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义新论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第1卷)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44472753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82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44472753 ; 978-7-5444-7275-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心理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和心理学爱好者,哲学、文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本书是“弗洛伊德主义新论”的**卷,聚焦弗洛伊德本身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主义新论”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9FZX004)、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它历史地展现了弗洛伊德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涵盖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所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并加以科学客观的评述,可以说提供了弗洛伊德主义研究的一幅“全景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有利于心理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哲学工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全面了解弗洛伊德主义在我国的*新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靠前卷共五编23章,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生平,阐述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思想。靠前编“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生成及疗法”,具体包括弗洛伊德传略、弗洛伊德主义的生成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第二编“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的元理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本能论、性欲论、梦论、心理和人格结构论、焦虑论与心理防御机制;第三编“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宗教观、道德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以及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评价;第四编“弗洛伊德的贡献与误区”,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历史贡献、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局限及理论误区;第五编“弗洛伊德主义的深远影响”,具体包括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的影响,剖析我国出现的“弗洛伊德热”。
目录
导论
本卷前言
**编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生成及精神分析疗法
**章 弗洛伊德传略
**节 家庭教养
第二节 学习生活
第三节 波折爱情
第四节 医师生涯
第五节 执着探索
第六节 坎坷晚年
第二章 弗洛伊德主义的生成背景
**节 社会背景
第二节 思想背景
第三节 科学背景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节 精神分析方法概述
第二节 早期的精神病治疗方法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治疗要点及技术
第四节 精神分析治疗的相关案例
第五节 对精神分析方法的评价
第二编 经典弗洛伊德主义的元理论
第四章 潜意识论
**节 潜意识论概述
第二节 潜意识的内涵
第三节 潜意识的作用
第四节 研究潜意识的途径
第五节 对潜意识论的评价
第五章 本能论
**节 本能论概述
第二节 本能论的早期思想
第三节 本能论的后期思想
第四节 对本能论的评价
第六章 性欲论
**节 性欲论概述
第二节 力比多的范畴及发展
第三节 力比多的转移
第四节 对性欲论的评价
第七章 梦论
**节 梦论概述
第二节 梦
第三节 梦的工作
第四节 释梦
第五节 对梦论的评价
第八章 心理和人格结构论
**节 心理和人格结构论概述
第二节 人格结构模式
第三节 人格动力及原则
第四节 对人格结构论的评价
第九章 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
**节 焦虑论概述
第二节 焦虑的实质
第三节 焦虑的种类及功能
第四节 自我防御机制的实质及特点
第五节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
第六节 对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的评价
第三编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
第十章 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
**节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概述
第二节 文明、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节 文明的起源
第四节 文明与人的本性
第五节 对现存文明的批评
第六节 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的评价
第十一章 弗洛伊德的宗教观
**节 宗教的特点
第二节 宗教的产生
第三节 宗教的发展
第四节 对宗教的批判
第五节 宗教的消亡
第六节 对弗洛伊德宗教观的评价
第十二章 弗洛伊德的道德观
**节 道德的特点及其发生的心理依据
第二节 对现存道德的批判和建立新道德的主张
第三节 对弗洛伊德道德观的评价
第十三章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节 犯罪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犯罪的防治
第三节 对弗洛伊德犯罪观的评价
第十四章 弗洛伊德的战争观
**节 战争的起因
第二节 如何防止战争
第三节 对弗洛伊德战争观的评价
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的妇女观
**节 以性本能活动为基础的妇女心理特点
第二节 反对妇女解放
第三节 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论述
第十六章 弗洛伊德的教育观
**节 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第三节 教育的方法
第四节 对弗洛伊德教育观的评价
第十七章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
**节 艺术活动的实质
第二节 艺术活动的原动力
第三节 艺术的技巧和美感的来源
第四节 艺术的社会作用
第五节 对弗洛伊德美学观的评价
第十八章 弗洛伊德的哲学观
**节 否定传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第二节 主张接受科学的宇宙观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哲学倾向
第十九章 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评价
**节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贡献
第二节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局限
第三节 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
第四编 弗洛伊德的贡献与误区
第二十章 弗洛伊德的历史贡献
**节 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节 凸显人格动机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开创心理治疗的新模式
第二十一章 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局限及理论误区
**节 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局限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理论误区
第五编 弗洛伊德主义的深远影响
第二十二章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的影响
**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第二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第四节 弗洛伊德主义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第二十三章 对我国出现“弗洛伊德热”的剖析
**节 “弗洛伊德热”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 “弗洛伊德热”的本真归因
第三节 “弗洛伊德热”的国内根源
附录
附录一 弗洛伊德生平活动一览表
附录二 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标准版全集总目录(共24 卷)
附录三 参考文献
附录四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五 英汉术语对照表
节选
第三节 波折爱情 一、恋爱 爱情是男女之间以性爱为自然基础、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指导所萌发的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的情感。爱情不仅是一个人身心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和品质的考验。积极的爱情,可以使人充满创造力,富于牺牲精神,去战胜命运带来的灾难,取得事业和生活的成功;消极的爱情,则会使人的精力衰退、情绪低沉,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酿成人间悲剧。爱情对人的命运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 有些人误认为弗洛伊德是个“一心要败坏公众道德的淫棍”,并试图寻找他乱搞男女关系的罗曼蒂克史。 弗洛伊德的爱情萌发于1872 年。在他16 岁时,父母送他回访自己的出生地弗莱堡。那时,他见到了从小在一起玩耍的吉夏拉(Gisela)。吉夏拉的父亲和弗洛伊德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个毛织品商人,两家是世交。吉夏拉比弗洛伊德小1岁,当时15 岁。当弗洛伊德见到吉夏拉时,他满脸通红,心扑扑直跳,即便两人在树林中散步,他也未说出一句表示爱的话。而在吉夏拉离开弗洛伊德以后,他却陷入爱情的遐想之中。他幻想着自己如果不离开弗莱堡的话,就会同她结婚而共享美妙的生活。这种想法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告诉吉夏拉。显然,这种幻想与其说是弗洛伊德的初恋,不如说是他性思慕的反映。 近来,有的西方学者猜测弗洛伊德同女性的关系也存在一些秘密,尤其是他同妻子玛莎未婚的妹妹明娜(Minna)的关系似乎疑点更大。原因是,明娜在未婚夫病故后,从1896 年直至1941 年去世,一直住在弗洛伊德家。明娜机灵风趣开朗,伶牙俐齿,弗洛伊德和明娜关系密切,他出外旅游时,常常带着明娜和孩子,而玛莎却留在家里。荣格对这一点也有过暗示,但至今并无可靠的材料予以证实。 同对待科学的态度一样,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弗洛伊德是严肃而认真的。当然,这不是说他是无情的。 表面看,弗洛伊德是一位“冷血天才”,但其实他比艺术家更加浪漫。他的爱情炽烈而曲折,家庭美满幸福。 绰号“书蛀虫”的弗洛伊德平常对妹妹的女伴看都不看一眼,每天回家就钻进书房。1882 年4 月的一个晚上,弗洛伊德回到家,突然看见一位身材苗条、举止文雅的姑娘在和家人聊天。弗洛伊德一见钟情,他一反常态,居然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似乎是上天特意为这个天才安排了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据说,弗洛伊德当时被她削苹果的手吸引住了,他情不自禁坐到她旁边。这位姑娘就是玛莎·伯奈斯(Martha Bernays),她当时只有21 岁,比弗洛伊德小5岁。玛莎出身显赫的犹太世家,祖父伊萨克·伯奈斯(Isaac Bernays)是驻汉堡的犹太正教领袖,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称他是“富有高度智慧的人”。她的大伯父迈克尔·伯奈斯(Michael Bernays)是慕尼黑大学的德文教授;二伯父雅可布·伯奈斯(Jacob Bernays)在海德堡大学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但拒绝获取教授职位。玛莎的父亲伯曼·伯奈斯(Berman Bernays)一生从商,但对犹太教非常虔诚,而且很有学问,曾做过著名经济学家斯泰因(Lorenz von Stein)的秘书,1879 年因心脏病猝死。玛莎的哥哥艾力·伯奈斯(Eli Bernays)继任斯泰因的秘书职位好几年。 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恋爱期间,他们整整分离了三年。弗洛伊德的狂热、固执和深厚的浪漫色彩,实在难以与他冷静的外表相吻合。他们几乎每天都相互写信,甚至一天写上两三封信,每封信短则4 页,长则22 页,弗洛伊德总共给玛莎写了九百多封情书,他把玛莎比喻成“一位嘴唇能降下玫瑰和珍珠的公主”。 玛莎的美丽和甜蜜温柔确实令人陶醉,而弗洛伊德对于外形上的美并不在意。实际上,弗洛伊德更珍视玛莎内在的美。他在给玛莎的信中写道:“不要忘记,‘美丽’只能维持几年,而我们却得一生生活在一起;一旦青春的艳彩成为过去,则唯一美的东西,就在于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和了解上。这正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弗洛伊德同玛莎的爱情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玛莎眼里,弗洛伊德是位头发浓黑、眼睛黑亮、神情自信、富于思想的美男子。尽管两个家庭无法相比,但玛莎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玛莎有着所有女人具有的那种渴望被爱的天性,同时深信自己已经获得了想要的一切。 与此相反,弗洛伊德不但和一般男人不一样,他总是希望得到更多更深的爱,而且对于自己是否已经获得所要的东西常常感到不安和忧虑。在工作方面,弗洛伊德显得十分自信,而在爱情方面却缺乏信心。 玛莎的爱慕者和朋友很多,其中有商人卡地希(Hugo Kadisch)、画家华尔(Frieze Ward)、作曲家梅尔(Max Mayer),还有弗洛伊德的密友、艺术家弗利斯(Wilhelm Fliess)等。面对这种情况,弗洛伊德和玛莎的爱情在炽热中也充满曲折。弗洛伊德心胸过于狭隘,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性爱的排他性,他总是担心心爱的人被别人夺走,常常因为玛莎而妒火中烧,品味了热恋中的酸甜苦辣。这使弗洛伊德不时陷入自寻烦恼、自我折磨的痛苦之中。他曾说过:“我想艺术家和那些奉献于科学工作的人们之间,普遍地都存有一种敌意。大家知道,艺术家们拥有一把开启女人心房的万能钥匙,而我们这些搞科学的人,无助地面对那把设计出奇的锁,只好先折磨自己,以发现一把适当的钥匙。”弗洛伊德热切地渴望玛莎能经常向自己作出保证,他甚至采取一些不近人情的“考验”来对待玛莎。 在给玛莎的信中,弗洛伊德写道:“从现在开始,你仅仅是你的家庭中的一个客人。我不会把你留给任何人……如果你不能给我以足够的喜欢,为我放弃你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失去我,并毁掉你的生活……我的确具有一种专横的癖性。” 由于弗洛伊德对玛莎的感情深厚,加上他的猜疑、嫉妒完全缺乏事实根据,很多事情往往是以弗洛伊德的让步和玛莎的胜利而告终。经过一番痛苦的折磨,弗洛伊德理智上更加成熟,改变了那种书呆子气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两人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加深了。 二、结婚 1882 年6 月17 日,弗洛伊德和玛莎相识两个月后,私下秘密订了婚。玛莎送给西格(玛莎对弗洛伊德的爱称)一枚嵌着珍珠的金戒指(这是玛莎父亲送给玛莎母亲的礼物,玛莎母亲又把它送给了玛莎),而弗洛伊德直到1883 年12 月才送给玛蒂(弗洛伊德对玛莎的爱称)一枚平常的镶着石榴石的戒指作为订婚礼物。 在订婚后第三年,弗洛伊德告诉玛莎,他远比三年前更加爱她。弗洛伊德承认,三年前他所爱的只是玛莎的形象,而今天所爱的是她的人格。弗洛伊德说:“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你的爱,还掺杂了许多痛苦,后来我对你的忠诚情谊有了极愉快的信心,现在,我则以一种销魂的热情爱着你,这种激情是唯一留下来的感受,而且是远超过我所期望的。” 从与玛莎订婚到两人结婚,弗洛伊德面对的是玛莎的母亲和哥哥的反对、阻拦,对此,弗洛伊德既苦恼又烦躁,他经常火冒三丈,甚至指责玛莎的软弱,给她下“哀的美敦书”。尽管玛莎感到十分委屈,但由于她的机智、圆巧和坚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弗洛伊德和玛莎的婚姻总体是幸福的,但和常人一样,也有矛盾和波折。他曾这样描述婚姻中的情境: *智慧的疯狂, 吵吵闹闹的相爱, 亲亲热热的怨恨。 整齐的混乱, 光明的烟雾, 寒冷的火焰, 永远觉醒的睡眠。 沁舌的甜蜜, 有相辅相成的苦乐交融。 有从极乐巅峰降到丧失的深渊, 也有从冰点的山谷飘荡到虚幻的太空, 各种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怎样,他们的爱情始终充满真挚的情感。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婚礼被迫延期了好几次。直到1886 年9 月,弗洛伊德30岁,玛莎25 岁时,他们才结婚。当天,弗洛伊德颇为风趣地说:“就这样揭开我们之间30 年的战争。”然而,在婚后53 年的生活岁月中,他们“战争的唯一痕迹”是“蘑菇应不应该连柄一起烹饪”之类,甚至在婚前开玩笑说一星期要吵一次的“诺言”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婚后弗洛伊德对玛莎的态度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结婚时,两人的家主要靠玛莎的舅舅、姨妈、叔叔、姑姑们馈赠的2000 美元建立起来。婚后头几个月,弗洛伊德每月的收入只有约45 美元,而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要120 美元。当时他们经常借债,玛莎的妹妹明娜给予了帮助,他们甚至还典当过弗洛伊德的哥哥伊曼努尔送给弗洛伊德的金表。 弗洛伊德夫妇有三个男孩、三个女孩:大儿子琼·马丁(Joan Martin),1889 年出生,其名字是为纪念弗洛伊德在法国深造时的导师沙可(JeanMartin Charcot)而取的。他后来成为银行家,在家庭经济情况好转时,他专为父亲理财,弗洛伊德把全部经济事务交给儿子。1931 年秋,他担任精神分析出版社经理。 二儿子奥里弗(Oliver),1891 年出生,其名字是为纪念英国近代革命家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而取的。他拥有过人的天分和渊博的学识,性格很好,但患神经症。弗洛伊德对他的疼爱溢于言表,心理负担亦很重。纳粹上台后,他移居法国。 小儿子恩斯特(Ernst),1892 年出生,其名字是为纪念弗洛伊德的恩师布吕克教授而取的。1916 年10 月曾到意大利前线服兵役。1919 年随同父亲参加了第五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后因纳粹统治而移居英国。 大女儿玛蒂尔德(Mathilde),1887 年出生,其名字是为纪念弗洛伊德的好友布洛伊尔而取的。作为长女,她的诞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 二女儿苏菲(Sophie),1893 年出生,1920 年去世。弗洛伊德说:“残酷的命运夺走了我们热爱的苏菲。” 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她是弗洛伊德*宠爱的女儿,是父亲的知己,同时兼父亲的秘书、代表、同事、护士长等多重角色。她照顾晚年生病的父亲达16 年之久,直到父亲去世。安娜·弗洛伊德后来在伦敦继承父业,成为国际知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获美国克拉克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多所院校名誉博士学位,并被授予大英帝国骑士爵位。 弗洛伊德一家不仅夫妻和睦,而且同子女之间的关系甚好。尽管弗洛伊德一生内忧外患,十分坎坷,但玛莎竭尽全力为其排忧解难,让他生活得舒适愉快。玛莎既是一个贤妻良母,又是一个令人钦佩的管家。“她永远把丈夫的舒适和方便列为**要义。”弗洛伊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慈父,他经常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打经济算盘,那就是:健康、教育和旅行。” 他教育孩子自立、自重、自爱、自由,家庭充满友善、和谐的气氛。弗洛伊德经常在星期日带孩子们去野游、采集和钓鱼。 孩子们生病时,他总是心焦如焚。大女儿在五六岁时差点死于白喉,在病情危急的时候,心乱如麻的弗洛伊德问她*喜欢什么,她说是草莓,那时草莓已过了季节,但在一家有名的商店还可以买到,弗洛伊德不顾一切去买来,她在吃**颗草莓时引起了一阵咳嗽,把梗在喉头的白喉假膜吐了出来,第二天起,病就日渐好转。人们都说,是一颗草莓和一个爱女心切的父亲救了她的小生命。弗洛伊德的孩子们后来的发展都很优秀。 弗洛伊德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很快就生活在日益安详自在的环境之中。每当我们听到孩子的笑声,我们就认为那是我们所遇到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作者简介
本卷主编常若松,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批组成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总主编车文博,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教授、《心理学报》编委。吉林省扶余县人。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在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方面有突出的成果。他治学严谨、著作等身,从事中国理论心理学研究,他的科研成果颇丰,在国内外均有影响。 总主编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理事,《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研究》编委,以及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5.2¥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生活即是行动
¥19.2¥52.0 -
圣经的故事
¥19.1¥58.0 -
传习录
¥11.6¥55.0 -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人生和性爱的难题
¥13.9¥39.8 -
列宁全集4
¥3.8¥9.7 -
传习录:王阳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10.1¥36.0 -
心灵的平和之美
¥17.1¥45.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4.3¥46.0 -
弗洛伊德论自我意识
¥14.1¥38.0 -
论语讲座
¥9.0¥23.0 -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15.7¥49.0 -
谈修养
¥9.0¥20.0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2.2¥33.0 -
十力语要初续
¥10.3¥24.0 -
时间哲学简史
¥19.2¥52.0 -
沉思录
¥18.4¥49.8 -
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
¥17.3¥48.0 -
哲学讲话-大家小书
¥23.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