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824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8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030582423 ; 978-7-03-058242-3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量子通信协议设计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三至五粒子*纠缠态为信道的任意多粒子态的隐形传态、以几种非*纠缠态为信道之多粒子态的分享及分层分享、任意二粒子和三粒子态的三方和多方联合远程制备、四粒子态和五粒子Brown态的三方和多方联合制备、以四维量子为例的高维量子态之联合远程制备、基于通用量子克隆的远程信息集中、基于辅助自由相位协变克隆和优化非对称经济相位协变量子克隆的几种信息集中、基于二粒子态优化通用非对称克隆的三种信息集中。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量子通信协议设计的思想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三至五粒子很大纠缠态为信道的任意多粒子态的隐形传态、以几种非很大纠缠态为信道之多粒子态的分享及分层分享、任意二粒子和三粒子态的三方和多方联合远程制备、四粒子态和五粒子Brown态的三方和多方联合制备、以四维量子为例的高维量子态之联合远程制备、基于通用量子克隆的远程信息集中、基于辅助自由相位协变克隆和优化非对称经济相位协变量子克隆的几种信息集中、基于二粒子态优化通用非对称克隆的三种信息集中。

目录

第1章 预备知识 1.1 量子比特 1.2 量子纠缠 1.3 量子操作 1.4 量子测量 1.5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第2章 量子态分享协议设计 2.1 引言 2.2 以*大纠缠态为信道,任意未知n-粒子态的隐形传态 2.2.1 以三粒子态为信道,任意未知n-粒子态之完美隐形传态的两个方案 2.2.2 以四粒子团簇态为量子信道,任意未知n一粒子态的完美隐形传态 2.2.3 以五粒子团簇态为量子信道,任意未知n-粒子态的完美隐形传态 2.2.4 以GHZ态组为量子信道,任意未知,z_米羔子态的完美隐形传态 2.3 以非*大纠缠态为信道,未知(n+m)一粒子态的分享 2.3.1 以两个非*大纠缠GHz态为量子信道,分享未知(n+m)一粒子态 2.3.2 以非*大纠缠六粒子团簇态为量子信道,分享未知(n+m)一粒子态 2.4 通过POVM测量,分享未知n-粒子态 2.4.1 以非*大四粒子团簇态为信道,分享未知n一粒子GHZ形态 2.4.2 以非*大五粒子团簇态为信道,隐形传输任意n一粒子态 2.5 以*大纠缠态为信道,分层分享量子信息 2.5.1 以非*大纠缠四粒子团簇态为信道,分层分享量子信息 2.5.2 以非*大纠缠Ix)为信道,分层分享量子信息 第3章 联合远程量子态的制备协议设计 3.1 引言 3.2 联合远程任意二粒子态的制备 3.2.1 三方远程制备任意二粒子态 3.2.2 多方远程制备任意二粒子态 3.2.3 用POVM测量的多方远程任意二粒子态制备 3.3 联合远程任意三粒子态的制备 3.3.1 以EPR对为信道,三方远程制备任意三粒子态 3.3.2 以GHZ态为信道.三方远程制备任意三粒子态 3.3.3 以GHZ型态为信道。多方远程制备任意三粒子态 3.4 四粒子态和五粒子Brown态的联合远程制各 3.4.1 四粒子态的三方远程制备 3.4.2 四粒子X态的多方联合远程制备 3.4.3 Brown的联合远程制备 3.5 四维粒子态的联合远程制备 3.5.1 实系数四维粒子态的联合远程制备 3.5.2 复系数四维单粒子态的联合远程制备 3.5.3 实系数四维二粒子态的联合远程制备 3.5.4 复系数四维二粒子态的联合远程制备 第4章 量子信息集中协议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通用量子克隆的远程信息集中 4.2.1 以*大纠缠态为信道且基于1-2克隆的信息集中 4.2.2 以非*大纠缠态为信道且基于1-2克隆的信息集中 4.2.3 基于1—3通用量子克隆的远程信息集中 4.3 基于辅助自由相位协变克隆的远程信息集中 4.3.2 以*大纠缠W态为信道的远程信息集中 4.3.2 以非*大纠缠W态为信道的远程信息集中 4.3.3 采用POVM测量的远程信息集中 4.4 基于优化非对称经济1—3相位协变量子克隆的远程信道集中 4.4.1 以纠缠GHZ态为信道的远程信息集中 4.4.2 通过纠缠W态信道的远程信息集中 4.4.3 以四粒子团簇态为信道的远程信息集中 4.5 基于二粒子态优化通用非对称1-2克隆的信息集中 4.5.1 以*大纠缠八粒子态为信道,基于GHZ型态OUAT的信息集中 4.5.2 以非*大纠缠八粒子态为信道,基于GHZ型OUAT的信息集中 4.5.3 基于任意二粒子态OUAT的远程信息集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家寅,男,1962年2月生,四川资中人,博士,三级教授,美国数学评论员,中共党员,现任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院长、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考官、四川师范大学智能信息与量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数学教育学报》董事。曾任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和常务副主编、数学系副主任、四川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师范院校分会理事等。先后被评为内江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学术带头人,获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师”提名奖,获内江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甜城先锋”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全蕴涵模糊推理及其应用”、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关于BCH代数的模糊理想研究”及四川省重点项目“模糊幂环”。主持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解析几何”省级精品课程及精品开放课、省级“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西部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协同培养计划”、省级“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综合改革”、省级“量子态传输协议涉和量子程序验证”创新团队、内江师范学院“应用数学教研室教学建设团队”、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内江师范学院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内江师范学院“应用数学重点学科”等项目。主持“国培项目”15项、“省培项目”5项。致力于自动机与文法理论、模糊代数、模糊控制、量子通信等方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主编《解析几何》教材,获得发明专利1项,国内外多个期刊的审稿人。参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模糊自动机与半群及其在心电图识别中的应用”于200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多次获得校级科研、教学改革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