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011028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264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220110283 ; 978-7-220-11028-3
本书特色
《四川通史(共7册)是一部考察四川历史兴衰之迹,总结历史经验、服务现实的读物,描摹了历代川人经历的沧海桑田,书写了一个“昨天”的“天府之国”。本书依据史料,内容系统,逻辑严谨,图文并茂,首次客观、全面地述写了四川历史,意义非凡。
内容简介
《四川通史(全七卷)》上自先秦,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书共7卷,400余万字,千余幅插图。经过四川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十位史学专家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10年3月出版。本套书是迄今为止很全面、很系统、很准确、很科学地反映四川历史的很好不错性著作。 本书深入地探讨了四川从古蜀至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状况及其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考古的很新发掘资料和史学界很新研究成果对四川历史的演变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从而使书稿更加历史地辩证地展现四川历史的兴衰发展。统观全书,指导思想正确,资料丰富,内容全面,观点平实,史论结合,分析深入,图文并茂,创新性强,特色突出,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价值的地方史著作。
目录
**卷 先秦
前言
**章 四川的史前时代
**节 自然环境与古文化
第二节 原始人类的踪迹
第三节 狩猎采集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生产性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第二章 蜀的古史传说与文明起源
**节 蜀的起源
第二节 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进程
第三章 古蜀王国的兴起
**节 三代蜀王:从酋邦到王国
第二节 古蜀的国家与文明
第三节 神权政体的表现
第四节 神权政体的运作系统
第五节 古蜀王国与夏王朝的关系
第六节 三星堆古蜀王国与商王朝的关系
第四章 蜀王国的盛衰
**节 杜宇王朝
第二节 开明王朝
第三节 蜀与西南夷
第四节 蜀与巴、楚、秦的关系
第五节 蜀王国的衰亡
第五章 古代蜀国的社会经济
**节 农业经济
第二节 蜀的手工业
第三节 商业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内外交通
第六章 蜀文化
**节 古蜀的文字
第二节 神话、宗教和巫术
第三节 艺术、哲学和科学
第四节 史学源流
第五节 风俗与时尚
第七章 巴的古史传说与文明起源
**节 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
第二节 文明的兴起
第八章 巴国的兴亡
**节 巴方史迹
第二节 巴国的兴起
第三节 巴国的迁徙和疆域变迁
第四节 巴与列国的关系
第五节 巴国的衰亡
第九章 巴的社会经济
**节 农业与渔猎
第二节 手工业
第三节 城市、商业和交通
第十章 巴文化
**节 语言文字
第二节 神话、宗教和巫术
第三节 艺术、哲学
第四节 巴人的社会生活
第十一章 先秦四川的民族
**节 先秦四川各族的称谓和族系
第二节 百濮民族系统
第三节 氐羌民族系统
第四节 其他民族系统
结束语 从巴蜀的巴蜀到中国的巴蜀
大事年表
后记
第二卷 秦汉三国
前言
**章 秦治巴蜀
**节 分封与郡县制
第二节 秦在蜀的早期统治
第三节 李冰治蜀
第四节 秦在巴蜀的民族政策
第五节 移民、徙徒与迁虏
第二章 西汉及王莽时期
第—节 西汉早期
第二节 西汉中期
第三节 西汉后期
第四节 王莽时期
第三章 公孙述“成家”政权
**节 “成家”的建立
第二节 公孙述外拓
第三节 汉军克蜀
第四章 东汉
**节 东汉早期
第二节 东汉中、晚期
第三节 刘焉、刘璋割据益州
第五章 蜀汉(上)
**节 刘备夺取益州
第二节 刘备称帝及其主要活动
第三节 诸葛亮营成都南北郊与刘备托孤、入葬
第四节 诸葛亮的东和、南抚与北伐
第五节 蜀汉中、晚期
第六章 蜀汉(下)
**节 政权建置
第二节 蜀汉职官制度
第三节 法制
第七章 民族
**节 百濮系统
第二节 “西戎”系统
第八章 经济发展及其管理
**节 巴蜀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分区
第二节 主要交通路线及其建设
第三节 农、牧、饲养、园植、渔业、狩猎业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及其管理
第五节 建筑
第六节 商业
第九章 水利建设与管理
**节 李冰创建都江堰
第二节 成都“二江”工程
第三节 文井江工程
第四节 李冰导洛、治绵
第五节 汉代的水利建设
第六节 三国时期的水利建设
第七节 水利管理
第八节 水利宏效——“天府之国”基本建成
第十章 文化与民俗
**节 传统“巴蜀文化”的转变
第二节 姓氏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宗教与民俗
第四节 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
第五节 文学与音乐
第六节 教育、史学、医学、天文学等
第七节 艺术
大事年表
后记
......
节选
重修《四川通史》导言 贾大泉 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四川历史既与全国历史有着相同的轨迹,又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勤劳勇敢的四川各族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壮丽多彩的篇章,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为创造和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编写《四川通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四川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重修《四川通史》的缘由和目的 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就着手编撰多卷本的《四川通史》,1993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共7册(卷),213万字,发行1000套。一年之后就一本难求。随着四川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后,包括党政部门、学术界和各行各业的人士,更是迫切需要一部四川历史书籍来了解四川的昨天,把握四川的今天,建设四川的明天。但我在1998年8月退休后,就过着夏到青城山避暑,冬到深圳避寒的“候鸟”生活,对《四川通史》的社会需求未能深入了解。2004年秋的一天碰见侯水平院长,他谈及此事。我考虑到原《四川通史》出版10多年后,四川历史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成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发现了不少新的史料,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四川历史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解读,因此,需要在原《四川通史》的基础上,重修一部《四川通史》,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得到原《四川通史》分册主编和社科院领导的支持,上报到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后,被列入2004年的重点课题,成立了由省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的重修《四川通史》编委会,指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具体实施,并给予专项财政补贴。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领导贾松青、侯水平、罗鸣的直接指导下,全体编写人员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重修《四川通史》的任务。全书仍为7卷,共400余万字,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各卷之前,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部分)、任乃强先生编绘的《四川历史地图》与《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以及近年研究成果,相互参校,绘制了相关历史时期的政区地图。同时,每卷新增了彩图,并随文配图1000余幅,使本书成为一部适宜党政干部和史学爱好者阅读的文图并茂的历史着作。 这次重修《四川通史》,是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各个时段的历史作较详实的介绍和客观的解读。我们力求从横向看,它是四川历史某一时段的断代史,从纵向看,把各卷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又能初步构成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通、宗教、民俗等内容的专题史,目的在于能为各行业的干部、群众提供建设四川的历史资源,并从中获取历史智慧、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建设四川的效能。 重修《四川通史》的时间范围仍从远古至民国为止,但5~7卷的时间断限有了重大调整:原第5卷(元、明至清鸦片战争前)改为元明卷;第6卷(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改为清代卷;第7卷(五四运动至1949年)改为民国卷(1912~1949)。这种调整,主要是淡化以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为主线,不把鸦片战争以后的四川近代历史当做革命史来研究,而是依据政权更替,用新的认识来研究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全部历史,更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原貌。同时也使四川有一部完整的清代四川史和民国四川史的学术专着。 重修《四川通史》的空间范围以1997年3月川渝分治前的四川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四川在秦以前为巴国、蜀国之地。秦灭巴蜀,在巴蜀大地建立郡县制的行政区划进行统治。巴蜀不再是我国的行政区划名称,而是作为历史地域名称保存下来。汉以后的封建王朝在地方建立府、州或道、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唐代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剑南道的东面长江以北地区为山南道。其后将剑南道分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也称“剑南两川”。山南道则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唐人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这便是“两川”和“三川”的由来。北宋王朝建立路、州(府)、县制,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在原巴蜀大地设置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合称“川峡四路”。两宋之际,官方文书即开始简称“四川”,并绘制《川峡四路图经》,将四路总的人口、物产、地形等上报朝廷。南宋初期为了抗金抗蒙战争的需要,设置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统管四川军民财政。此乃“四川”名称的真正来源。元朝建四川行省,“四川省”名正式确定下来。元朝建四川行省时曾将今甘孜、阿坝、凉山地区从四川行政区划分割出去,到明朝以后,这些地区又重新划归四川省管辖。其间除民国28年(1939)建西康省,将今凉山州、甘孜州和今雅安市划归西康省管辖(1955年西康省撤销重新并入四川省)外,1997年3月川渝分治前四川省的行政区域基本上涵盖了从古代巴蜀到民国时期的空间范围。 重修的《四川通史》与1993年出版的《四川通史》比较,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虽有较大提高,但我们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不妥之处。现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总体认识作些说明,一并提请读者批评指正。 二、四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内陆腹地,西临青藏高原,北拥秦巴山地,东据长江三峡,南依云贵高原,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联系的枢纽和桥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个中心”是指四川在历史上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早在先秦时期,蜀国和巴国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古国。春秋战国之际,蜀国大兴水利,地沃土丰,“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成为名冠中华的主要稻作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蜀国的冶金、制玉、制陶、竹木器、纺织、矿业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某些行业的产品在当时还处于领先地位,远销秦、楚、滇、夜郎等古国甚至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316年,秦攻占巴蜀,使四川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大批的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四川进入铁器和有汉文字的时代,社会得到飞跃发展,到汉代四川已被誉称为“天府之国”,赶上并超过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水平,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中心地位。唐宋时期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走在全国(包括西南地区)的前列。直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四川仍然是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个基地”是指四川在历史上是我国开发西南边疆、促进国家统一、推翻我国*后一个封建王朝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基地。 一是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基地。早在秦朝,中央王朝就把四川作为开发西南边疆的基地。西汉武帝时期,继秦始皇之后,以四川为依托,两次经营“西南夷”,把今凉山、甘孜、阿坝以及云贵的土着民族置于统辖之下,初步完成了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的大业。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同样以四川为基地,进军南中,开发今凉山和云南地区。西晋王朝也是以四川为基地,在云、贵及四川民族地区设州郡,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政权也是以四川为基地经营西藏,形成了“安康治藏”的政策。民国时期在成都还建有边疆研究机构,出版边疆研究刊物,推动对西南边疆的研究和开发。 二是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基地。我国的大一统始于秦朝。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之后的2000多年间,基本保持了国家的统一。虽也多次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在历史上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时,四川则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群雄并立的分裂时代。自秦攻占巴蜀,有了一个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秦、楚、齐三强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都远抛齐、楚于身后,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并巴蜀的95年后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秦亡之后,项羽裂土封王。汉王刘邦据有汉中、巴蜀之地,依靠巴蜀人力、物力、财力,出兵关中,统一全国,建立汉王朝。西晋王朝建立后,于公元279年依靠巴蜀水军顺长江东下,“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吴主投降。从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延续了90年之久,复归统一。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我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直到581年隋朝立。588年隋朝依靠巴蜀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强大的水师,于589年一举攻下建康,消灭了南朝*后一个王朝——陈朝。历时20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全国又复归统一。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由于关中地区在隋末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李渊即位之后即令关中饥民入蜀就食,渡过饥荒,并从蜀中运米到长安,充实京师,稳定刚刚建立的唐王朝的统治根基。620年,益州道行台率领巴蜀军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621年,夔帅总管又率领巴蜀军队顺长江东下,直捣江陵,消灭了割据荆湖的萧铣,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王朝建立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取川蜀,依靠川蜀雄厚的人力财力,逐步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结束了南方50年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
作者简介
贾大泉,研究员,中共党员。1964年获四川大学历史系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1997年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成果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茶业》、《四川简史》(主编)、《四川通史》(七卷本)、《四川历史辞典》等。 陈世松,研究员,中共党员。1966年获四川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元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5年省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主要成果有:专着《余王介传》《蒙古定蜀史稿》《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元朝卷》、主编《四川简史》《宋哲元传》、《四川通史》等。
-
中国近代史
¥15.5¥39.8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15.7¥49.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2.5¥38.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安史之乱
¥24.1¥6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7.9¥49.8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9.0¥25.0 -
1688年的全球史
¥28.3¥78.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10.3¥25.0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6.6¥52.0 -
无泪而泣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24.1¥68.0 -
宋朝文人的朋友圈
¥19.9¥5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2.7¥39.0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28.4¥49.8 -
大家小书-笔祸史谈丛
¥7.3¥18.0 -
万历十五年
¥14.8¥25.0 -
历史的沸点-两晋十六国的二十张面孔-第二卷
¥16.8¥48.0 -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精装插图版)
¥39.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