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25160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08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302516002 ; 978-7-302-51600-2
本书特色
《成保良经济文选》一书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连贯的理论探索,深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遗产,对马克思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创作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马克思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际结合作了深入研究,并研究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某些现实经济问题。 下载课件、获取课件密码、各种资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服务号qhdxcbs_js,一站式帮您解决各种图书问题。
内容简介
《成保良经济文选》汇集的是成保良先生早期发表的经济学论文。该书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连贯的理论探索,深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经济学遗产,对马克思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创作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马克思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实际结合作了深入研究,并研究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某些现实经济问题。
目录
马克思经济思想理论体系研究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马克思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恩格斯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
《〈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导言》第四节初探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二节《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思想
马克思《资本论》及其创作史研究
论《资本论》结构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
也谈《资本论》的研究起点
研究《资本论》创作史的现实意义
全国**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成立大会纪要
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全国《资本论》学术讨论会纪要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发刊词
马克思重要经济理论观点研究
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理论
马克思市场范畴研究
竞争范畴的含义和竞争学说的地位
论马克思的社会经济调节理论
学习马克思关于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的理论
借贷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货币资本职能形式的转化形态吗?
再议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讲授“资本主义特有人口规律”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怎样对待马尔萨斯人口论的?
马尔萨斯“人口论”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中国实际愈益结合的一百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对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贡献
论李大钊的经济思想——纪念李大钊诞生一百周年
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轨迹
毛泽东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浅论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
刘少奇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其贡献
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调节理论的形成和邓小平的新贡献
张闻天新中国经济构成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地位
张闻天新中国经济构成思想的现实意义
张闻天的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张闻天在《资本论》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其现实意义
——读《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
当代现实经济问题研究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的理论述评
现代资本所有制形式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一百多年来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各种观点综述
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用语含义的演变和发展
理想的社会主义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位之我见
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发达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共同形式
马克思社会总劳动分配和控制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意义
经济范畴史的有意义的探索——评《市场与市场经济》
与改革共呼吸为改革而呐喊——读《蒋映光经济文选》
节选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1842—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成为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初动因。马克思退出《莱茵报》以后,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研究得出结论: 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从1843年10月底迁居巴黎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他1883年3月逝世,历尽艰辛,不断耕耘,呕心沥血40载。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和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创立了被誉为“划时代的功绩”的第二个伟大科学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写下了不朽的《资本论》等著作,创建了以马克思的伟大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包括它的各个理论、方法论、结构,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经历了一个逐步克服、修正自身错误而走向正确的过程。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它能够加深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发展的科学这一本质特点的认识; 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正确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 有助于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经济理论本身; 可以发掘蕴藏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笔记和手稿中的宝贵思想,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将更加有力地回击当代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和反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 为了深入仔细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有必要把它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小阶段。应该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即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作为划分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又是与他的科学方法论的确立、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理论体系结构的创建分不开的。因此,在划分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阶段时,也要考虑他的科学方法论的完善程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 根据以上认识,马克思研究经济理论的40年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 40年代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萌芽阶段(1843—1849年) 1. 40年代初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开端时期。马克思在巴黎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在阅读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著作的过程中,先后写下了7册摘录、批注和评论性的笔记即《巴黎笔记》(写于1843年10月—1844年1月)。在这部笔记中,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批判了维护私有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露了私有制使工人阶级陷于被奴役和贫困的境地,并用异化概念研究了货币的本质和工人劳动的特殊性。在这个笔记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写一部两卷本的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4—8月)可能就是为撰写这本著作所做的准备。这一手稿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基本阶级的三种收入形式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抗性质; 使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术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用以表示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地位和状况,试图运用这一概念来揭示劳动和私有制的本质联系。“异化劳动”概念就其实质而言,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理论的发端。 2. 在40年代中期,马克思全面制定了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并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见面后合作撰写了一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本人唯心主义哲学的著作《神圣家族》(1845年2月出版)。在这部初步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些重要思想的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已经接近他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也转而接受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1845年2月,马克思迁居布鲁塞尔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又写下了阅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其他著作的15册摘录和评论性的笔记,被称为《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在这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合作撰写了另一部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哲学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9月—1846年夏初)。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合乎规律的客观过程,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开了人类历史之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3. 在40年代后期,马克思产生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初思想。在1847年到1849年,马克思出版了几本重要著作。首先是批判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论战性的著作《哲学的贫困》(1847年7月出版),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原理。它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提出了“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第4卷,第143页)的论断,论证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 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产生前提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许多范畴; 改变了以前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态度,肯定并阐述了这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在利润的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当然,这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其次是马克思在1847年12月在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所作演讲《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4月发表),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揭露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本质。他明确指出,资本不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物,而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这时,他虽然还没有明确区别劳动力和劳动,把工人出卖的商品说成是劳动,但已经认识到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第6卷,第489页),1847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 50年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1850—1859年) 1. 马克思在欧洲革命失败后迁居伦敦。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重新阅读并广泛研究了众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下了24本笔记即《伦敦笔记》(写于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这些笔记表明,马克思已经克服了李嘉图货币数量论的影响,从根本上推翻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货币流通理论; 初步揭示了货币本质,规定了货币的基本职能,研究了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因素及其规律性; 克服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中的错误,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新观点; 进一步研究了“价值以及资本怎么会增加”的问题,指出资本家获得的价值“余额”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工资的价值的部分。《伦敦笔记》是马克思后来撰写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直接准备。 2. 从1857年7月到1858年6月,马克思撰写了一部宏大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这个手稿的*大贡献在于它**次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即狭义剩余价值理论,后者被称为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科学发现。它是《资本论》的*初草稿。这个手稿的《导言》科学地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这一手稿的“货币章”和后面的“价值”章片段,**次规定了商品、劳动、价值、货币这些商品经济的范畴,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首次确定商品是研究资产阶级经济的**个范畴,分析了商品的二重属性; **次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质; 在深入揭示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过程中阐明了货币的产生,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阐述了货币流通概念和货币流通规律;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的根源,指出了人们生产关系物化的原因。这一手稿的“资本章”,**次揭示了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的范畴,创立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章”**部分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规定了“资本一般”这个范畴,即“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第46卷上,第444页),并从流通形式上揭示了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于作为货币的货币的重要特征; 研究了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两个不同过程,**次区别了劳动和劳动能力,初步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属性; 通过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研究,具体探明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次提出了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它的来源; 初步研究了剩余价值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研究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次明确地把生产阶段的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样,马克思就解决了导致李嘉图体系解体的**个难题即资本与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不相容的矛盾。“资本章”第二部分对资本的流通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着重考察了资本运动中价值增殖过程和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矛盾、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等问题,提出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思想萌芽。“资本章”第三部分对利润进行了研究,它把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和它的特殊形式区别了开来,**次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以及利润率下降规律等问题。这个手稿还有一个专门部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探讨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以前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前资本主义各种所有制形式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 3. 1859年6月,马克思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这本书的《序言》对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方法论的唯物史观作了经典式的表述。这本书的**章“商品”和第二章“货币或简单流通”,对先前所写手稿中关于商品和货币的理论,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首次作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 4. 在50年代后期,马克思制定了自己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写作计划。他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定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打算分六个分册出版。“六册计划”包括: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册《资本》又分为四篇: 资本一般、竞争或许多资本的相互作用、信用、股份资本。**篇《资本一般》中又分为三章: 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资本一般。第三章又分为三个部分: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 50年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表明,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已经 确立,基本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后来《资本论》阐述的基本观点大多在上述手稿和著作中已经提出并给予初步说明; 《资本论》的结构体系在上述手稿和所拟计划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轮廓。恩格斯说,马克思在1859年前后,“他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在纲要上已经完成,而且在*重要的细节上也已经完成”(第24卷,第11页)。 (三) 6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完成阶段(1861—1867年) 1. 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为继续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又形成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有23个笔记本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这部手稿完成了包括剩余价值生产、实现、转化分割全部内容的广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被称为《资本论》第二稿。按其内容来说,它可分为理论部分和历史批判部分。手稿的理论部分由三篇构成。**篇“资本的生产过程”,包括八章: (1)“货币转化为资本”,(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5)“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到实际上的从属。过渡形式”,(6)“资本的生产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7)“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8)“所谓原始积累”。这一篇全面丰富和发展了50年代制定的关于资本本质和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 已经非常接近后来写作的“资本论”**卷的内容。现在编入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包括两章: “再生产过程”和“补充部分。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货币回流运动”,对在历史批判部分中已经探讨过的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进行了理论概括。现在编入第三篇《资本和利润》的包括两章: “剩余价值和利润。平均利润率。利润率下降规律”和“利润分为产业利润和利息。商业资本。货币资本”,对利润、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手稿的历史批判部分是17世纪中叶以来“政治经济学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的详细的批判史”(第24卷,第4页)。马克思为这部分手稿加的标题为“剩余价值理论”,在它的开头有一个“总的评论”,尖锐地指出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第26卷Ⅰ,第7页)这个手稿现编为三册: **册研究了李嘉图以前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评论了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二册研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册研究了李嘉图以后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考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瓦解过程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通过以上研究和评述,《剩余价值理论》便展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完成及其庸俗化的历史过程。同时,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经济观点进行评述的过程中,充实和发展了自己原有理论,创建了一些新的理论。例如,在评述斯密等人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见解的过程中,制定了自己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 在批判“斯密教条”和研究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在批判李嘉图等人的价值理论和费用价格理论时,解决了导致李嘉图体系解体的第二难题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不相容的矛盾,完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在评论李嘉图地租理论的过程中,论证了绝对地租的存在,从而全面制定了自己的地租理论。 1862年12月,马克思在写作《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的过程中,对自己经济学著作的名称和结构产生了新的想法,即他的著作“将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第30卷,第636页)。后来,他又计划把《资本论》这部著作分三卷四册出版。 2. 从1863年8月到1867年马克思开始了一个新的工作阶段,即按上述计划为《资本论》的出版而“整理手稿”,又形成了包括《资本论》前三册的一系列新手稿; 有人把它叫作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或《资本论》第三稿。**册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开始时包括六章: (1)“货币转化为资本”,(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进一步研究》,(5)“资本的积累过程”,(6)“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论述了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等问题。这一章的特点是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总体来考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的必然性及其主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过程。第二册为《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三章: (1)“资本流通”,(2)“资本周转”,(3)“流通和再生产”。它是《资本论》第二卷的**稿,是马克思**次对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第三册为《总过程的具体形式》,原稿分为七章: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3)一般利润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趋向而下降的规律,(4)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商人资本,(5)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工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生息资本,(6)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7)各种收入(所得)及其源泉。它是第三册的“初稿”,也是后来恩格斯用来编辑《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的手稿”,它研究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它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彼此分离的组成部分”(第32卷,第70—71页)。 3. 从1866年元旦起,马克思就对《资本论》**册文稿开始进行誊清和润色工作。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卷德文**版在汉堡由迈斯纳出版社出版。这一卷结构仍然包括6章,但与原来文稿不同,增加了《商品和货币》,列为**章,抽下了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在这本书《**版序言》中声明: “本书的*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23卷,第11页),即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它的**卷出版后,在欧洲大陆上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四) 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1867—1883年) 1. 马克思在1871—1873年间,对《资本论》**卷德文版进行了修订,出版了第二版,并为第三版做了准备工作。后来在恩格斯主持下,又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同时,马克思在1872—1875年间,还亲自校订了具有独立科学价值的《资本论》**卷法文版。《资本论》**卷德文第二版以后各版,在篇章结构上有较大变动,在对某些问题的表述上更加完善。**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分为7篇25章: **篇科学地表述了商品和货币理论,阐明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它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细胞”商品分析开始,研究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它们的矛盾。对劳动二重性的批判论证就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使马克思找到了一把钥匙,科学地解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许多经济现象。它分析了前人从未研究过的价值形式及其发展,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解开了几千年来笼罩在货币上的谜。它确认商品、货币、价值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从而揭示了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秘密。因为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元素形式,抽象商品是研究资本的逻辑起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而货币则是资本*初的表现形式,所以分析商品和货币的这一篇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绪论性的章节”或“引言”。这一篇阐明的价值理论是以后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第二至六篇科学地表述了50年代
作者简介
成保良(1931.7—2012.4),男,江苏兴化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任原经济学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当代经济研究》副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著作(合著)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三卷本)和《续编探索》《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创新》,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获得国家奖励和社会好评。此外,还主编和参编《词典》《马克思主义词典》《马克思经济理论全书》等工具书多部。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9.0¥52.8 -
博弈论
¥11.8¥38.0 -
博弈论
¥14.0¥36.0 -
追赶:世界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15.7¥49.0 -
国富论
¥8.8¥35.0 -
甜甜圈经济学
¥19.7¥58.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10.5¥30.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2.3¥35.0 -
图解资本论
¥12.0¥46.0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3.1¥68.0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48.0¥7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3.6¥5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0.5¥35.0 -
(平装)哈佛经济课
¥14.4¥45.0 -
中国经济思想变迁与制度发展概论
¥17.5¥50.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8.1¥56.0 -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来自超过25万人的经济学课堂
¥34.3¥98.0