有三重意义:一,独立成书,不必再翻拣他书,方便读者直接查找。二,藉此机会将十三经正文做一些整理,比如“字形相近而又意义相同”的异体字统一等。三,表明我们对十三经正文的尊重。我在此就十三经正文和“边缘经解”关系举一个小例──“中庸”之误解,证明只有经典正文纔是可靠核心,而未经汰选的各式各样“经解”怎样误人。至于“正式经解”,有文字在,自有后人评说、利用和信奉。《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荀子·王制》:“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两部大书,同样仅一次提到“中庸”。查许慎《说文》:“中,和也。”(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许书原作“和也”当作“内也”。反证许氏原作“和也”。)《左传·定公元年传》:“未尝不中吾志也“。《战国策·卷二》《史记·周本纪》所云“百发百中”。其“中”字,均用《说文》沿用至今的“和”即“合”义。再查许慎《说文》:“庸,用也”。别无它解。

《礼记·中庸》的核心意义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由此看来,“中庸”*古老也是*简明的定义是:君子决策要符合客观,行动要准确纔合用,即“中节”“中时”“按规律办事”之谓也。大量历史记载证明,我们的先辈对此一直明明白白。比如唐代的重臣、元和间的缙绅羽仪权德舆在他的《书绅诗》中说:“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在《百岩大师碑》中说:“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他在另一篇墓志中对此做了*鲜明的解释:“中庸之居易,知前古之善败,稽六学之义类,灵龟恬然,天爵自贵。”三段文字把“中庸”推上了顶峰之终极。此外,在北朝魏有人说“中庸与凡才”(元顺《蝇赋》),将“中庸”与“凡才”对立而举。还有人说“根中庸之至德”(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门户阶室,渐染砥砺,几乎道真”(韩愈《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柳宗元《非国语序》);“德契中庸”(张说《大唐西域记序》);“穷太一之道,践中庸之德,确乎高尚”(李隆基《征隐士卢鸿一诏》);“依乎中庸,远弃偏党。垂至道于万国,寄良政于百官”(孟万石《对文雅丽策》);“秉中庸之德,含光大之量”(独孤及《唐故洪州刺史张公遗爱碑》)。衮衮诸公对“中庸”一词的内含和外延的理解,毫无差异。事实证明二千多年来这个词与孔子原意并无二致。中庸的意义正合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谓“中道”:“中道行为使人成功”“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庸或中道是人生至高无尚的道德境界;也通于释家主张的“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中道之法名为佛性”(《大般涅盘经》)“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大智度论》)。中道是释家各宗派共识的根本立场。至于那个将中庸离谱地解为“调合折中”的贬意,我不知自何人何时而起,更不知何故而将与此并无关连之“好好先生”“批倒臭“。正如《左传·僖公四年》所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桩公案很可能像先师在《管锥编》里充分论证,已被公认的“宗教”是“鸦片”的错案一样,也会铸成百年误解。若干年后为新学派的利益,或许会得以“平反”,或许另有新解。据我远处观察,不少清代以来的文献研究者或学者专家,对原始证据并不重视。他们或不看,不查,不核;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或添文解经,或删字着文;党群偏激,自以为是,贻害多年。因此,编辑一部中庸──即合用的十三经经文索引,以追本溯源,大有必要。

四)《十三经索引》的重要特征

**部《十三经索引》,是我崇敬的先辈大师叶绍钧(圣陶)先生编制的。开编于1928年秋,历时四载出版。在战火硝烟中,他祇为了“每有所遇,似曾相识,而隶属何篇,上下何文,往往弗省”的“经语”,免“牧人侦亡畜”之苦;“于人至便”而甘“寒夜一灯,指僵若失,夏炎罢扇,汗湿衣衫”。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伟大人格啊!想起不久前有人在海上一张大报嘲笑“编索引”的人,可以肯定这位专家编不出索引。他本领或许不少,只缺叶老所说的“大雅所不屑道”的眼光和德行。

本《十三经索引》充分借鉴了叶圣陶先生的成果。与叶先生《十三经索引》相比,本索引有如下的新进展。

**,本索引将十三经分做十三部分,即为每经编制一部索引。索引由每句首字方式扩大为逐字方式,即对该经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查检,不致因编者读者断句的分歧而使查找坐空。随着检索源的增强,索引篇幅必然加大。如果坚持采用十三经统编方式,又无为读者着想的措施,必将造成海量数据堆积,其查检困难程度肯定会超过对原书的查找,得不偿失。目前市场上的机编新索引,往往有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状况。当然,本索引仍有几个高频辞汇,如“子曰”“象曰”之类,尚有改善余地,方案亦已成型。但改善的前提是要符合使用者的习惯,要尊重科学逻辑。改革和进步有时会比革命来得困难。我们宁可慢些,不得造次。考虑到十三部经的相互印证查找,正如汉宣帝所期“诏诸儒讲五经同异”(《汉书.宣帝纪》),很有必要。故本索引附编有针对十三部经的统一字表,一个以四角号码为序,一个以笔画笔顺为序。读者通过其中任何一个字表,都可以得到该字在十三部索引中的全部位置,从而弥补分经索引的美中不足。当然,*便捷有效的是使用朱邦复先生主持研发成功的“汉文史资料库”。本书中另附一页《十三经索引统计表》,提供许多不易见的数字,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许是新研究课题的起点。数字历史学、数字文学和数字语言学都已悄然兴起,数字文献学出台,还会久吗?

第二,本索引以阮元编辑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考虑到底本异体字的繁复情况,如果从文字学角度出发,可以原字照录,保存可靠的原始资料,但会造成索引的严重割裂,一字两处三处,给使用者陡增不便。因此在严格控制下,对部分异体字,像“群”和“ ”,“恒”和“恒”,“ ”和“昏”,“ ”和“赞”,“ ”和“尝”,“ ”和“鸡”,“ ”和“简”,“ ”和“厩”,“ ”和“厨”,“柰”和“奈”,“ ”和“却”,“ ”和“练”等字进行了必要的统一。对这类异体字在索引字总表上标出某字见某字,使被归并的异体字,不致沉埋湮灭。在句读方面,考虑到本索引采用*周到的逐字索引方式,分歧的断句也不可能造成漏检,在句读处一律改作“。”。对少数句读过长和过短的句子,区别“句”和“读”不同情况,在不违语义原则下,适当做调整,做到能提供更多信息。分段标题处置除依据底本外,汲取参照学者研究的部分成果。为方便查找,避免重复,节约篇幅,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加工。比如《诗经》的小标题改后置为前置,《周礼》《春秋左传》的小标题采取就地另起行的方式,《尔雅》的分段格式采取了限制方法等。经文正文的小标题使用黑体字印刷,单行列于文内,以求醒目。对于底本所附与正文有关考订,在充分考虑用字的分歧、尽量尊重底本的原则下,适当采用,但不增设异文和小注,避免繁芜等等。总之,对原文采取严格审慎的原则,方便读者是根本的目标。排列于每部索引之前的经文页面,其右侧数码为本页行数,其左侧数码为影印阮元底本某页码开始的位置;每页书眉按常规标有该经经名、该经索引页码和该篇篇名等等。在这项工作基本完成之际,我建议将以上内容改称作《使用须知》。所谓《使用须知》就是工具资料一类书籍的《凡例》。不能不改的原因是,多有读者、编辑对法规性质的《凡例》视而不见,造成许多笔墨和心力的浪费,改题《使用须知》或许可能会有所改善。

第三,叶老在《自序》中曾说:“四角号码检字法已有国际地位,为学者所称道,此书列次宜采用之“。遗憾的是“排植已达十之八,未能易辙耳”。时过七十年,这本新索引,完全依照叶老的宏见,采用王云五先生的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并设有按四角号码和笔画编制的索引总表,以利各有擅长的读者使用。我在此必须说明的是,王云五先生于1926年在胡适之先生帮助之下完成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对中国文化和科技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当今数字化(或称数位化)的大潮中,这一发明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1929年胡适之先生在他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序》中说王云五先生是“学问界的恩人,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敬爱他们“。而且一再强调“他新发明的检字法确实是一个很重大的贡献”。并赠以沿用至今的“歌诀”。繁杂的字理,成了一首易学好记朗朗上口的歌谣。应该说那是文学化的科学楷模,也是科学化的文学典范。王云五先生的发明,至今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也包括若隐若现的政治原因,还没有人站出来公正地评价这一重大发明。令读者不平的是,与王云五先生有着特殊关系的商务印书馆,《四角号码新词典》五十多年来版本有十几个,我手头有1950年8月初版。1954年8月32版。1956年2月43版,印数已达2,695,000册。1958年1月43版17次印刷,印数又达4,225,000册。1982年12月北京9版。1986年5月香港版等。还有几个版本未出版权页。印刷上百次,印数早已超过千万,但无一处提及王云五先生,似乎这项发明来自天外。显然,这一社会现象起码可以揭示出三个问题:一、王云五先生的“四角号码法”被现代社会公认是汉字直接数字化*优秀和广泛采用的方案;二、王云五先生故于1979年,他的发明冠名权被漠视,既有政治掩饰下的经济利益,也有经济遮蔽着的政治偏见;三、法治强大,法制脆弱,惟道德远及古往今来。偏见容易纠正,法制也可以健全,道德建设对社会来说很困难。但就个人或一个出版社来说并不难。朱邦复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个汉字系统装入了美国人发明的电脑,创造出世界上**台中文电脑。他还发明了仓颉输入法,对汉字数字化也做出永垂青史的贡献。由于他和王先生同样尊重汉字的源和流,确定以字形方式(包括部首)为依据的五位码法,顺畅而巧妙地全面解决了汉字数字化难题,并且一以贯通地利用汉字基因理论,在汉字识别和理解系统里,打开了西方语言文字无法涉足的新天地。朱邦复和王云五先生不但技术基础同源──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传统,而且做事在这一点上也极其相似──以技术发明为公器,放弃了一切版权收入。所不同的是朱邦复有向全世界宣布“弃权”的壮举。因此,字典用的四角号码法和电脑用的仓颉输入法两项汉文化大发明,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但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学商们禁不住手痒,无偿用了人家的发明,发明人的姓名遭回避,“专利”也被伤筋动骨地改造一番,面目全非。王云五先生已乘鹤西归,不会撘理我们的事。但我们得向朱邦复先生郑重建议,仓颉输入法抄的抄了,用的用了,改的改了,有如春秋战国,局面已经大乱。劳您大驾出面规范董理,汉文化圈期之久矣。为负责计,就是决定著作大权复位,亦理所当然。

《十三经索引》编制采用巨大压缩比的超大字库,使《尔雅》以及甲骨、金文、帛书、竹简一类“天书”仍得以字符状态高速准确的运行环境,居于电脑科学技术的*前列。这些新技术成果是由朱邦复先生和沈红莲女士提供的。据精确统计,此次编就的《十三经索引》,正式使用汉字6605个,参见字92个,总计66
97个。在《国标汉字集》(GB2312)仅可找到4167个,其中有数百个被简化了的。天花水月的景观,谢灵运、庾信以来,百余位大师,行文吟诗,代有歌咏譬喻。如若假藉“标准字库”来处理这些珍贵古代文献,缺东错西,定如唐朝公亿乘在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所称“能使天花散地,水月澄空”而已。中华文化这个大宝库,中华古文献是核心,记录文献的汉字无疑为宝中之宝,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当好自爱惜。没有汉字的中国,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国将不国。朱邦复先生将汉字成功装入电脑,唤醒了汉字消亡的噩梦。随着电脑科技的前进,汉字在全面数字化之后,识别和理解的智能将在汉字基因理论推动下,一天天强大。中华文化随着汉字的振兴,前景无限。

五)钱锺书与《十三经索引》的编著

本索引具体编辑工作由田奕小姐统领,排版工作由陈飞小友执行。我马齿徒增、髀肉复生,权作壁上观,深为新一代文史研究工作能插上科技的翅膀而高兴。当然,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会遇到崭新的问题和困难,也可能会出现不可逆料的误漏。雏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定会凌云高飞。1986年6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论语数据库》一书,钱钟书先生为我修改《前言》时,曾亲手写下鞭辟入里、语重心长的一段话:从理论上来说,计算机和人类使用过的其它工具没有甚么性质的不同。它在还未被人广泛使用的时候,除自身尚待完善以外,总会遭到一些抵拒。惯用旧家什的人依然偏爱着他们熟悉的工具。有了纸墨笔砚“文房四宝”,准还有人用刀笔和竹简;有了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也还有不惜体力和时间的保守者。对新事物的抗拒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抗拒新事物到头来的失败也是历史常给人的教训。十一月十九日是钱钟书先生的诞辰,出版这本书是他十年前的希望,他认为这个项目是文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他还为我题写了两个书名,挑了一个他认为好的,鼓励我早日完成这项任务。在胡绳院长,丁伟志、杨润时等领导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下,半年内中国社科院计算机室编排完成了《易经》《诗经》和《尚书》三种索引的印制清样。钱先生看了非常高兴,并提出了方便读者的建议。当时参加这项工作的还有林沧、张朝范、陈抗、陈肩先生,任红、蔡文莉和孙小玲小姐等。曹辛之先生的夫人赵友兰女士还为该书设计了优雅的封面及装帧。本已水到渠成,但是功亏一篑,似乎应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古箴。一场无妄之灾,虽在钱先生和我估计当中,竟意料之外地销磨掉我七年时光。有如杜工部所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又如太史公所曰“盛夏六月,天为降霜”,我的正常研究工作被打断,数据收缴,书稿散落。万幸有神灵庇佑,钱先生题签得存。杨绛先生请求领导,借走田奕小姐。当时电脑科技一日千里,我心祇求不能落伍,焚膏继晷,将劳补逸,差堪自慰。*近,一位应该是了解内情的人士,在报上着文婉称这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成果仍“深居闺中”。岂知深闺依然在,昔人去已远。三年前,视若无 充耳不闻的冤情照例被不了了之,但我得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身份提前退休。遂应朱邦复先生盛情相邀,进入文化传信集团,晋材楚用,甘之如饴。协助朱先生完成汉文化大业同时,不敢一日忘怀钱先生的嘱托。今天,有朱先生支持,几十位青年文史工作者一举在文案和机台上完成了这项重任。我似乎又见钱先生那带有几分神秘、微露狡黠,而又浸染着天真的经典笑容了。

*近,有位教育家不赞同小学生读《弟子规》,认为“我们不应该提倡和古人接轨,应该提倡和国际接轨“。我从未研究过《弟子规》,更没当过教员,本无发言权。我只觉得“古人”和“国际”,有如侯宝林先生所演,一个关公,一个秦琼,真会翻将报端,开打出手?危言高论,不敢苟同。谁都明白,《弟子规》较之《十三经》,小巫大巫而已。祇期望本书的劳作者能够知晓,科学既无捷径,更无坦途。

六)《十三经索引》的使用方法

1)《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经典。清嘉庆间阮元据宋本校勘重刻,称《十三经注疏》。后经世界书局、中华书局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索引以通行的三个影印本为底本,自立页码,使用时不必置备底本。但经文附标有参见中华本和浙江本的页码。十三部索引各自独立,不设贯通页码。为照顾各册大致均匀,对十三经原顺序做适当调整,并于每页以黑口标识,分四册装订,总页数为6000页。

2)、本索引为方便使用,在每部索引前置经文,对原附校勘记中的考证内容悉行参考,审慎地采用与经文有关并被学术界公认的内容,例如阮本《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疑脱“郑穆公使视客馆”语,据内府藏本《春秋左传注疏》补充备考。对经文字体严格控制,尽可能保留古文字学资料,也照顾索引的完整性,力争不发生一分二、一分三的纷乱状况,祇对字形相近而意义相同的字进行归并。对讳字尽量予以恢复。

3)经文内小标题,主要集中在《诗经》《周礼》《春秋左传》和《尔雅》里。我们将其由文后置改作文前置,原前置者就地前提一行,一律用黑体字单行。原标题下与标题重复的正文删除,对就地提为小标题之正文则不再补充。《春秋左传》在“经”“传”后仅有年代的标题下,加置“【某公】”显示区别。“【某公】“不参加索引,以便适应查找习惯,并使索引精准而不繁复。

4)经文的分段,主要依据注疏的分卷,分节;其次参考传统解经段落;再其次并合字数畸少的分段,以清爽眉目,方便查阅,也降低书价。

5)经文标点,采用底本原有句读。但为了使索引尽量多提供信息以及节省篇幅,对过短之句读略删“读”点,在不增加语义理解困难的前题下加以连接。例如《谷梁传》第34页:如: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缯人、盟于蜀。作: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缯人盟于蜀。

6)本索引采用逐字索引方式。索引文句(即索引目标)基本以“句”为单位,间或照顾语义而取以“读”代句的方式。例如《谷梁传》第43页:如: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作: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7)经文页面的左侧号码,标明其右经文在底本里开始的页码,方便读者再查《十三经注疏》原书;右侧的号码,则为本页的自然行数,供本索引查检正文时使用。

8)本索引的检索字,依王云五先生的《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四角号码取法则依1950年商务版《四角号码新词典》,四角号码取前五位,重码及未收之字依取码规则酌情插入。对字形变化亦依原规则取码者有“条”“修”“修”等字;做适当调整者有“桑”“喜”“嘉”等。索引字在文句中出现,一律遵惯例以“○“替代该字。索引文句据“○”出现位置,再依页码、行数次第排列。

9)本索引于每一索引句下注出处,例如《尚书》:

11427孺

           ○子其朋。2      026/01

           ○子来相宅。     026/15

           ○子王矣。      030/34

           ○子王矣。      031/06

           乃惟○子。      026/05

           咸告○子王矣。    031/02

           公将不利于○子。   021/05

其**组数字,标明本句在前置经文的页数;其第二组数字,是所在的行数。其文句尾标有“2”“3”字样的,是表明同样句子在该行有两次或三次出现。索引版面书眉标有检索字头及四角号码,索引字连续四角号码相同,全部标示,不再删省。

10)本索引附有《笔画总表》和《四角号码总表》,囊括每字分别在十三部经书索引中的页码和参见的异体字。有必要提示使用者的异体字亦依规则列入《总表》中,请读者参考。《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已注明可取它码者,在索引和总表中不再提示。笔画排序亦遵照《词典》,针对新字型做相应改变。*后附有《十三经索引统计表》,与阮元所存统计有出入,供读者参考。人控制的电脑在这一点上已超过人的计数功能。


(本文根据《十三经索引》作者之一栾贵明为《十三经索引》撰写的‘序’和‘使用方法’编辑而成,小标题为编者添加。)





"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论有没有文化,几乎所有的华人都知道"中庸"这个充满玄妙的词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引用"中庸"或"中庸之道"的词句,来表达某些思想或状态,这个被人们经常使用的词句,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正确与否?著名学者栾贵明先生在其主编的大型工具书《十三经索引》序中做了权威的解释,从中节选一段,以正视听:

我在此就《十三经》正文和"边缘经解"关系举一个小例──"中庸"之误解,证明只有经典正文纔是可靠核心,而未经汰选的各式各样"经解"怎样误人。至于"正式经解",有文字在,自有后人评说、利用和信奉。

《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荀子·王制》:"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两部大书,同样仅一次提到"中庸"。

查许慎《说文》:"中,和也。"(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许书原作"和也"当作"内也"。反证许氏原作"和也"。)《左传·定公元年传》:"未尝不中吾志也"。《战国策·卷二》《史记周本纪》所云";百发百中"。其"中"字,均用《说文》沿用至今的"和"即"合"义。再查许慎《说文》:"庸,用也"。别无它解。

《礼记·中庸》的核心意义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由此看来,"中庸"*古老也是*简明的定义是:君子决策要符合客观,行动要准确纔合用,即"中节""中时""按规律办事"之谓也。大量历史记载证明,我们的先辈对此一直明明白白。比如唐代的重臣、元和间的缙绅羽仪权德舆在他的《书绅诗》中说:"先师留中庸,可以导此生。"在《百岩大师碑》中说:"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他在另一篇墓志中对此做了*鲜明的解释:"中庸之居易,知前古之善败,稽六学之义类,灵龟恬然,天爵自贵。"三段文字把"中庸"推上了顶峰之终极。此外,在北朝魏有人说"中庸与凡才"(元顺《蝇赋》),将"中庸"与"凡才"对立而举。还有人说"根中庸之至德"(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门户阶室,渐染砥砺,几乎道真"(韩愈《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柳宗元《非国语序》);"德契中庸"(张说《大唐西域记序》);"穷太一之道,践中庸之德,确乎高尚"(李隆基《征隐士卢鸿一诏》);"依乎中庸,远弃偏党。垂至道于万国,寄良政于百官"(孟万石《对文雅丽策》);"秉中庸之德,含光大之量"(独孤及《唐故洪州刺史张公遗爱碑》)。衮衮诸公对"中庸"一词的内含和外延的理解,毫无差异。事实证明二千多年来这个词与孔子原意并无二致。中庸的意义正合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谓"中道":"中道行为使人成功""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庸或中道是人生至高无尚的道德境界;也通于释家主张的"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中道之法名为佛性"(《大般涅盘经》)"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大智度论》)。中道是释家各宗派共识的根本立场。至于那个将中庸离谱地解为"调合折中"的贬意,我不知自何人何时而起,更不知何故而将与此并无关连之"好好先生""批倒臭"。正如《左传·僖公四年》所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桩公案很可能像先师(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里充分论证,已被公认的"宗教"是"鸦片"的错案一样,也会铸成百年误解。若干年后为新学派的利益,或许会得以"平反",或许另有新解。据我远处观察,不少清代以来的文献研究者或学者专家,对原始证据并不重视。他们或不看,不查,不核;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或添文解经,或删字着文;党群偏激,自以为是,贻害多年。因此,编辑一部中庸──即合用的十三经经文索引,以追本溯源,大有必要。


(本文选自栾贵明、田奕编著,钱锺书题签的《十三经索引》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