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统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罗马史-第三卷

从统一意大利至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罗马史-第三卷

1星价 ¥35.8 (5.5折)
2星价¥35.8 定价¥6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225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88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229122560 ; 978-7-229-12256-0

本书特色

1、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毕生心力倾注、三十余年写就历史巨著,也是迄今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2年)的一部历史著作。 2、铁血宰相俾斯麦所尊敬的政敌。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其百科全书般的内容和其绝妙的文笔,使此书名声远扬,至今仍是罗马史研究者必读的作品。 3、千余条注释全新添加,原著经典注释+著名译者强强联手,完美结合,更加全面地展示蒙森原著的风采,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历史巨著的魅力。 4、每一章用小标题将其分为若干小章节,解决了原著线索庞杂、过于宏大的体量带来的晦涩感,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5、精装精译典藏,内文与封面、环衬等均采用日本进口特种纸印刷,环保不伤眼,值得一生收藏。

内容简介

《罗马史》第三卷主要讲述的是从罗马统一后到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经历了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同迦太基进行的两次布匿战争;为争夺地中海东部而同马其顿和安条克等进行的东方战争。书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战争的经过及罗马的失策与战功,以及罗马共和国与周边各民族城邦间的关系。有关战争的研究占据了本卷的四分之三内容,然后笔锋一转,比较细致地对罗马共和国的内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对外贸易进行研究,对罗马的信仰与风俗、文学与艺术及其与希腊文化的交流等作了深入比较研究。《罗马史》第三卷引述了大量数据资料和加图等人的原始文献材料,以及古罗马剧作家、诗人的相关作品资料,这为从事罗马史研究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为阅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可资借鉴的元素。身为德国人的蒙森,以德人理性的思维和缜密的逻辑,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一部经典型的史学研究著作。

目录

**章:迦太基 /1

第二章:罗马与迦太基争西西里之战 /34

第三章:意大利扩展至其天然疆界 /73

第四章:哈米尔卡和汉尼拔 /102

第五章:汉尼拔战争至坎尼这役 /136

第六章:汉尼拔领导的战事——自坎尼之战到扎玛之战 /167

第七章:从汉尼拔签订和约至第三期结束的西方世界 /231

第八章:东方诸国与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256

第九章:罗马与亚细亚王安条克之战 /304

第十章: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345

第十一章:政府与被统治者 /382

第十二章:土地和资本经营 /437

第十三章:信仰及习俗 /475

第十四章:文学与艺术 /501


展开全部

节选

腓尼基人 闪米特族曾经在古代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其中的其他民族不属于一个行列。闪米特族确切的中心在东方,而古代世界各民族的中心则在地中海地区。虽然战争和迁徙改变了各民族的原有界限,使民族之间相互交融,但一种强烈的差异感始终深植于人们心中,将印度日耳曼族与叙利亚人、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隔绝开来。对于向西散布*广的闪米特族,即腓尼基人而言,这种差异感同样十分强烈。其本土位于一条狭窄的海岸边,小亚细亚、叙利亚高地及埃及将其环绕,这片土地被称为“迦南” 原意为“低”,指沿海低地,是一个古代地区名称,大致相当于今日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加上临近的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临海部分。——译者注(Canaan),意谓“平原”。这是该民族对其本土的唯一称呼,即使到了基督纪元时期,非洲的农夫依然自称为迦南人。但希腊人却给迦南另取了一个名称——“腓尼基” “腓尼基”是古代希腊语,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原因是腓尼基人居住地的特产是紫红色染料。腓尼基人强迫奴隶潜入海底采取海蚌,从中提取鲜艳而牢固的颜料,然后用紫红色染成花色的布匹运销地中海各国。——译者注,意思是“紫颜料产地”或“红人之乡”。意大利人也习惯称迦南人为布匿人(Punians),直到现在,我们仍惯于称其为腓尼基人或布匿人。 腓尼基人的商业 这片土地非常适于农耕,而其优良的港口以及丰富的木材和金属却*利于商业的发展。也许就是由于毗邻地中海的东方大陆物阜民丰,港口及岛屿星罗棋布,人类商业繁荣的曙光首先在这里兴起。腓尼基人将所有的勇气、智慧和热情完全投入商业和由此发展起来的航海术、制造业以及殖民扩张之中,使东方和西方得以联结起来。在相当早的时期,在塞浦路斯、埃及、希腊、西西里、非洲、西班牙,甚至大西洋和北海就已经出现了腓尼基人的足迹。其通商范围西起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和康沃尔(Cornwall),东至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他们经手的有东方的黄金和珍珠,泰尔 泰尔,又译提洛,新教的《新约圣经》中翻译为“推罗”,是黎巴嫩南部行政区中的城市,为该国主要的港口之一。——译者注的紫色颜料,非洲内陆的奴隶、象牙、狮皮和豹皮,阿拉伯的香料,埃及的亚麻布,希腊的陶器和美酒,塞浦路斯的铜,西班牙的银,英格兰的锡和厄尔巴岛的铁。腓尼基的航海家会带来各民族所需要或有能力购买的任何东西。他们四处航行,但总会回到他们时时牵挂的那并不广阔的家园。 腓尼基人的智慧才能 腓尼基人在历史上足以与希腊人和拉丁族齐名,但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并且可能是*有力的证据,证明古代民族的力量倾向于单方面发展。在精神领域,那些源自阿拉姆民族的高尚而又影响深远的创造活动,与腓尼基人并无关系。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仰和知识是阿拉姆民族所特有的,并首先从东方传到了印度日耳曼族。可据我们所知,腓尼基人无论在宗教、科学还是艺术上,都不曾在阿拉姆族中占据独立的地位。腓尼基人的宗教概念粗野而鄙陋,他们的崇拜似乎意在助长欲望和残暴,而并非对其加以抑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腓尼基人的宗教曾对其他民族产生过特殊的影响,至少在有史可查的时期是如此。腓尼基人在建筑和雕塑艺术上与意大利毫无可比之处,更不用说与艺术的发祥地相比了。科学观察及其实际应用*早起源于巴比伦,或者说是幼发拉底河流域。可能就是在那里,人类首次追寻星辰的轨迹;就是在那里,人类首次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发音,并将其化为文字进行表达;就是在那里,人类开始思考时间、空间以及大自然力量的运作,天文学、纪年学、字母和度量衡的*早遗迹都指向这一地区。毫无疑问,腓尼基人利用巴比伦精妙绝伦的工艺以发展自己的工业,利用他们对星象的观察以发展航海业,利用表音文字及度量衡的调整,以便于通商。他们在销售货物的同时,也播撒了许多重要的文明种子。但这并不能证明,文字或其他具有独创性的人类思维的产物为他们所特有。然而,他们传播给希腊人的宗教和科学观念,更像是鸟儿从空中掉落的谷粒,而不像农夫播撒的种子。希腊人,甚至意大利人具备一种能力,他们在与易受文明影响的民族进行接触时,能够教化这些民族并使之与己同化,而这种能力是腓尼基人全然缺乏的。在罗马人征服的领域内,伊比利亚人伊比利亚人(Iberian)这个概念,在语言学和地理学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语言学,特别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中,伊比利亚人指的是那些以伊比利亚语为母语的民族。泛指生活在当今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所有常住民族。——译者注和凯尔特人凯尔特人(拉丁文:Celtae 或 Galli,希腊文:Keltoi),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统称。现在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译者注的语言都被罗曼系的语言所取代。直至今日,非洲的柏柏尔人柏柏尔人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东部可以到埃及,*南部可以到布基纳法索。——译者注仍旧说着汉诺(Hannos)和巴卡(Barcides)时代所使用的语言。 腓尼基人的政治素养 *重要的是,同印度日耳曼族相比,腓尼基人与阿拉姆其他各族一样缺乏政治生活的本能,即争取自治自由的崇高理念。在西顿西顿是黎巴嫩南部省的一座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是腓尼基人的主要城市之一,和泰尔齐名。后来西顿的居民向外殖民,建立迦太基等若干城邦。——译者注和泰尔的全盛时期,腓尼基人的领土始终是雄踞在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的强权相互争夺的目标,该地有时落入亚述人之手,有时落入埃及人之手。希腊诸城的力量仅及其一半,竟然能获得独立。而谨慎的西顿人却认为,封锁东行的通商道路或埃及的港口所造成的损失,将会比*昂贵的供奉还要严重,因此他们宁愿依时势的变化定期向尼尼微尼尼微(Nineveh),西亚古城,新亚述帝国都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意为“上帝面前*伟大的城市”。其原址位于伊拉克的北部,底格里斯河的东岸,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译者注(Nineveh)或孟斐斯孟斐斯是古埃及城市,位于今尼罗河三角洲南部,上下埃及交界的米特·拉辛纳村。其名称起源于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345 —前2181年)国王佩皮一世的名为 Men-nefer 的金字塔,希腊人讹称为孟斐斯。——译者注(Memphis)缴税,甚至在无可避免之时,将他们的船只提供给国王用于交战。在国内,腓尼基人甘于忍受统治者的压迫,在国外,他们也绝不会为了攻城略地而放弃和平的经商之业。他们的居住地到处都是工厂。在他们看来,与本地人互通有无,远比获得远方的广阔领土并在那里艰难而持久地推行殖民事业更为重要。他们甚至避免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兵戎相见。在埃及、希腊、意大利和西西里东部,他们任人排挤,几乎未作出任何反抗。古代在阿拉利亚(罗马纪元217年即公元前537年)和库迈

作者简介

特奥多尔.蒙森(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罗马史》这部巨著,是蒙森于1854年至1886年在德国三所大学任教期间历30余年的艰辛写作而成。它描述了古代罗马共和国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为这个影响深远的古代文明大国注入了新的生命。该书准确系统的叙述使这部巨著在涉及这一古代时期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体现了在罗马史研究中运用的新史学方法。 张颖,湖北荆州人,现居广州,英语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爱好文学,热衷翻译,尤为喜爱历史题材的作品,翻译并出版了《英语民族史》。 杨苗,安徽安庆人,英语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热爱文学,闲暇之余爱好阅读、写作、译书,接触大量英语原著小说和历史著作,曾多次参与经典散文作品、银行财务报告以及企业标书的翻译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