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以根据地农民教育为中心

包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以根据地农民教育为中心

1星价 ¥62.7 (6.6折)
2星价¥62.7 定价¥9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360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3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520336093 ; 978-7-5203-3609-3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系统地收集和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党的历史文件、各类资料汇编、地方档案、新旧地方志、村史等相关史料,还借鉴学术界已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参考以往有关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根据地教育、农民教育研究的成果、理论观点。本书写作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建构的背景和内容;从抗战爱国的民族意识教育、阶级斗争教育、民主意识教育三个部分,详细梳理分析实施农民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践过程;从理论上概括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经验和历史启示。

目录

绪论
一 从实践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二 延安时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 通过农民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资料

**章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语境
1.近代民族国家建设与“大众”的崛起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初步建构
1.劳工大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
2.必须以农民群体为主要对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农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载体
三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完善
1.明确了大众化的对象和实质
2.理清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关系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众化实践之一:抗战爱国的民族意识教育
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建立民族国家
1.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源流
2.中国反侵略斗争与民族国家建立的同步性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战争的理论与主张
1.对传统民族主义和近代民族主义的超越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战争的观点
三 农民与乡村民族主义
1.农民是否有自发的民族主义
2.农民*初对待抗日的态度
四 抗战教育的全面实施
1.通过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民族意识
2.寓教于乐的抗战教育
3.抗战教育与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
五 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农民爱国主义高涨
1.以民族国家取代宗族
2.学习做模范公民
3.农民积极支持抗战

第三章 大众化实践之二:阶级斗争教育与乡村社会变迁
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1.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2.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及宣传
二 中国传统乡村的现实状况
1.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及分层观念
2.农民的反抗和阶级斗争的基础
三 阶级斗争教育的深入与土地改革运动
1.阶级意识的灌输
2.组织阶级队伍
3.实际斗争中的阶级教育
四 阶级斗争理论大众化的成效
1.阶级斗争改变了乡村社会结构
2.阶级斗争促进了农民意识的变化
3.阶级斗争的过程重塑了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
第四章 大众化实践之三:民主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辛探索:个案研究
第六章 延安时期农民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分析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以根据地农民教育为中心》:  二是对现实中的农民的了解。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湘潭等五县农民运动的情况,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通篇都表现出毛泽东对中国农民爆发出来的革命力量生动而深刻的感受。“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②毛泽东列举了农民做的十几件大事:农民组织了农会,使农民运动大发展;在政治上打击地主,从农村的社会地位上把地主阶级特别是土豪劣绅的威风打下去,把农民权力长上来。地主的权力完全推翻,体面扫地,形成农民的独一权力;经济上打击地主,减租减息、不准退佃等;打倒都团,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造反的结果,地主阶级的威风普遍的打下来,旧式的乡政机关“不作用”;推翻族权、神权以至男权;农民开展了合作社运动;农民自觉开展禁赌、修道路等。③实事求是地说,当时被称为“痞子运动”的农民运动更多的是自发的行动,而毛泽东甚至从农民的各种自发的革命行动中看到了农民的“民主性”。1926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④一文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分析的方法,把贫农、半自耕农称为“半无产阶级”,而把雇农称为“农业无产阶级”,并分析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指出他们“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农民在全中国人口中所占的绝大比重使毛泽东格外看重农民,认为数量众多的农民群众是当前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近4亿人口,其中80%以上是农民群众。这众多的农民中,70%是贫苦农民,他们整个都能积极参加革命;20%是中农,虽然他们的革命态度“游移”,但“全部可以倾向革命”。①毛泽东从整个中国社会结构中分析农村和农民问题,指出当前的革命主要是打倒乡村的封建势力。他认为,乡村中“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②国民革命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③  毛泽东并不是*早从事农民运动的人,但他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深度显然已走在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的前面。这一时期,他*富特色的贡献是:从分析农村、农民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来说明农民革命的重要性,从分析农民中各个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来说明农民运动的动力和目标。当毛泽东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有人怀疑农村革命斗争的性质,毛泽东又针锋相对地说:“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来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④毛泽东反复强调,“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  ……

作者简介

  秦燕,教授,现任职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抗日战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宗教》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奖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