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

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

1星价 ¥39.5 (7.9折)
2星价¥39.5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130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010191300 ; 978-7-01-019130-0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目前,存在着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等众多文化景观,宗白华作为这一时期从“五四”新文化时代激进的反传统阵营转向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着眼于宗白华美学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放到时代思想、交游、传统文化等背景下进行观照,探寻其发展脉络,有较强的文化史意义。本书从中西生命哲学,“科玄之争”,宗白华与方东美、唐君毅的交游,宗白华美学与传统儒学、新儒学的关系等入手,对宗白华美学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景观。

目录

引子

引论:以现代新儒学拓展宗白华美学的研究之路
——兼及近三十年学界的宗白华研究
一、宗白华美学的思想史定位
是“五四”新文化精神?还是抗战中的文化复国
二、如何理解宗白华美学的“现代性
“古今”是否等同“中西”?/“现代一传统”的硬性划分/外缘与内因/简单化、偏执式的处理/现代新儒家的启示
三、德国浪漫主义:认取中的批判
现代儒学之“新”对宗白华的影响/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精神/从方东关、宗白华“驰情入幻”的评价看/宗白华的歌德研究与论浮士德
四、石头与波纹:东西方生命哲学的歧异
作为外缘或“触媒”的柏格森/由现代新儒学来分判两种不同的生命观/习气还是德性?盲目还是清明
五、互文性:比较与阐释的初步构想
两个层面的“补白”作用/钩隐和显影/创造性的阐释:深层结构中可能的哲理蕴含/超越原初立场/以方东美、唐君毅为纽带影响与平行比较研究

**章 宗白华生命思想的由西方到传统
——宗白华学术思想的转向(上)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宗白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接受
复杂与流变中的“柏格森热”/直觉还是科学?/梁漱溟的论直觉/鼓吹科学的宗白华/陈独秀的误会/宗白华对柏格森“创化说的宣扬”
二、现代新儒家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反省
生命是“无明、闇者、习气”还是“本性、空寂、真如”?/是昭明的性还是迷暗的欲?/“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之别/欲非实体柏格森的重变失常/负面心性与正面心性
三、宗白华早年生命观的自然倾向
从叔本华唯意志哲学与东方心性之学看/从“生物”还是“超物的意义上去理解生化和生命?/重省新青年的”冲决网罗“/消极的、负面的、破坏的、不正常之反动的、怨天尤人的/未能透到润泽生命的德性
四、新儒家论中西文化、艺术生命表现之差异
生命的力与动:道德实践还是强度表现?向外突张还是中和化育?/圣王与英雄、道德与情欲之别/一往向上还是平顺宽阔.单面的还是两面的,提起外露的还是蕴之于内的
五、《形上学》手稿与宗白华生命思想的传统转向
《形上学》手稿的儒学性质/由柏格森到”生命应以道德为主宰“仁是一切生命之源泉”的提出/对“生生而条理”的肯认/价值性的宇宙与价值形上学的发现/中西方“数理”与“理数”的不同
六、宗白华美学对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归复
……

第二章 现代中国“科玄之争”与宗白华的学术归趋
——宗白华学术思想的转向(下)
第三章 宗白华美学与方东美文化哲学之比较
第四章 宗白华与唐君毅之交游及影响初探
第五章 文艺审美在儒学中的安放
——从宋明儒到现代新儒家及宗白华
第六章 宗白华美学存在形态的儒学阐释

附录一:新见宗白华手札三帧及其书法交游考
附录二:《宗白华全集》勘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宗白华美学与现代新儒学》:  之所以说宗白华对柏格森创化哲学的把握,表现出自然生命层次的限制,是因为:一方面,站在科学实证的立场上,宗白华正面肯定了柏格森(以及叔本华)哲学乃是建立在心理学、生物学基础上;但这一强调无意中正把柏格森摆放在了后来新儒家所批驳的靶子上,即熊十力之所谓的“习气”,唐君毅之所谓的“自然生命”,牟宗三之所谓的无主体性、无价值性、无理想性、无尊严的“自然之流转”。这想必是宗白华始料未及的。他似乎也勉强认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直觉”论,并附和地说:“天才所创造的思想与发明大半是由一种茫昧的冲动,无意识的直感,渐渐光明,表现出来,或借学说文章,或借图画美术,使宇宙真相得显示大众,促进人类智慧道德的进化。”②由茫昧到光明,确实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过程。但在儒学传统中,首先肯定的是道德本心的昭明和纯善,而茫昧冲动只是后天的感染。中国心性之学所讲的直觉,是道德本心的当下认取.是顿而非渐,道德更无所谓“进化”。道德心性之学当然也讲“作工夫”,但它不是知识认知式的,而是对已然呈现的仁心本性的保任和护持,是道德实践,即孑L子所谓的“不违仁”。  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宗白华对叔本华、柏格森的上述理解不难看出,他与新儒学是有着相当距离的。当然,将当时年仅二十、初涉哲学的宗白华与后来兴起的现代新儒家相比,未免强人所难(因为宗氏的学术历程毕竟不似后者那样一一先建基于儒学传统,才形成对西学的批判),但他对中西哲学认识的流于表面,还是毋庸讳言的。此外,关于宗白华以及新青年派张扬的柏格森“奋斗与创造”精神,或者说整个清末民初思想界“冲决网罗”的解放精神,我想引入牟宗三对它所做的反省。  牟氏在其《五十自述》中,由所经历的民族、时代和文化,展现了自己彷徨、曲折、渐趋贞定的生命历程。站在道德主体的立场,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大浪漫的时代”“大浪漫的精神”。但在他看来,这一运动的动机虽是求中国好,且具有超越性,却由于它内容的空洞,而流为“消极的、负面的、破坏的、不正常之反动的、怨天尤人的。因而与那原初动机适成背道而驰”。为什么这样说呢?牟氏强调:“这不能只看生命本身,这须透到那润泽生命的德性”,因为只有向内转,以德性润泽生命,才是对生命的正视,才能在思想与义理上接通民族历史的大生命、慧命,才谈得上在“客观实践中复活创造的文化生命”,以及“建设近代化的新中国”。否则,任何思想上的鼓荡只能归为“造空气之虚荡”。  ……

作者简介

  姜勇,黑龙江牡丹江人,祖籍河北沧州。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史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