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政治逻辑丛书制度的逻辑
读者评分
5分

政治逻辑丛书制度的逻辑

1星价 ¥49.6 (6.2折)
2星价¥49.6 定价¥8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543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6
  • 出版时间:2018-12-01
  • 条形码:9787208154391 ; 978-7-208-15439-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曹沛霖先生是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zui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任教后先从事马列主义基础、国际政治研究,后转向政治学理论研究,在政府理论、政府体制、比较政治制度、议会政治等领域中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 本书摘编了曹沛霖先生从教50多年以及退休后近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以及在部分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既是对其学术生涯的总结,又为后辈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想启发。从国别研究开始,到国际政治专题研究,到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到中国问题的政治学分析,*后到中国政治学发展态势的思考,编者细心摘编了曹先生著述中精彩的部分,并按照其逻辑重新组合,反映了他别具一格的研究风格和思想观点。 本书是曹先生思想与智慧的凝结,也是一次学术传统的延续。60多年的学术生涯,他不断穿梭于中西与古今之间,试图打通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的边界,为中国政治学界不断注入新的气息。 “我不过是把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录在册,把我知道的真相告诉给学生。”——曹沛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摘编和增补了曹沛霖先生近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以及在部分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目录

?

新版说明/1

序/1

**章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1

制度研究纵横谈/1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2

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4

制度是活的东西/5

政治制度的“和而不同”/6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鼻祖/7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方法/8

政治制度的内外与表里/10


第二章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12

20世纪是人权制度发展的世纪/12

国家权力核心从议会走向行政/13

国家职能从“统治”走向“治理”/15

官僚制从完善走向失范/16

民主选举制度陷入困惑/16

政党制度面临现代化的挑战/18

苏东改制与重新定位/19

中国的“二次革命”/21

欧洲非国家体系的创造/22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23

政治制度具有开放的秉性/24

比较政治制度为什么要首先研究英国/24

英国政治制度精义/26


第三章 中西文化“和而不同”/30

中西文化分叉点/30

中西文化分叉的地缘因素/33

中西文化分叉的商业因素/35

西方文化对血亲关系的逐步削弱和破除/36

中国文化对血亲关系的强化和放大/41

中西启蒙的不同逻辑/45

华盛顿的政治遗产/47

知识经济背后的知识传统/48

卢梭论立法者/50

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51

法治是公共政治/54


第四章 议会政治的历史与现实/56

现代议会的开端/56

传统议会与现代议会/58

普选制的历程/60

普选制的不同形态/62

议会的世纪/64

没有代议制就没有现代民主/66

为资产阶级政府加冕的“现代教皇”/69

多数原则与少数原则/71

现代政治“学校”/74

“跛足的两院制”/77

美国两院的默契是两院制长期稳定的“秘密”/78

政党是英国“议行结合”的黏合剂/79

政党与民主/81

议行权力分立体制/82

半总统制政府/85

议会政治是程序政治/87

议会权力的虚化/92

议会政治危机的根源/93

议会政治危机的实质/95

“理想上*好的政府形式”/96

议会与行政权力关系改革/100

议会的自我改革/101

通向政治文明的不二法门/103


第五章 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态演变/105

行政集权民主制/105

行政集权独裁制/107

行政集权权威制/110

道德集权民主制/111

共同参与民主制/113

“社区”不等于“自由人联合体”/117

道德集权民主制的优越性/122

重建公共权力的道德立场/126

西方民主制度的两个传统/128

现代民主制度的四个基本原理/132

分权制衡的三种模式/135

瑞典的“Ombudsman”制度/137

不“黑暗的”中世纪/142

虚君不“虚”/146

原始积累运动中的英国政府/148

多层次的地方自治/149

复合分权/151

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不可分离/152

直接民主制的历史命运/157

直接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159


第六章 政府与市场: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162

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162

维持正义的两种力量/163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165

政府的“拐杖”功能/167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国家与产权/168

苏联解体的又一种解释/169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171

小的管不了,大的就管不好/174

“第三只手”/175

社会职能不决定国家阶级属性/176

从国家起源看社会职能/180

不可混淆“治事”与“治人”/182

西方国家机器的膨胀/184

社会职能的分化与发展/186

职能变化与机构扩张/188

政府职能扩张的阶段性/190

政府职能扩张的有限性/192

政府职能扩张的财政性/194

战后西方政府体制改革/195

政府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197


第七章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200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条路径/200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201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202

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官”/204

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是尊重人/205

辩证看待机构改革的“循环怪圈”/207

不要误解体制改革的目标/211

行政高效化/212

评“行政三分”/213

从“希望工程”反思政府责任/214

对“以德治国”的误解/215

政府改革也要“以人为本”/217

人类文明离不开政治治理/218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219

政府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221

政府体系优化的十个领域/222

政府体系优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223

政府体系优化要避免西方中心论/224

政治发展的经济路径/227

从政府转变到政府发展/229

政府要注意保养自己的权威/230

转变职能不是减轻任务/231

机构改革不等于精简机构/232

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233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无形”职能/234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平衡/236

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困惑/238


第八章 经济扩张的政治后果/240

重温两百年前的那场争论/240

制约欲望的三种方式/243

利益制约欲望/245

制约欲望的两种政治企图/247

经济扩张改进政治的两条路线/248

走出利益制约欲望的循环怪圈/251


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255

社会资本是一种新的解释框架/255

资本主义发展视野中的社会资本理论/258

治理与社会资本/261

人民的权利是法治的精髓/262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265

政治文明与政治知识化/265

政治知识化促进制度成长/267

政治知识化培育现代公民文化/268

政治知识化的思维机制/269

政治知识化的动力机制/270

政治知识化的社会条件/271

政治知识化的制度机制/273

让制度运转起来的政治知识化/273

在制度运转中推进政治知识化/275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278

对待民间组织的“管”与“不管”/280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问题/282

学术体制与智库功能的发挥/285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的进步/288

透过经济看政治/288

处理好国权、政权与人权的关系/289

改革开放成就的制度评估/291

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解读/292

腐败的六个要素与反腐败/293

邓小平对制度弊端的认识/294

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296

探索制度评价的基本标准/298

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制度建设/299

中国式民主就是中国民主/301

中国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302

比较研究是解读“中国模式”的钥匙/304

“中国模式”热问题的冷思考/305

国家治理与民主治理的比较/308

国家治理与法治德治的关系/311

三种全球治理模式的历史比较/314

中国与多极政治全球治理模式/316


第十一章 中国政治学的反思与重构/318

政治学入门谈/318

中国政治学缺乏解释力/320

中国政治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分裂/322

马克思主义“大政治”观/324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327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28

中国政治学的三个来源与整合/331

理论创新的艰难与崇高/331

走向科学的中国政治学/333

走向实际的中国政治学/335

走向世界的中国政治学/338

中国行政伦理学的使命/341

中国政治学的改进方向/343

中国政治学的重构发展/346


第十二章 比较政治研究在中国的发展/349

评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349

阿尔蒙德及其结构功能主义/351

阿尔蒙德与《当代比较政治学》/354

阿尔蒙德的比较方法及其批评/356

《比较政治学》译事与影响/358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命运/361

比较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拓展/363

比较政治的基础是国别研究/366

比较政治制度的三个“更重要”/367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三个走向/370

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373

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话语差异/375

对比较政治议题的若干遐想/376

比较政治与民主化研究问题/378


编后记/382

增订后记/384


展开全部

节选

新版说明 《制度的逻辑》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制度纵横谈》基础上增订而成的,整体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收录了我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一些著述和观点。全书的风格依然是“纵横谈”,而之所以变更书名,主要是想点明这些论述的某种主线,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去深入思考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毋庸讳言,制度建设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制度角度来反思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依然可以开放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学无止境,我们既需要立足中国去看世界,也需要从世界视角来看中国,通过深入的比较和反思来提炼新的创见。对于中国政治学而言,只有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制度逻辑的探索,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曹沛霖 2018年8月12日 制度研究纵横谈 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政治制度和政治学本是融为一体的。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以政体研究为其内容的组成部分。因此,政治制度和政治学不仅原本一体,而且政治学以研究政体,也就是政治制度为起点。后来,随着国家的活动越来越丰富,而且人们发现了支配国家活动权力的重要性,大约到15世纪的时候,以马基雅维里的著述《君主论》为标志,政治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以研究国家权力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学。由此,政治制度就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了,在学术上独立门户。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学有着共同的“基因”,直到今天仍然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在学科内部继续分化。比较政治制度就是从政治制度研究中再分化出来的。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从研究对象到方法都还处在尚待完善的过程之中。 如果从字面上简单地来解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核心内容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则是指研究视角、方法和范围。也就是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研究的是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其独特的方法是进行纵横上下的比较,其中还包括比较的标准尺度、各种政治制度的共性和某种政治制度的个性,以及进行比较的观点和理论的研究,等等。既然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的核心是政治制度,那么首先要从什么是政治制度说起。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此处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所作的界定。 根据以上定义,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狭义而言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一般说来,政治制度研究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或某个其他国家政治制度,或某种政治制度。而比较政治制度总是把两个以至几个国家或某种制度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诸如比较英美政治制度、比较议会制度、比较选举制度等。 二〇〇四

作者简介

曹沛霖,1933年出生,江苏泰兴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议会政治等。主要著作包括《比较政府体制》《议会政治》《政府与市场》《外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制度纵横谈》和《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译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